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來,鄰居走了,尼瑪的母親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們母子和兒媳婦,一家人接續守邊巡線,守護著祖國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巡邊的任務主要由兒子哈達布和來完成。兒子說,他會牢記母親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來,鄰居走了,尼瑪的母親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們母子和兒媳婦,一家人接續守邊巡線,守護著祖國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巡邊的任務主要由兒子哈達布和來完成。兒子說,他會牢記母親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經累計巡邊18多萬公里,只要有可疑情況,哈達布和都會及時通過手機APP反饋給邊境管理部門,他們家也被評為“居邊護邊”堡壘戶、優秀邊民和阿拉善“最美家庭”。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來,鄰居走了,尼瑪的母親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們母子和兒媳婦,一家人接續守邊巡線,守護著祖國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巡邊的任務主要由兒子哈達布和來完成。兒子說,他會牢記母親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經累計巡邊18多萬公里,只要有可疑情況,哈達布和都會及時通過手機APP反饋給邊境管理部門,他們家也被評為“居邊護邊”堡壘戶、優秀邊民和阿拉善“最美家庭”。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圖為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負責人楚魯(左一)和民警先鋒(中)到哈達布和(右一)家中交流工作

戈壁砂石,人煙寂寥。春去秋來,寒冬炎夏。一部望遠鏡、兩隻狗、一群駱駝和羊,在這裡陪伴著尼瑪老人走過半個世紀。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來,鄰居走了,尼瑪的母親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們母子和兒媳婦,一家人接續守邊巡線,守護著祖國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巡邊的任務主要由兒子哈達布和來完成。兒子說,他會牢記母親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經累計巡邊18多萬公里,只要有可疑情況,哈達布和都會及時通過手機APP反饋給邊境管理部門,他們家也被評為“居邊護邊”堡壘戶、優秀邊民和阿拉善“最美家庭”。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圖為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負責人楚魯(左一)和民警先鋒(中)到哈達布和(右一)家中交流工作

戈壁砂石,人煙寂寥。春去秋來,寒冬炎夏。一部望遠鏡、兩隻狗、一群駱駝和羊,在這裡陪伴著尼瑪老人走過半個世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地廣人稀的阿拉善邊境管理區,像尼瑪母子這樣的家庭還有27戶。他們是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7年開始,當地邊境管理支隊將他們納入第一批“居邊護邊”堡壘戶。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來,鄰居走了,尼瑪的母親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們母子和兒媳婦,一家人接續守邊巡線,守護著祖國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巡邊的任務主要由兒子哈達布和來完成。兒子說,他會牢記母親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經累計巡邊18多萬公里,只要有可疑情況,哈達布和都會及時通過手機APP反饋給邊境管理部門,他們家也被評為“居邊護邊”堡壘戶、優秀邊民和阿拉善“最美家庭”。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圖為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負責人楚魯(左一)和民警先鋒(中)到哈達布和(右一)家中交流工作

戈壁砂石,人煙寂寥。春去秋來,寒冬炎夏。一部望遠鏡、兩隻狗、一群駱駝和羊,在這裡陪伴著尼瑪老人走過半個世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地廣人稀的阿拉善邊境管理區,像尼瑪母子這樣的家庭還有27戶。他們是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7年開始,當地邊境管理支隊將他們納入第一批“居邊護邊”堡壘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居邊護邊”堡壘戶領取了裝備

去年,哈達布和與其他堡壘戶一起,在手機裡裝上了“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他們定期能收到邊境派出所通過後臺推送的巡邏任務,一邊放牧一邊查看邊境地區情況,系統就會自動將巡邏路線和信息回傳到後臺,服務警務工作的同時,這些數據也成為年終量化考核的依據。過去的老民兵,成了新時代穩邊固防的“千里眼”“順風耳”。

跟母親比起來,哈達布和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有一樣東西沒有改變——

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堅守!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來,鄰居走了,尼瑪的母親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們母子和兒媳婦,一家人接續守邊巡線,守護著祖國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巡邊的任務主要由兒子哈達布和來完成。兒子說,他會牢記母親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經累計巡邊18多萬公里,只要有可疑情況,哈達布和都會及時通過手機APP反饋給邊境管理部門,他們家也被評為“居邊護邊”堡壘戶、優秀邊民和阿拉善“最美家庭”。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圖為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負責人楚魯(左一)和民警先鋒(中)到哈達布和(右一)家中交流工作

戈壁砂石,人煙寂寥。春去秋來,寒冬炎夏。一部望遠鏡、兩隻狗、一群駱駝和羊,在這裡陪伴著尼瑪老人走過半個世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地廣人稀的阿拉善邊境管理區,像尼瑪母子這樣的家庭還有27戶。他們是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7年開始,當地邊境管理支隊將他們納入第一批“居邊護邊”堡壘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居邊護邊”堡壘戶領取了裝備

去年,哈達布和與其他堡壘戶一起,在手機裡裝上了“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他們定期能收到邊境派出所通過後臺推送的巡邏任務,一邊放牧一邊查看邊境地區情況,系統就會自動將巡邏路線和信息回傳到後臺,服務警務工作的同時,這些數據也成為年終量化考核的依據。過去的老民兵,成了新時代穩邊固防的“千里眼”“順風耳”。

跟母親比起來,哈達布和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有一樣東西沒有改變——

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堅守!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夕陽下尼瑪老人母子查看邊境地區情況

“尼瑪”是藏語,意為“太陽”,“哈達布和”蒙古語意為“堅實的岩石”。

母子倆的名字就是他們一生的印照:像太陽一樣,無論四季輪迴,一直在那,發光發熱;像岩石一般,無論風吹雨打,依舊堅強如初。


"

有人,為了一次旅行奮不顧身;

有人,為了一段愛情奮不顧身;

也有人,為了守護祖國的一段邊境而奮不顧身。

尼瑪老人說,當年我奮不顧身,如今為自己的一生感到自豪。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前,尼瑪帶著3歲大的兒子離開家鄉,來到距離邊境線只有11公里遠的阿拉善戈壁深處,開始了守邊巡線的生活。從此,她成為中蒙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一次選擇就是一生守候。

歷經半個世紀的巡邊和放牧生活,如今的尼瑪老人已年逾古稀,雙腿變形,不再方便獨自一人出去巡邊。

她的兒子哈達布和接過母親的初心,一家人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

內蒙古西北端,阿拉善右旗與蒙古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人跡罕至,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沙丘、戈壁和偶爾出現的幾頭駱駝。

很難想象,沙丘深處,還有一戶人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完全沒有路、原生態的戈壁上行駛40分鐘後,才能到達尼瑪老人的家。

據老人介紹,過去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她巡邊只能靠騎駱駝,一趟就需要一天的時間。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家裡也買上了汽車,巡邊變得方便、快捷許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去年開始,尼瑪老人和兒子用上了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研發的“居邊護邊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每次巡邏的路線會在手機上顯示出來,並實時傳到系統後臺。

每次巡邊,哈達布和都會把巡邏的情況反饋到塔木素布拉格邊境派出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記者的請求下,尼瑪老人帶著兒子重走當年的守邊路。第一站來到一個小山包——潛伏哨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這些小山包都是戈壁灘上的制高點

儘管兒子已經走到坡頂進行觀察,尼瑪老人還是執意要走上去看一看。

當年,邊境線的圍欄還沒有建好,為了防止駱駝出境,尼瑪就在這裡一邊放駝,一邊巡邊。

時間久了,她能通過駱駝的腳印分辨和判斷出駱駝行蹤,如果遇到特殊的蹤跡,她還能判斷是普通牧民家放養的駱駝,還是有目的性前進的駱駝,如果遇到可疑蹤跡,就會進一步偵查。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如今,邊境線的圍欄早已建好,家裡的駱駝便可以散養在外,老人也就很久沒有再走到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回憶起一生,尼瑪滿是自豪

老人家今年73歲,行動上多少有些吃力,但是整個巡邊的過程中,尼瑪堅持不讓人扶,一直說,“我能自己走”。

從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一股剛毅的勁兒。能夠有這樣的氣場,來源於過去這48年守邊發生的故事。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尼瑪第一次巡邊是在1971年,那年,她所在的地區選拔民兵護邊員,即由國家統一配備部分生活設施和裝備,選拔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的年輕牧民群眾搬遷到邊境一線,成立民兵點,執行守衛邊疆的任務。

因為尼瑪和她的弟弟是團員,就被選派搬遷到恩格日烏蘇嘎查(村)最北端的中蒙邊境線“8號點”。只有25歲的她沒有絲毫猶豫,胸前戴著紅花,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帶著母親和弟弟,一家四口翻沙嶺穿戈壁,大卡車開了整整2天,才來到了黃沙漫天的戈壁孤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蓋房、放牧、擠奶、巡邊……

像一位拓荒者一樣,25歲的尼瑪撐起了整個家。一年以後,弟弟找到了工作離開這裡,家庭的重擔幾乎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

由於邊境荒漠無人居住,他們取暖、做飯所用的煤和煤氣罐,只能到300多公里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17公里外的一口人工水井,成了全家飲水的主要來源。當年交通不便時,尼瑪騎駱駝拉一趟水就得一天的時間。

除了要扛起家務活,巡邊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當時,邊境形勢複雜,為了防範可疑人員出入境,尼瑪要隨時保持警惕。她最擔心的就是自己被活捉,所以,尼瑪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

所有子彈,準備給敵人,最後一顆子彈,她是留給自己的。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這戈壁灘上,她經歷過暗無天日的沙塵暴,以及三十多隻狼吃掉羊群的驚險經歷,但相比常年巡邊的艱苦和孤獨,這些都不值一提。

雖然也會想念家鄉,但老人從沒想過離開這裡。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給兒子留下遺囑,將我的骨灰埋葬在這片戈壁;

帶著孩子和母親,在不毛之地一守就是48年;

永遠在自己的槍裡留一顆子彈,只為不被活捉;

她是老人,她是女人,她更是戰士!

她把最青春美麗的年華留給了邊境線上的戈壁灘。

其實,尼瑪老人還是一名有著44年黨齡的老黨員。當時面對艱苦的環境,她不僅沒有退縮,還在1975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48年來,鄰居走了,尼瑪的母親也去世了。家中就只剩下他們母子和兒媳婦,一家人接續守邊巡線,守護著祖國北疆。

如今,老人的身體明顯不如從前,巡邊的任務主要由兒子哈達布和來完成。兒子說,他會牢記母親守邊的初心,繼續守護好祖國的邊境線。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截至目前,母子二人已經累計巡邊18多萬公里,只要有可疑情況,哈達布和都會及時通過手機APP反饋給邊境管理部門,他們家也被評為“居邊護邊”堡壘戶、優秀邊民和阿拉善“最美家庭”。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圖為阿拉善右旗邊境管理大隊負責人楚魯(左一)和民警先鋒(中)到哈達布和(右一)家中交流工作

戈壁砂石,人煙寂寥。春去秋來,寒冬炎夏。一部望遠鏡、兩隻狗、一群駱駝和羊,在這裡陪伴著尼瑪老人走過半個世紀。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在地廣人稀的阿拉善邊境管理區,像尼瑪母子這樣的家庭還有27戶。他們是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7年開始,當地邊境管理支隊將他們納入第一批“居邊護邊”堡壘戶。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居邊護邊”堡壘戶領取了裝備

去年,哈達布和與其他堡壘戶一起,在手機裡裝上了“堡壘戶巡邏管理系統APP”,他們定期能收到邊境派出所通過後臺推送的巡邏任務,一邊放牧一邊查看邊境地區情況,系統就會自動將巡邏路線和信息回傳到後臺,服務警務工作的同時,這些數據也成為年終量化考核的依據。過去的老民兵,成了新時代穩邊固防的“千里眼”“順風耳”。

跟母親比起來,哈達布和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有一樣東西沒有改變——

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堅守!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夕陽下尼瑪老人母子查看邊境地區情況

“尼瑪”是藏語,意為“太陽”,“哈達布和”蒙古語意為“堅實的岩石”。

母子倆的名字就是他們一生的印照:像太陽一樣,無論四季輪迴,一直在那,發光發熱;像岩石一般,無論風吹雨打,依舊堅強如初。


守邊48年,尼瑪老人為何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


四十八年,守護邊境,尼瑪老人為什麼能夠奮不顧身?她說,“因為這是光榮的職責,我選擇了就無怨無悔!”

一戶人家,兩代傳承,那份樸素的執著,那份剛毅的摯愛,那份對初心一往無前的堅守,令人動容。

致敬!

共和國邊境線上不可攻破的“堡壘”!

來源:內蒙古邊檢總站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