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長角苗,常年居住在貴州省六枝特區和織金縣交界的大山之中,有4000多人,因為至今仍然延續著古老的似牛角形狀的頭飾,因此稱為“長角苗”。 據說清朝初年,平西王吳三桂討伐水西安氏,安氏大敗。許多依附於安氏的苗族四處逃散。長角苗祖先逃到三地交接處的箐林中,以狩獵為生,因此也被也被稱為“箐苗”,意思就是躲在箐林中的苗族。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前,長角苗們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1993年,法國《費加羅雜誌》週刊的記者經過3天徒步跋涉來到這個村寨採,才讓這裡為世人所知。1995年,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博物館學會以及挪威博物館學會到梭戛鄉高興村對居住在這裡的長角苗進行考察論證。1997年,這裡開始建設亞洲第一座生態博物館。至今全世界已有生態博物館300多座。亞洲有四座,均集中於貴州。生態博物館就是原封不動地把整座村寨連同其中居民的習俗當做“遺址”,採取一些保護措施,將其保存並展示出來。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

長角苗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與外界的交往很少,其生存環境和經濟文化仍保持著比較完整和古樸的風貌。風俗習慣內容繁多、內涵豐富,其中以婚嫁、喪葬、跳場等最為獨特。長角苗現在仍然穿著傳統的民族服飾,上身是白底藍花的蠟染短衣,下穿黑底、紅白橫邊的百褶裙,身後還拖著條畫繡片,她們的髮髻據說是盤得越大則越美。這巨大的髮髻只在節日盛裝的時候才盤的,平日裡,女人們通常只在頭上插著個大木角。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長角苗民居:judy拍攝)

長角苗的女孩從小學習紡麻,織布、蠟染、刺繡等傳統民族工藝。蠟染主要是以天然植物為染料,並且家家都有染缸,而刺繡則是女孩們從小學習的基本功,她們的聰明才智都在刺繡作品中體現,針對活路十分精湛,他們繡的花背,繡片不大,許多刺繡作品非常的精緻。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每年春節,農曆正月初四至十四的跳花坡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這段時間,男青年們拿著竹製蘆笙、口絃琴、竹笛,或者摘幾片木葉等,走村串寨,進行山歌對唱。長角苗在談戀愛時是非常開放的,過去每個寨子都有幾個花棚,專供男女青年談戀愛用。但是,一旦結婚後,要求就會非常嚴格。這些習慣到現在仍沒有大的變化。過去,這裡的女孩12歲就開始公開談戀愛,如今已經有很大的變化。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跳花節

過去的長角苗有有著獨特的社會組織。長角苗村寨中,寨主、寨老、鬼師有著崇高的地位,掌握管理村寨的大權,是村寨的靈魂。寨主從事行政管理,寨老從事道德管理,鬼師則從事精神控制。在家庭中,小兒子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和繼承家產的權力。以前“長角苗”,沒有文字,只有語言,大多刻竹和結繩記事,刻竹是老人過世,操辦喪事時收取禮金時的記載方式;結繩則是操辦婚喜事時的記載方式。而刻竹和結繩只有少數人能夠認識,如寨主、寨老、鬼師等。

過去,長角苗都居住在茅草屋中,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如今都逐漸搬到了政府修建的石屋中,公路也通過,教育也發展起來,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總體來說,梭嘎對外的聯繫依然比較少,從六枝到達梭嘎的交通不是很方便,尤其是到達比較有名的隴嘎村更是需要搭車。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新村因為缺水,所以很多房子都是空著,住宿的驢友需要節約用水,我們用的水都是農家樂主人從很遠的地方用體力挑來的,很是辛勞。有人寫道:“苗山苗嶺苗丘崗,如詩如歌如畫廊,苗妹背水連成線,放下木桶排成行。太陽出山就背起,一直背到月亮上,要走不走心欠欠。好像有人在身旁。”

貴州的深山有一個交通不便的小苗寨:建立了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歡迎關注小編,小編專門介紹貴州風景,人文和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