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的這句話,語文老師都教錯了!你卻記了一輩子!

國學 論語 語文 南懷瑾 思品時間 2017-06-10

【思品時間聽南懷瑾說《論語》第1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文/一枝花

《論語·學而》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的這句話,按字面解很通俗。大概意思就是:經常複習老師教的知識,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望你,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別人不瞭解自己卻不生氣,這不也是一種君子的行為嗎?

南懷瑾對這種最通俗的解釋卻不以為意。南師風趣的打了兩個比方來暢談他的見解。一個就是普通人的讀書,講良心話,每個人被家長、老師逼著讀者,哪裡有樂啊?那是不亦“苦”乎!同樣的,好朋友從遠方來拜訪,不巧遇到工資青黃不接的那幾天,當褲子都來不及了,哪裡來的樂?而最後一個實在最難做到,因為“慍”是要做到心裡古井無波,這個對常人而言,難度太大。南懷瑾從三個層面三個境界,對這句話進行了闡述。

《論語》裡的這句話,語文老師都教錯了!你卻記了一輩子!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重點是在“時習”二字,這兩字該做何解?是重複練習?不斷背誦?當然不是!孔子的學問都是來源於生活,是人生經驗的總結,要求學問就要在“做人做事”上體驗。因此“學而時習之”的真意並非叫一個學生不停的重複練習,孔子的意思是:追求學問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去“見習”,學問是要“做”出來的!即處處留心皆學問啊!

《論語》裡的這句話,語文老師都教錯了!你卻記了一輩子!

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南師也給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這句話是孔子在給做學問的人做心理輔導。南懷瑾認為做學問的人就要做好“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打算,為了真學問甚至要準備著一生寂寞。孔子的一生就很寂寞,很多學s說不被當時的為政者接受,但是孔子卻安慰自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換句話說,這裡的“朋”更應該是能夠接受自己觀點學說的人啊!孔子寂寞一生,而自己的這個“朋”卻到500年後才出現,這個人就是漢武帝。這句話是在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

《論語》裡的這句話,語文老師都教錯了!你卻記了一輩子!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接第二句的話題,一個是繼續昇華。做學問的人,一輩子都可能沒有人瞭解,但是要學會“不慍”,這點很重要。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為了“學問”而“學問”,不參雜任何功利,就不會怨天尤人,反而會反省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是我的學問和修養哪一方面還沒做好嗎?能做到這點,才是真君子呀!

總之,《論語》孔子的這句話是三句連貫的話!把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好比是一個心理準備,是做學問的最高宗旨和最需要的胸襟和心態。這句話也啟示我們,讀書、學習做學問,自始自終,無非要學會自得其樂,只有這樣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只有具備宏大的胸襟和廣闊的氣度,才能做好真正的學問。

《論語》裡的這句話,語文老師都教錯了!你卻記了一輩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