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平、圓、留、重是中國畫線條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求變化,線要有頓挫輕重之分,但必須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筆要有輕重、提頓和方圓。

——《論筆法》

筆要能提得起,必要作得筆主,不能倒臥,另一方面要壓,例如畫粗線,要壓六提四,一定要壓住。用筆最常見的毛病是墜、飄和抹,筆應完全主動。齊白石老師畫荷葉梗,像用鉛筆一樣,始終壓住二分。

——《論筆法》

線有兩個要求:力量和含蓄,兩者都非常極端,但又必須統一。表現事物愈突出愈好,但太突出了易流於簡單,所以又要含蓄,含蓄才能豐富。線條一面要突出、一面要毛澀,以至於消滅。例如畫樹,若是每個點都清楚,感覺就少了。

——《論筆法》

線條的理想境地:有力、清楚,同時又要模糊、含蓄,要毛,要澀,無起止之感。

——《頤和園寫生談》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平、圓、留、重是中國畫線條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求變化,線要有頓挫輕重之分,但必須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筆要有輕重、提頓和方圓。

——《論筆法》

筆要能提得起,必要作得筆主,不能倒臥,另一方面要壓,例如畫粗線,要壓六提四,一定要壓住。用筆最常見的毛病是墜、飄和抹,筆應完全主動。齊白石老師畫荷葉梗,像用鉛筆一樣,始終壓住二分。

——《論筆法》

線有兩個要求:力量和含蓄,兩者都非常極端,但又必須統一。表現事物愈突出愈好,但太突出了易流於簡單,所以又要含蓄,含蓄才能豐富。線條一面要突出、一面要毛澀,以至於消滅。例如畫樹,若是每個點都清楚,感覺就少了。

——《論筆法》

線條的理想境地:有力、清楚,同時又要模糊、含蓄,要毛,要澀,無起止之感。

——《頤和園寫生談》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的最基本原則是畫得慢,留得住,每一筆都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得住。古人說的“積點成線”、“屋漏痕”都是這個意思……中國畫家主要靠線條塑造形象,為了使任何一筆都富有表現力,務求每一筆都要代表更多的東西:這就必須善於控制線條。同時,還要注意每一筆都要和整體發生聯繫。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要有骨頭,幹筆要剛,但不要枯燥,要“潤而不浮,幹而不枯”。

——《頤和園寫生談》

好的筆墨要蒼潤。黃老(指畫家黃賓虹)形容說:“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蒼”和“潤”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蒼了就不能潤,潤了就不能蒼。因此,有人作畫先用幹筆皴擦,後用溼墨渲染,這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因素相統一的效果。

——《談學山水畫》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平、圓、留、重是中國畫線條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求變化,線要有頓挫輕重之分,但必須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筆要有輕重、提頓和方圓。

——《論筆法》

筆要能提得起,必要作得筆主,不能倒臥,另一方面要壓,例如畫粗線,要壓六提四,一定要壓住。用筆最常見的毛病是墜、飄和抹,筆應完全主動。齊白石老師畫荷葉梗,像用鉛筆一樣,始終壓住二分。

——《論筆法》

線有兩個要求:力量和含蓄,兩者都非常極端,但又必須統一。表現事物愈突出愈好,但太突出了易流於簡單,所以又要含蓄,含蓄才能豐富。線條一面要突出、一面要毛澀,以至於消滅。例如畫樹,若是每個點都清楚,感覺就少了。

——《論筆法》

線條的理想境地:有力、清楚,同時又要模糊、含蓄,要毛,要澀,無起止之感。

——《頤和園寫生談》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的最基本原則是畫得慢,留得住,每一筆都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得住。古人說的“積點成線”、“屋漏痕”都是這個意思……中國畫家主要靠線條塑造形象,為了使任何一筆都富有表現力,務求每一筆都要代表更多的東西:這就必須善於控制線條。同時,還要注意每一筆都要和整體發生聯繫。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要有骨頭,幹筆要剛,但不要枯燥,要“潤而不浮,幹而不枯”。

——《頤和園寫生談》

好的筆墨要蒼潤。黃老(指畫家黃賓虹)形容說:“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蒼”和“潤”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蒼了就不能潤,潤了就不能蒼。因此,有人作畫先用幹筆皴擦,後用溼墨渲染,這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因素相統一的效果。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山水要想層次深厚,就得用“積墨法”,積墨法最重要也最難。大家都知道在宣紙上畫第一遍時,往往感到墨色活潑鮮潤,而積墨法就要層層加上去,不擅此法者一加便出現板、亂、髒、死的毛病。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最精此道,他畫山水甚至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覺渾厚華滋而愈益顯豁光亮。

——《談學山水畫》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並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乾,要反覆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整體觀念強,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加第二遍不是對第一遍的完全重複,有時要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像印刷套版沒有套準似的,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

——《談學山水畫》

畫無起止之跡,才含蓄豐富。用筆重複交錯,才有渾厚豐富的感覺。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平、圓、留、重是中國畫線條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求變化,線要有頓挫輕重之分,但必須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筆要有輕重、提頓和方圓。

——《論筆法》

筆要能提得起,必要作得筆主,不能倒臥,另一方面要壓,例如畫粗線,要壓六提四,一定要壓住。用筆最常見的毛病是墜、飄和抹,筆應完全主動。齊白石老師畫荷葉梗,像用鉛筆一樣,始終壓住二分。

——《論筆法》

線有兩個要求:力量和含蓄,兩者都非常極端,但又必須統一。表現事物愈突出愈好,但太突出了易流於簡單,所以又要含蓄,含蓄才能豐富。線條一面要突出、一面要毛澀,以至於消滅。例如畫樹,若是每個點都清楚,感覺就少了。

——《論筆法》

線條的理想境地:有力、清楚,同時又要模糊、含蓄,要毛,要澀,無起止之感。

——《頤和園寫生談》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的最基本原則是畫得慢,留得住,每一筆都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得住。古人說的“積點成線”、“屋漏痕”都是這個意思……中國畫家主要靠線條塑造形象,為了使任何一筆都富有表現力,務求每一筆都要代表更多的東西:這就必須善於控制線條。同時,還要注意每一筆都要和整體發生聯繫。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要有骨頭,幹筆要剛,但不要枯燥,要“潤而不浮,幹而不枯”。

——《頤和園寫生談》

好的筆墨要蒼潤。黃老(指畫家黃賓虹)形容說:“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蒼”和“潤”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蒼了就不能潤,潤了就不能蒼。因此,有人作畫先用幹筆皴擦,後用溼墨渲染,這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因素相統一的效果。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山水要想層次深厚,就得用“積墨法”,積墨法最重要也最難。大家都知道在宣紙上畫第一遍時,往往感到墨色活潑鮮潤,而積墨法就要層層加上去,不擅此法者一加便出現板、亂、髒、死的毛病。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最精此道,他畫山水甚至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覺渾厚華滋而愈益顯豁光亮。

——《談學山水畫》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並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乾,要反覆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整體觀念強,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加第二遍不是對第一遍的完全重複,有時要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像印刷套版沒有套準似的,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

——《談學山水畫》

畫無起止之跡,才含蓄豐富。用筆重複交錯,才有渾厚豐富的感覺。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和音樂一樣,用筆要有濃淡乾溼、粗細剛柔的變化,用這些變化組成畫的節奏與韻律。沒有變化,畫就等於是乾巴巴不連接的音符了。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設計顏色一定要考慮到畫面本身的藝術效果,不能完全根據客觀對象。水墨畫的色彩宜單純,變化不宜大,經過設計突出一種調子作為基調,如儘量渲染夕陽的紅,雨後的綠,別的色彩可以壓低。需要濃的可以儘量濃,需要淡的可以儘量淡,總以烘托意境增強表現力為根據。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畫用墨是主要的,要畫夠,明暗、筆觸都要在墨上解決,著色只是輔助。上色時必須調得多些,切忌枯乾,老畫家說,要“水汪汪的”才有潤澤的效果。

——《山水畫教學論語》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平、圓、留、重是中國畫線條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求變化,線要有頓挫輕重之分,但必須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筆要有輕重、提頓和方圓。

——《論筆法》

筆要能提得起,必要作得筆主,不能倒臥,另一方面要壓,例如畫粗線,要壓六提四,一定要壓住。用筆最常見的毛病是墜、飄和抹,筆應完全主動。齊白石老師畫荷葉梗,像用鉛筆一樣,始終壓住二分。

——《論筆法》

線有兩個要求:力量和含蓄,兩者都非常極端,但又必須統一。表現事物愈突出愈好,但太突出了易流於簡單,所以又要含蓄,含蓄才能豐富。線條一面要突出、一面要毛澀,以至於消滅。例如畫樹,若是每個點都清楚,感覺就少了。

——《論筆法》

線條的理想境地:有力、清楚,同時又要模糊、含蓄,要毛,要澀,無起止之感。

——《頤和園寫生談》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的最基本原則是畫得慢,留得住,每一筆都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得住。古人說的“積點成線”、“屋漏痕”都是這個意思……中國畫家主要靠線條塑造形象,為了使任何一筆都富有表現力,務求每一筆都要代表更多的東西:這就必須善於控制線條。同時,還要注意每一筆都要和整體發生聯繫。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要有骨頭,幹筆要剛,但不要枯燥,要“潤而不浮,幹而不枯”。

——《頤和園寫生談》

好的筆墨要蒼潤。黃老(指畫家黃賓虹)形容說:“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蒼”和“潤”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蒼了就不能潤,潤了就不能蒼。因此,有人作畫先用幹筆皴擦,後用溼墨渲染,這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因素相統一的效果。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山水要想層次深厚,就得用“積墨法”,積墨法最重要也最難。大家都知道在宣紙上畫第一遍時,往往感到墨色活潑鮮潤,而積墨法就要層層加上去,不擅此法者一加便出現板、亂、髒、死的毛病。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最精此道,他畫山水甚至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覺渾厚華滋而愈益顯豁光亮。

——《談學山水畫》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並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乾,要反覆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整體觀念強,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加第二遍不是對第一遍的完全重複,有時要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像印刷套版沒有套準似的,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

——《談學山水畫》

畫無起止之跡,才含蓄豐富。用筆重複交錯,才有渾厚豐富的感覺。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和音樂一樣,用筆要有濃淡乾溼、粗細剛柔的變化,用這些變化組成畫的節奏與韻律。沒有變化,畫就等於是乾巴巴不連接的音符了。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設計顏色一定要考慮到畫面本身的藝術效果,不能完全根據客觀對象。水墨畫的色彩宜單純,變化不宜大,經過設計突出一種調子作為基調,如儘量渲染夕陽的紅,雨後的綠,別的色彩可以壓低。需要濃的可以儘量濃,需要淡的可以儘量淡,總以烘托意境增強表現力為根據。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畫用墨是主要的,要畫夠,明暗、筆觸都要在墨上解決,著色只是輔助。上色時必須調得多些,切忌枯乾,老畫家說,要“水汪汪的”才有潤澤的效果。

——《山水畫教學論語》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平、圓、留、重是中國畫線條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求變化,線要有頓挫輕重之分,但必須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筆要有輕重、提頓和方圓。

——《論筆法》

筆要能提得起,必要作得筆主,不能倒臥,另一方面要壓,例如畫粗線,要壓六提四,一定要壓住。用筆最常見的毛病是墜、飄和抹,筆應完全主動。齊白石老師畫荷葉梗,像用鉛筆一樣,始終壓住二分。

——《論筆法》

線有兩個要求:力量和含蓄,兩者都非常極端,但又必須統一。表現事物愈突出愈好,但太突出了易流於簡單,所以又要含蓄,含蓄才能豐富。線條一面要突出、一面要毛澀,以至於消滅。例如畫樹,若是每個點都清楚,感覺就少了。

——《論筆法》

線條的理想境地:有力、清楚,同時又要模糊、含蓄,要毛,要澀,無起止之感。

——《頤和園寫生談》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的最基本原則是畫得慢,留得住,每一筆都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得住。古人說的“積點成線”、“屋漏痕”都是這個意思……中國畫家主要靠線條塑造形象,為了使任何一筆都富有表現力,務求每一筆都要代表更多的東西:這就必須善於控制線條。同時,還要注意每一筆都要和整體發生聯繫。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要有骨頭,幹筆要剛,但不要枯燥,要“潤而不浮,幹而不枯”。

——《頤和園寫生談》

好的筆墨要蒼潤。黃老(指畫家黃賓虹)形容說:“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蒼”和“潤”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蒼了就不能潤,潤了就不能蒼。因此,有人作畫先用幹筆皴擦,後用溼墨渲染,這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因素相統一的效果。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山水要想層次深厚,就得用“積墨法”,積墨法最重要也最難。大家都知道在宣紙上畫第一遍時,往往感到墨色活潑鮮潤,而積墨法就要層層加上去,不擅此法者一加便出現板、亂、髒、死的毛病。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最精此道,他畫山水甚至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覺渾厚華滋而愈益顯豁光亮。

——《談學山水畫》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並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乾,要反覆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整體觀念強,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加第二遍不是對第一遍的完全重複,有時要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像印刷套版沒有套準似的,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

——《談學山水畫》

畫無起止之跡,才含蓄豐富。用筆重複交錯,才有渾厚豐富的感覺。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和音樂一樣,用筆要有濃淡乾溼、粗細剛柔的變化,用這些變化組成畫的節奏與韻律。沒有變化,畫就等於是乾巴巴不連接的音符了。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設計顏色一定要考慮到畫面本身的藝術效果,不能完全根據客觀對象。水墨畫的色彩宜單純,變化不宜大,經過設計突出一種調子作為基調,如儘量渲染夕陽的紅,雨後的綠,別的色彩可以壓低。需要濃的可以儘量濃,需要淡的可以儘量淡,總以烘托意境增強表現力為根據。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畫用墨是主要的,要畫夠,明暗、筆觸都要在墨上解決,著色只是輔助。上色時必須調得多些,切忌枯乾,老畫家說,要“水汪汪的”才有潤澤的效果。

——《山水畫教學論語》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

筆墨是形成中國畫藝術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家有了筆墨功夫,下筆與物象渾然一體,筆墨腴潤而蒼勁,幹筆不枯,溼筆不滑,重墨不濁,淡墨不薄。層層遞加,墨越重而畫越亮,畫不著色而墨分五彩。筆情墨趣,光華照人。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墨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它一定與客觀事物有關,它必須通過表現客觀事物來發展自身。清代有些畫家筆法抽象化,專門玩弄筆墨,脫離了客觀來源,流於形式主義。王原祁的筆力被譽為“金剛杵”,但缺乏意境。

——《論筆法》

古人講筆墨,說要“無起止之跡”,因為客觀事物都是渾然一體的,沒有開頭完了的痕跡,這不難理解。又說“無筆痕”看來頗為費解。既然用筆作畫,又講究有筆有墨,怎能說無筆痕呢?這並不是說畫法工細到不見筆觸,而是說筆墨的痕跡要與自然形象緊密結合,筆墨的形跡已化為自然的形象。筆墨原由表現客觀物象而產生,若脫離客觀物象就無存在的必要了。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實際說來,筆和墨是難以分開的,用墨好多由於用筆好,不善於用筆而善用墨的很少見。

——《談學山水畫》

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墨中也要見筆,不能“和泥”。畫雨景也要求見筆,見筆才有力,反對“浮煙漲墨”,有人把紙打溼再畫畫是不好的。中國畫不像水彩,不能單靠烘染解決問題,要求畫到百分之八十再烘染。用筆還要求蒼潤相濟,蒼而不潤則乾枯,潤而不蒼則無力。元人作畫很講究乾溼並用。

——《山水畫教學論語》

寫字畫線最根本的一條原則是力量基本要勻,不能忽輕忽重。古人名之曰“平”,這是筆法的基本規律。“如錐畫沙”就是對“平”字最好的形容。你用鐵錐在沙盤上畫線,既不可能沉下去,也不可能浮起來,必須力量平均。力量平均是筆法的基礎,就是說線條到任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話說,是“細如絲髮,全身力到”。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筆法“平”是基礎,用筆要在平整中求變化。用線寧可畫得實在,不可輕飄,不可空,不要一筆輕一筆重,疙疙瘩瘩太跳不好。行筆要勻,不要“泡”,泡了則鬆軟無力,即使是淡墨也要淡而有力、淡而有物。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用筆要有骨力,輕淡不等於沒有骨力,就是畫霧景,也應該有骨力。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線的好壞,基本上要看力量是否平均。古人說書法中用筆最忌的是“墜”與“飄”。“墜”是筆沒提住,“飄”是筆沒捺住。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條要圓,要善於畫有彈性的曲線。宇宙間的形象是“十曲五直”,樹無寸直,人亦無寸直。從直線開始是對的,但最後應當以曲線表達。古人講,好的線如折釵股,充滿彈性。

——《論筆法》

中國畫線條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留,它是中國畫的三昧境界。

——《論筆法》

好的線條要完完全全能控制住,不能控制的筆是敗筆。“屋漏痕”的意思就是線條要控制到每一點,完全是主動的。齊白石老師的線條就處處控制。用筆不能像溜冰,一滑而過。

——《論筆法》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平、圓、留、重是中國畫線條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求變化,線要有頓挫輕重之分,但必須在平的基礎上求變化,筆要有輕重、提頓和方圓。

——《論筆法》

筆要能提得起,必要作得筆主,不能倒臥,另一方面要壓,例如畫粗線,要壓六提四,一定要壓住。用筆最常見的毛病是墜、飄和抹,筆應完全主動。齊白石老師畫荷葉梗,像用鉛筆一樣,始終壓住二分。

——《論筆法》

線有兩個要求:力量和含蓄,兩者都非常極端,但又必須統一。表現事物愈突出愈好,但太突出了易流於簡單,所以又要含蓄,含蓄才能豐富。線條一面要突出、一面要毛澀,以至於消滅。例如畫樹,若是每個點都清楚,感覺就少了。

——《論筆法》

線條的理想境地:有力、清楚,同時又要模糊、含蓄,要毛,要澀,無起止之感。

——《頤和園寫生談》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線的最基本原則是畫得慢,留得住,每一筆都要送到底,切忌飄,要控制得住。古人說的“積點成線”、“屋漏痕”都是這個意思……中國畫家主要靠線條塑造形象,為了使任何一筆都富有表現力,務求每一筆都要代表更多的東西:這就必須善於控制線條。同時,還要注意每一筆都要和整體發生聯繫。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要有骨頭,幹筆要剛,但不要枯燥,要“潤而不浮,幹而不枯”。

——《頤和園寫生談》

好的筆墨要蒼潤。黃老(指畫家黃賓虹)形容說:“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蒼”和“潤”是相反的,矛盾的。一般用墨蒼了就不能潤,潤了就不能蒼。因此,有人作畫先用幹筆皴擦,後用溼墨渲染,這不是高手的表現方法。真正筆墨有功力的人,每筆下去都是又蒼又潤,所謂腴潤而蒼勁,達到了對立因素相統一的效果。

——《談學山水畫》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山水要想層次深厚,就得用“積墨法”,積墨法最重要也最難。大家都知道在宣紙上畫第一遍時,往往感到墨色活潑鮮潤,而積墨法就要層層加上去,不擅此法者一加便出現板、亂、髒、死的毛病。近代山水畫家黃賓虹最精此道,他畫山水甚至可以加到十多遍,愈加愈覺渾厚華滋而愈益顯豁光亮。

——《談學山水畫》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並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乾,要反覆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整體觀念強,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加第二遍不是對第一遍的完全重複,有時要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像印刷套版沒有套準似的,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

——《談學山水畫》

畫無起止之跡,才含蓄豐富。用筆重複交錯,才有渾厚豐富的感覺。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畫和音樂一樣,用筆要有濃淡乾溼、粗細剛柔的變化,用這些變化組成畫的節奏與韻律。沒有變化,畫就等於是乾巴巴不連接的音符了。

——《桂林寫生教學筆錄》

設計顏色一定要考慮到畫面本身的藝術效果,不能完全根據客觀對象。水墨畫的色彩宜單純,變化不宜大,經過設計突出一種調子作為基調,如儘量渲染夕陽的紅,雨後的綠,別的色彩可以壓低。需要濃的可以儘量濃,需要淡的可以儘量淡,總以烘托意境增強表現力為根據。

——《山水畫教學論語》

水墨畫用墨是主要的,要畫夠,明暗、筆觸都要在墨上解決,著色只是輔助。上色時必須調得多些,切忌枯乾,老畫家說,要“水汪汪的”才有潤澤的效果。

——《山水畫教學論語》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國畫筆墨論——李可染畫語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