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如果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地過分,總會受到傷害

國學 孔子 齊桓公 儒家 樑冬 自在睡覺 2018-11-28

田開之見周威公。威公曰:“吾聞祝腎學生,吾子與祝腎遊,亦何聞焉?”田開之曰:“開之操拔篲以侍門庭,亦何聞於夫子!”威公曰:“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謂也?”

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

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說彘曰:“汝奚惡死?吾將三月豢汝,十曰戒,三日齊,藉白茅,加汝肩尻乎彫俎之上,則汝為之乎?”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之中,自為謀,則苛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為之。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異彘者何也。

樑冬|如果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地過分,總會受到傷害

01

凡事不走極端,尋其中道

《達生》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叫田開之,他跟隨一個叫祝腎的高人學習養生之道。有一次,田開之去見周威公(周威公是戰國初期的人,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為桓公,威公是桓公的兒子,也算是公子,相當於王子。大戶人家都對養生很感興趣)。

於是威公就問田開之:“聽說祝腎先生精通養生之道,田先生與祝先生交往,可有什麼祕訣嗎?”田開之很謙虛,他說:“我跟隨老師其實也就是在那掃掃院子、看看房門罷了,哪有什麼高論。”威公說:“田先生不必謙讓,寡人願意聽一聽。”

一個人自稱為寡人的時候,說明他已經去到了一種覺得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步。所謂寡人,就我一個,別人都是其他。天底下的所有人分成兩個人:一個是我,叫寡人;另外一個叫其他人。一人頭頂之上就是天了。

田開之說:“我聽先生講,善於養生的人,就像放羊一樣,哪隻羊在後面,就抽它一鞭子。損有餘而補不足,視為天之道。”威公問:“什麼意思?”田開之說:“魯國有一個人叫單豹,他住在山洞裡喝泉水,不與世人相爭,七十多歲的時候還跟嬰兒似的。後來被一隻很餓的老虎吃掉了。

還有一個叫張毅的人,他發現和諧的人際關係很重要,所以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貧寒人家,他無不交往走動,與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互動。四十歲的時候,得熱病死了。這兩個人都不懂得鞭策其不足的一面。”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在後面又接了一段:“不要過分深藏自己,不要過分地把自己拘著,也不要過分地顯露自己。就像柴火、枯木一樣,立在道路的中央。如果這三點都能做到的話,一定是大成就者。”

原文是“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

孔子說的這一段,和前面田開之的老師說的話,其實說的是一件事——不走極端,尋其中道。

人也一樣,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極致得過分,總會受到損害。完全不與其他人交流,避免人心險惡傷害到自己,你就會被老虎吃掉;過度與他人交往,你就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對你的影響,內在的本真就不能夠得以保持,所以就得了熱病(熱病是一種傳染病)。

所以孔子的人生態度就是“不過”,不會過於偏左,也不會過於偏右。

我每次讀到《莊子》裡對孔子的種種高大上的表揚時,就會想莊子可能是道家裡的儒家,孔子可能是儒家裡的道家。

真正的大宗師,不那麼極端,他和別人是是很融洽的,可以開放接口的。

樑冬|如果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地過分,總會受到傷害

02

把注意力放在外面,就會沒有了內力

孔子說:“有一條很凶險的路,差不多十個人走過就有一個人被殺的話,父子兄弟們就會相互警告,一定要團結很多人之後,大家再一起走過那條路。這是人之常情,也算是明智。

但是我們的人生有很多凶險的地方,其實是隱祕的,它隱藏於床榻、飲食之間。對此,大家卻不知道為此提醒和戒備,這實在是過錯。”

小樑的理解是,本來房中也算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一種身心鍛鍊的體育方法。但如果你追求禁慾,或者追求縱慾,都不是中道。因為,禁慾或者縱慾會傷到身體,以及性命。

現在有些人在飲食上也搞一些極端。有的人在飲食上非常放縱,暴飲暴食;有些人卻又非常節食,不是原生態的、不是純綠色、不是organic(有機)的都不吃,結果這兩種人最後都藉助飲食而進入了一條畏途。

我記得曾經有人評價過這樣的狀態,他說:“那些節食的人,其實很可能以前是暴飲暴食的人;那些禁慾的人,年輕的時候可能縱過欲。

表面上看,他們成了另外一種人,其實他們還是一個對床笫之事、對飲食在意的人,區別就在於他表達為佔有還是抗拒。”

那些時刻想著船會翻掉的人,為什麼不能撐好一艘船?那些因為拿自己的錢去做賭注的人,為什麼炒股和賭博的技巧就變差了?其實是因為心有粘連。

孔子講我們之所以能夠維持“允執厥中”,是因為我們心裡已經沒有那個東西了。如果你有,你就會念念不忘,它就會讓你忽左忽右。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外面的時候,一定就沒有內力了。

我們不常常是這樣嗎?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在公司裡很刻意地想要表達自己做了點兒什麼,對於自己的成績很強調,是因為他在公司裡的位置不穩定。還有人甚至連旅遊都不敢去,生怕讓老闆發現原來這個人消失了六天對公司一點兒影響都沒有。

另外一些對自己的重要性、意義和作用很瞭解的人,反而是該休假就休假,彙報工作的時候有成績就講成績,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講做得不好。他把注意力花在了這件事情上,而不是擔心這個事情好或者是不好而產生的結果。

樑冬|如果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地過分,總會受到傷害

03

太看重外面的東西,就會陷入左右為難

《達生》篇裡又講了一個故事:掌管祭祀的官員穿著黑色的禮服來到豬圈旁對豬說:“你怎麼那麼害怕死呢?我用飼料精心地餵你,提前十天幫你齋戒,幫你鋪上白色的茅草,把你的前肩和後臀都放在雕花精美的案子上。”

對於一個管祭祀的人來說,他覺得這些活兒都是隆重的。但是對於豬來說,它會怎麼樣呢?它覺得所有的金縷衣、銅內褲,穿起來都沒有意義,因為結局都是一刀死。

這個故事講的也是外在和內在。和本質相比較,我們往往會花時間在外在,被外在導向了偏差。

創業的朋友們都知道,最近流行的風口叫OMO(Online marts Offline,行業平臺型商業模式),都不是O2O了。

但是重點不在這兒,重點是掙錢。做生意得可持續發展,就算不是暴利,在一個正常的情況下,你得收入高於支出,要有正向現金流。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必定會在退潮的時候被人看見你在裸泳。

正向現金流就叫內在;OMO、O2O、B2B、C2C、P2P……就叫外在。許多創業者做著做著,就忘記了自己到底要幹什麼了。你所做的行業、你的商業模式,和做生意要賺錢這件事情(內在)相比,都不那麼重要。

好像我們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講了好幾件事情,其實都在說一句話:外重者內拙。太看重外面的東西,就會陷入左或者右,得或者失的抉擇,你內在就顯得笨拙。

太看重會不會翻船,就忘記了撐船這個動作本身應該怎麼做;太看重精美的祭祀流程,就忘記了對於豬來說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內核。

太看重養生、太看重人際關係、太看重轉基因食品,就忽略了吃飯不要吃得太撐、不要太餓的這樣一種內在。《達生》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能夠做到真正的以日常的起住坐臥,通達天神?祕訣就是,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情。

樑冬|如果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地過分,總會受到傷害

——今日互動——

全心專注於一件事情時,

彷彿時間都停止了,

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是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