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鷺:國產汽車未來5至10年像手機一樣替代海外品牌

文 | 逸凡

這是對知名投資經理邱國鷺1月的一個訪談。

中國的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個自主品牌崛起的過程,有點類似家電行業十年前和手機行業三年前的情景。

比如智能手機,以華為、VIVO、OPPO等為代表的國產品牌正在逐步搶佔蘋果和三星的市場,而汽車業的國產品牌正在崛起。

一個指標很能說明問題,中國的機械出口佔全世界總量的37%,但汽車出口只佔3.7%,十年後,這個數字也許可以達到20%。

我們觀察到一些跡象,過去五年,中國SUV的年化增長率在40%左右,其中進口和合資品牌的佔比在不斷下降,自主品牌的佔比已經接近60%,像廣汽傳祺、吉利、上汽榮威、長城都很受歡迎,15萬元以下的SUV現在基本上是國產品牌的天下,多款爆款車型月銷量都突破2萬輛,說明汽車產業升級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

汽車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一年有2800萬輛的銷售量,上下游整個產業鏈一年的GDP高達5萬億,具有出大市值公司的可能性。

質量提升是國產汽車品牌能夠實現彎道超車的基礎,一直以來都是進口品牌好於國產品牌,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全球新車評價最權威的機構是J.D.Power,根據他們統計,10年以前,中國每百輛新車進口品牌(包括合資)有190個問題,而國產品牌每百輛車有380個問題,說明當時國產車的質量比進口車差一倍;到了2015年,進口品牌每百輛有98個問題,國產品牌120個,質量差距縮減至20%。有的國產品牌的質量已經排到了所有品牌的前5名,超越了大多數進口品牌。

國產品牌汽車的平均售價也在穩步上升,有的國產品牌去年旗下汽車平均售價近13萬元,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的均價只有11萬元,自主品牌的均價超過合資品牌,這也體現了產業的升級,儘管其中有產品結構的因素。

我們研究世界產業經濟發展史,發現一個規律:只要日本和韓國出過大公司的產業,中國也會出大公司。比如日本原來做家用電器強,後來韓國跟上了,現在中國品牌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手機原來也是日本和韓國很強,現在國產品牌已經崛起,未來汽車產業也會遵循這個規律,只是還需要5~10年的時間

很多人認為汽車是產能過剩的行業,但行業整體的產能過剩和龍頭企業的產品供不應求是同時存在的,因為消費者會選擇最優秀的產品,生產優質產品的企業一樣能賺取很高的利潤。

這和2013年白酒的情況類似,當時大家都認為白酒的產能過剩了,但消費者想要喝最好的酒,所以,茅臺依然供不應求。

產業升級是供給端的因素,而需求端是汽車行業未來發展最核心的因素。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堵車、限號、限牌,容易想當然認為汽車產業早就飽和了。

但現在大多數買車的人是二三四線城市的80後和90後,市場十分巨大,80後和90後求新、求變意識很強,進口品牌和合資品牌無法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例如,部分15萬元的國產車帶自動泊車功能,而很多四五十萬元的進口車都沒這個功能,因為海外品牌的車是全球產品線佈局,不可能為了中國消費者而特別定製,在這方面國產車具有很大的優勢。

汽車行業未來的幾個變化值得關注:一是汽車的電子化,越來越多的電子器件將應用在汽車上,佔汽車價值的比例越來越高;二是電動化,就是新能源汽車;三是智能化,即無人駕駛;四是車聯網,汽車將成為一個移動的上網入口。

在汽車業變化的時代,中國車企具備了彎道超車的可能性。當然,彎道超車是很痛苦的,汽車產業鏈比手機複雜好幾倍,國產汽車要打敗進口品牌的難度肯定比手機高,所以,這個過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經過五到十年時間才能完成。而且,汽車是強週期行業,中間肯定會出現反覆,會有很多失敗的企業,但可以肯定,未來會出現中國的豐田、本田、現代、起亞。當然,在汽車這個領域,有可能港股中有更好的投資標的,有的是因為質的更好,成功的概率更大;有的是因為估值更低,更有安全邊際。

在震盪的市場中,消費品仍然會表現較好,但空間可能沒有去年的大。家電整體也比較看好,特別是空調去年去庫存比較徹底,而且空調是中國少有的行業競爭格局非常清晰、企業競爭力非常突出、估值還很便宜的行業。

作者:逸凡,鋅金融(znfinance)創始人。一個沉淪財經十年的媒體人,一個混跡證券與PE多年的投資人。用最輕鬆的筆墨,嬉笑怒罵,說人話,聊財富,話投資,談人生。

加入鋅金融(微信公眾號:znfinance),理性投資理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