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三品聞道人

國學 老子 書法 摩訶迦葉 一把金鑰匙 2017-03-3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纇。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道德經》|三品聞道人

境界高的人聽了道以後,非常勤勉學習並且努力按照道的原則的去做事;就像《金剛經》最後一句“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相信了,接受了,並照做奉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善境界高的人,一聽到“道”,他就曉得修道了。這也就像是禪宗,釋跡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說話,大迦葉尊者就開悟了。這就是“上土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另有些人,一聽到哪裡在論道,不管什麼人講,都跑去聽;如果叫他修道的話,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來。然而他太太的事辦完了,又有兒子的事來了,了了兒子的事,女兒又生了孩子,又有外孫的事了,如此便永遠完不了。如果說他不修道嘛,任何修道的地方,都看得到他;若是說他修道嘛,空的地方都沒有他,有的地方他都在。這就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有時候不陰不陽,半像修道的,半像入世的,講不出來他究竟是什麼。世界上,像“中士”這一類的人非常之多。“下士聞道,大笑之”,有些人聽到大家聚集一堂研究道,聽經,聽講《老子》,他認為像是一群神經病,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你越笑,我這個“道”越高。看起來老子是自吹,但是,講句老實話,世界上最高的東西,是很難講清楚的;最世俗的東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歡的。

上德之人就像山谷一樣,真正品行高潔的人反而看起來很汙濁。真正得道的人往往是被世人誤解的。廣大的德行好像是不夠的,建立起來大德行的人好像苟且一樣,堅定的品質好像經常在改變。悟道的人看到的是本質,普通人看到的是表面。只要心中坦然,無須在意他人的評價。“上德若谷”,真正有修養的人,所謂道德的完成,反而太像是空空洞洞的,什麼都沒有;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噹”。學問真正充實的人,反而覺得自己像是一無是處。所以一個真正有道德之士,不會表示自己有道德,或者表示自己有功夫。這就是“上德若谷”的道理。一個人真到了虛懷若谷,才能夠包羅萬象。學問的道理,人品的修養,都是同一個原則。

所以有句格言說:光明的大道反而看起來好像很昏暗,在大道上進步反而像是在往後走,平坦的大道看上去反而像不平一樣。這個“明道若昧”的道理,引申到為人處事方面,就是事情在成功以前.常有很艱苦的一段。在科學研究工作上,要發明一項東西時,研究到最後似乎絕望,當自己將要放棄時,忽然一個靈光來臨,發明成功了。這就是“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學任何一樣東西,做任何一件事情,進步到一個程度,成果快要出現的時候,你反而覺得是退步。比如說寫毛筆字,開始寫的三天,越看寫得越有味道,越寫越漂亮,自己也讚歎自己快要變成書法家了。到了第四天越寫越難看,第五六天自己都不想練了,越看越不成樣子。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放棄,寫的字雖然越看越難看,那正是你書法上的進步過程。“夷道若纇”,“夷”就是平坦的道路,例如我們開闢一條新的馬路,像建造橫貫公路,未開闢以前有種種困難。“纇”就是堆積起來,沒有辦法開發;及至開好以後,就是平坦的大道了。換句話說,在平坦的大道要完成以前,我們會感到工程十分困難。

特別大的物體,從我們的視角看過去只能瞭解一部分,大人才都要經過長久的歷練才能形成,真正大的音響反而沒有聲音,特別大的景色是看不到形狀的。道特別廣大但是沒有名,只有道是這個世界開始的源頭並且形成這個世界。從我們渺小的角度看事物,很可能看到的只是片面。"大器晚成”這句話,是以物理來講人生,一個大的建築物,不會建造得那麼快。我們現在喜歡用西方的一句話做比喻:“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其實,萬里長城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人類的歷史,更不是一天構成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我們既然想學老子,一定想做上士,上士要如何做呢?先要把中間這許多都懂了,“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原則都懂了,在做人做事上去體會,在很平實的人生中,才體會到形而上不可知、不可見的“道”,那你就修成功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