致信特朗普的美國學者陸伯彬:中國讓東亞保持新均勢

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會員會委員陸伯彬(Robert S.Ross)作報告

這封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傅泰林、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史文、前美國國務院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前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撰寫的公開信,部分內容日前已提前曝光。3日正式發佈的這封公開信從7個方面論述美中對抗不符合美國利益:

1,美國目前應對中國令美不安行為的做法從根本上具有反效果

2,競爭與合作平衡,才能加強中國內部溫和務實、建設性的聲音

3,美中脫鉤,與中國為敵,不能阻止中國繼續崛起,卻會損害美國自己,

4,對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袖的擔憂被誇大

5,與盟國合作保持威懾才是應對中國軍力增長明智做法

6,應當鼓勵中國參與新的或經過修改的全球體系,讓中國有更大發言權

7,美國應致力於建立國際合作,增強自身競爭力,而不是試圖破壞和遏制中國與世界的接觸

這封公開信得到了95位美國專家學者的聯署。這封信的結論是:眾多簽名者清楚地表明,沒有像一些人相信已經存在的那種單一的華盛頓共識,支持對中國採取全面敵對立場。

聯署此信的專家學者,許多是在美國外交界、學術界、政界、商界、軍界的知名人物,包括克雷格·艾倫、傑弗裡·貝德、弗雷德·伯格斯騰、伊恩·布雷默、卜睿哲、孔傑榮、杜大偉、狄忠蒲、戴博、戈迪溫、李·漢密爾頓、卡拉·希爾斯、黃育川、米基·坎特、柯白、蓋保德、藍普頓、羅迪、李成、李侃如、劉亞偉、馬秀絲、約瑟夫·奈、歐倫斯、包道格、湯姆斯·皮克林、喬納森·波拉克、任雪麗、 查爾斯·羅伯、陸伯彬、理查德·薩繆爾斯、施大偉、安妮瑪麗·斯勞特、詹姆斯·斯坦伯格、江憶恩、斯特羅布·塔爾波特、唐興等人。

其中不少學者曾多次造訪上海學術機構,講堂也曾做過報道。一週前(6月27日),其中的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會員會委員陸伯彬(Robert S.Ross)應邀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以“東亞新均勢與變化中的地區秩序”為題作了公開報告。他從“大國制衡、小國調整”這一基本判斷出發,指出中國已經是世界大國,雖然美國正在努力制衡中國的持續崛起,但是東亞其他國家和行為體卻選擇適應中國的崛起,而非追隨美國對中國進行制衡。

美國學者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更為完整地看待中美關係發展態勢,講堂分享其主要觀點。

權力分配和和均勢是決定國家外交政策、安全政策乃至國際關係的最重要的因素。隨著東亞地區的均勢變化,一切都正在發生變化。

亞洲已經實現了“大國制衡,小國調整”

軍事力量是均勢最重要的方面,因為國家最關心自身的安全和戰爭中會發生什麼。可以說,權力分配影響變化的類型,而戰爭的結果和國家安全也會受到影響,直到它們的政策隨均勢變化做出改變。我並不同意約翰·米爾斯海默、斯蒂芬·沃爾特等大多數學者所認為的“制衡強者”的說法,而是認同漢斯·摩根索有關“大國制衡、小國調整”的觀點。因為,這能很好解釋為什麼現在東亞國家不制衡中國。

大多數國家已經接受了中國是一個大國的事實。大國就是有能力與體系內的任何國家打仗的國家。“二戰”後,日本之所以不是大國,就是因為它從來都沒有能力與美國打仗。

而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在越南抗法與抗美的戰爭中、對越南的戰爭中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或取得了勝利,也取得了中印戰爭和中蘇衝突的勝利。而發生這些戰爭的原因則在於:自鴉片戰爭後,幾乎沒有國家尊重中國的邊境和安全。1949年後,中國要求其他國家尊重自己,法國和美國等國拒絕了。中國與它們發生了戰爭,並取得了勝利。接著,美國離開了越南,蘇聯退回歐洲。

大多數國家接受了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周邊的國家,如蒙古、朝鮮、韓國、越南、老撾和泰國,開始幹小國該乾的事情,調整自身的政策,與中國友好相處。2005年後,意識到美國無法在臺灣海峽獲勝,臺灣的“臺獨勢力”也開始衰弱。

致信特朗普的美國學者陸伯彬:中國讓東亞保持新均勢

“大國制衡、小國調整”是美國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的觀點

軍事科技實力差距縮小正在改變中美均勢

隨著不斷崛起,中國開始建設海軍力量。中國建立了陸權的名聲,便開始大力建設海軍。俄羅斯在經濟、軍事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虛弱不堪,無法對中國構成威脅。印度和越南也無法挑戰強大的中國軍隊。意識到邊界安全無虞,富裕的中國從2012年起開始加速建設海軍力量。中國的先進艦船數量迅速增加,“東風”中程導彈和核導彈足以覆蓋周邊國家和威脅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基地。相對而言,美國海軍越來越虛弱。美國政府有意建設擁有“355艘軍艦”的海軍,重振海軍力量,可是醫療、健康保險和社會安全等項目消耗了太多財富,美國無法投入足夠預算建設海軍。不僅如此,中國在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激光武器等高科技領域也在趕超美國。而中美軍事科技差距縮小對於兩國可能的戰爭的意義,沒人能夠說得清楚。

中美艦船數量的變化和軍事科技能力縮小正在改變地區秩序,進而改變其他國家的政策。軍事實力差距縮小正在改變中美均勢。美國的將軍承認很難在南海戰勝中國。而對美國來說,臺灣海峽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經太過危險。

亞洲國家對待中國的態度不再那麼模糊

均勢改變的影響不限於此。以前站在美國一邊的盟友開始“兩面下注”。它們與美國的聯盟變得鬆動,卻對中國採取友好態度。例如,韓國政府在美國壓力下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隨即遭到了中國的強力經濟報復。新一屆韓國政府擱置了與美國的導彈防禦合作,試圖收回軍隊的戰時指揮權,並與中國達成協議。總之,韓國現在既想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又在弱化美韓軍事同盟。

除了韓國,東南亞國家的對中國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第一,杜特爾特就職後,菲律賓全面轉變對華政策。新政府將美國推動出臺的“南海仲裁決議”放在一邊,換取了中菲關係全面好轉。杜特爾特還表示,菲律賓不想被捲入中美競爭,不想跟中國打仗,菲律賓海軍幾分鐘就會被摧毀,導彈七分鐘就會飛到馬尼拉。菲律賓外交部長甚至說,中國是戰略伙伴。這多少讓美國感到困惑。

第二,越南不敢幫助美國遏制中國。從2010年起,希拉里等美國高官接連訪問河內。美國也表達了重新使用金蘭灣的強烈願望,但是美越關係卻沒有重大進展。越南歷史上曾經挑戰過中國,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越南離中國太近,美國也深知無法保護越南。當前,越南不敢公開與美國進行安全合作,刺激這個強大的鄰國,甚至越南尋求國際合作開發油氣資源的空間都非常有限。

第三,隨著中國持續崛起,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也都在改變對中國的態度。馬來西亞總理表示要找到與中國打交道的新方式。新加坡不僅與中國進行海軍演習,李顯龍總理也在最近的演講中勸說美國接納崛起的中國。

致信特朗普的美國學者陸伯彬:中國讓東亞保持新均勢

講座由上海社科院國際所所長王健(左三)主持

中美保持和平競爭、多極合作的兩大前提

美國在南海不再擁有霸權,除了日本外,東亞其他國家都不再與美國緊密聯繫在一起。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美會爆發冷戰。冷戰期間,各國選邊站,世界很極化,大國也都有明確的世界範圍。而當前中美都要進行多極合作。尤其在經濟領域,美國無法建立封鎖中國的經濟集團,中美也都無法勸說其他國家不與另一方做生意。

然而,中美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如果要保持和平,這兩點非常重要:第一,中國要接受可能不會成為“世界老大”。中國要抑制成為“老大”的民粹主義情緒,認識到美國依然是個大國。第二,美國要接受可能不再是“世界第一”。即使中國在南海、東海和黃海佔據優勢,美國依然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安全,而美國想一直保持霸權也是困難的。

這些對中美來說都不容易做到,但是中美都必須意識到兩國必須和平共處。中美維持和平是可能的,但是可見的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危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