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季度貴州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2%,增速高於全國2.8個百分點,連續33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瞭解到,188萬貧困人口將陸續完成搬遷續寫“後半篇文章”,大數據產業正在經濟社會多個領域生根發芽,綠色發展漸入佳境,貴州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結構向好的良好態勢。

增長速度:

連續33個季度排全國前列

2月初,貴州省盤州市巖博村村民肖本順領到了一個“大紅包”:這是當地巖博酒業按股比分發的4萬元分紅。“前年分了3萬多,去年酒廠效益更好了,分到了4萬,越幹越有勁。”拿到分紅的肖本順高興得合不攏嘴。

肖本順的“紅包”得益於貴州省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三變’改革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腰帶’。”六盤水市委副祕書長、市“三變”改革辦主任何友座告訴記者,去年該市“三變”的分紅達到7.44億元,絕大部分是農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的分紅。目前該市有181.92萬農民參與“三變”,其中有10.8萬貧困人口在去年實現脫貧。

肖本順等入股農戶的笑臉,是貴州近年來發展質量提升最好的體現。2019年一季度貴州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2%,其中,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0%和9.8%。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2018年貴州農業增加值增速達到6.8%,創近5年來最高增速,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在經濟作物快速增長帶動下,貴州種植業增加值增速達到8.5%,創2016年二季度以來11個季度最高增速。

從四個維度看貴州高質量發展

4月21日,農民在貴州省劍河縣岑鬆鎮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採摘木耳。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3月剛過,貴州省岑鞏縣羊橋鄉祝壩村村民吳來成每天都會到旱田裡轉幾圈。1個月後,田裡的西紅花種球就該成熟了,吳來成期待一場大豐收。西紅花,這個自己一年前“聽都沒聽說過”的植物,已經成了他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去年8月,吳來成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把家裡的半畝烤煙田換種了500斤西紅花種球,當年就掙得了18500元,加上兩口子在合作社種植基地的務工收入,2018年吳來成全家從西紅花上獲得了近6萬元的收入。

2018年起,貴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新增食用菌、中草藥、茶葉等高效經濟作物,效果已經開始顯現。貴州省統計局局長肖雲慧算了一筆賬,原來傳統糧食作物每畝收益650元左右,改種經濟作物後,平均每畝收益3200元左右,提高了近4倍。

肖雲慧告訴本刊記者,今年以來,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夯實,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居民生活持續改善。

民生溫度:

做好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天氣漸暖,貴州黔西南州安龍縣“蘑菇小鎮”的貧困戶菊長全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安置點配套的天菇小學,便到大棚給4萬支菌棒“脫膜”。從搬遷的新家到學校再到大棚,走路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曾常年在外打工的菊長全很珍惜現在的生活:“娃兒能在城裡上學,種蘑菇不晒太陽不淋雨,每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還能顧家。”靠著食用菌,他還清了之前給愛人看病欠下的近30萬元外債。

安龍縣委書記錢正浩介紹,“蘑菇小鎮”是該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也是全縣食用菌產業的核心區。目前已帶動5000戶19000人發展食用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4000戶15200人。

菊長全和“蘑菇小鎮”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脫貧主戰場,貴州2018年共減少貧困人口14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3%,14個貧困縣成功脫貧摘帽。對18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點925個,住房43.9萬套,完成搬遷任務140萬人,剩餘的48萬人將在上半年搬遷入住。

從四個維度看貴州高質量發展

4月11日,在貴州省三穗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彩虹社區,託兒所的孩子們放學後排隊乘坐校車。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王應政告訴記者,作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貴州在“十三五”期間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涉及全省83個縣9449個村,搬遷貧困人口占全國搬遷貧困人口的六分之一。

開年以來,貴州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逐步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工作為主轉變,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同時,貴州還制定了相關政策,從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方面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恆久動力源。近年來,貴州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促發展與惠民生相結合,聚焦脫貧攻堅、教育、醫療衛生“三塊短板”,抓牢抓實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2018年,貴州共完成民生類投資2400餘億元,創近4年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貴州省移民搬遷項目投資增長9.3%,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等民生領域投資分別增長20.4%和21.7%。

按照計劃,貴州今年將籌集資金900億元用於解決280萬左右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設500所公辦幼兒園、50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5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為貧困地區6~24月齡兒童免費發放營養包;建設城鄉養老機構設施500個、精神康復社會福利院5所,新建老年體育活動中心、農民體育健身設施466個等10件民生實事。

轉型力度:

“智慧樹”生根發芽

記者在國家民爆物品生產重點企業——貴州盤江民爆有限公司電子引火元件生產車間看到,隨著自動焊接腳線、自動焊接藥頭、自動檢測半成品及自動標記不合格品等工序逐一完成,每隔兩分鐘就能產出一個標準的電子引火元件。

貴州盤江民爆有限公司實施貴州工業雲平臺提供的大數據+智能製造轉型升級方案後,原來50人的生產車間如今只需15人,電子雷管的自動化生產水平及精度大幅提高。此外,每發電子雷管都有專用的管殼編碼、ID碼和權限碼能記錄其所有生產數據。

貴州盤江民爆有限公司是貴州傳統企業藉助大數據轉型升級的一個典型。2018年,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建設綜合試驗區,貴州對1600餘戶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上雲企業突破1萬戶;今年貴州將圍繞工業、農業、服務業,在全省打造100個融合標杆項目、1000個融合示範項目,帶動2000戶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推動大數據和十大千億級產業融合。

從四個維度看貴州高質量發展

5月21日,銅仁市一家蔬菜公司的工作人員將檢驗合格的蔬菜指標錄入大數據系統並確認發貨。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智慧樹’正在實體經濟中茁壯成長,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正在成為貴州彎道取直、後發趕超的新動能。”貴州省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馬寧宇介紹,2016~2018年,貴州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指數在全國排名上升了6位,並建立了全國首個面向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標評估體系。

近年來,通過大力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鄉村振興、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四個融合”,大數據這棵“智慧樹”正在貴州開出創新之花、結出應用之果:

在脫貧攻堅中,建成了大數據精準扶貧支撐平臺,把大數據與農村產業革命緊密結合,把邊遠山區的優質農產品賣向了全國各地;

在農村交通中,建設了全國首個農村智慧交通調度系統——“通村村”,相當於農村版的“網約公交車”。目前貴州88個縣均已覆蓋,農民打車、包車、小件物流、定製班車等都更方便了。

在政務服務中,建成全國第一個省級政府數據集聚、共享、開放平臺“雲上貴州”,通過全省“一張網”,基本實現一張網辦全省事,極大方便了群眾辦事。

生態厚度:

綠色發展漸入佳境

發展的好品質需要生態的高顏值。地處湘黔交界的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曾是中國最大的集採礦、冶煉、科研於一體的汞工業基地,被稱為“中國汞都”。到本世紀初,汞礦資源枯竭後,卻是礦渣遍野、森林減少、水土流失……而如今曾經人跡罕至、危樓遍地的廢棄礦區已成為貴州旅遊業“新星”:走進萬山區的硃砂古鎮,970公里採礦坑道改造而成的燈光長廊光彩奪目;礦洞內的雕塑栩栩如生,昔日採礦、選礦和冶煉場景真實再現。

當地幹部認為,萬山的轉變來自於兩個“堅決摒棄”,即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近年來,萬山人在曾經“沸騰的群山”中發現了新“生機”:他們一方面變廢為寶,發展旅遊業,對原有礦區建築進行修繕和恢復,打造硃砂古鎮;一方面利用萬山在汞和硃砂工藝品上的技術優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硃砂工藝品市場。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近些年持續推進“綠色屏障建設制度創新試驗”“促進綠色發展制度創新試驗”“開展生態脫貧制度創新試驗”等7個方面30餘項改革舉措,構建起保護青山綠水的“四樑八柱”。

從四個維度看貴州高質量發展

這是5月9日無人機拍攝的貴州省赤水市長沙鎮長興村景觀。初夏時節,貴州省赤水市境內綠意盎然、水田豐盈,風景美如畫。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此外,貴州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淨土”4大工程;強力實施10大汙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電等10大行業治汙減排全面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在全國率先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全面全域取締網箱養魚。2018年,貴州縣城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7%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7%。

“以前是看著楊梅過窮日子,現在是守著楊梅能過上好日子。”貴州省六枝特區岱甕村村支書孫翔告訴記者,村裡生態環境一直很好,有片古楊梅林,千年以上的有20多株,上百年的有300多株,但長期以來村民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和洋芋,只能維持溫飽。“太窮了,沒錢娶媳婦,30歲以上光棍漢有幾十個。”

近年來,岱甕村結合退耕還林政策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面積種植楊梅、核桃等經濟作物。2018年,1300多畝楊梅和2000多畝核桃為岱甕村帶來了近300萬元的收入,村裡的森林覆蓋率也超過了85%,人均收入突破了9000元。孫翔說:“‘多種樹,能致富’的綠色發展理念已在村裡生根發芽。”

“貴州過去保持一股韌勁守住青山不放,如今這些青山逐漸變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貴州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美鈞介紹,貴州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和環境治理型等綠色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經達到40%,預計2020年達到50%,全省綠色發展漸入佳境。(《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李銀 潘德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