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硅谷 Google 美國 經濟 太閣BitTiger 2017-06-16

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原文丨Alexis C. Madrigal

編譯丨華佳

在過去的20年內,科技行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勁的產業,7家公司高居盈利榜前20。

去年,蘋果公司以534億美元高居盈利榜榜首,是第二名摩根大通 244億利潤的兩倍。說起市值,科技公司更是直掃前五:他們分別是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然而這些公司不僅規模大、盈利能力強,他們還在不斷成長擴張。

儘管還有許多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科技企業,這股強大的勢力如今正在席捲一個地方:太平洋沿岸。更準確的說,他們緊密地集中在舊金山灣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盈利榜前五強有三家都位於硅谷,坐落在三個鄰近的小城鎮裡。從距離上算,位於Menlo Park 的Facebook,到Mountain View的Alphabet (Google的母公司),再到Cupertino的Apple,全程僅15英里。

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很遺憾我們沒有算上Intel、Oracle和Cisco,但“硅谷三巨頭”已然成為了Apple、Alphabet和Facebook的代名詞。

幾十年前,底特律曾經也因三大汽車巨頭而名聲大噪: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這些公司同樣盈利豐厚,以行業領頭羊的身份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的產業。在上世紀50年代末,這三家公司坐擁美國汽車市場超過90%的市場份額,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

無獨有偶,如今也有許多公司聚集在同樣的一片小區域,用同樣的方式在過去幾十年中主導經濟、促進經濟增長。然而,當我們對比底特律三巨頭和硅谷三巨頭之後,事實向我們證明:個別企業或特定區域壟斷的經濟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

以前的投資人看重汽車和石油公司,如今他們眼裡只有科技

那是那十年間最重要的一次IPO。成千上萬的人削尖了腦袋,想要分享福特這百年來最具創新能力、最受尊敬的公司的偉大成。最後的最後,即使是普通人也想從福特的財富中分一杯羹。

1956年,福特這個由福特家族建立、後由福特基金會接管的私有企業開始走向公開市場。IPO發行了1000萬股,立刻被數以萬計的投資者以每股64.5美元的價格搶購一空。福特基金會在此次IPO中獲得了6.426億美元的資金。

汽車行業作為上世紀中葉社會最大的的產業,福特的這次IPO也成為了史上最大的一次IPO。同樣,作為當時美國經濟巨頭的通用公司,也擁有著國內最有價值股票,股價高達263.27美元。

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這些公司賺的是鉅款

在1956年第二次評選財富500強時,福特以4.37億美元的營收,分別佔據收入榜和利潤榜的第三。通用汽車則以11.9億的利潤盤踞榜首。在1956年,只有16家企業營收突破1億美元。克萊斯雷則在這些公司中排名倒數第一,靠著1.01億美元的成績上榜。

汽車行業唯一的對手就是石油產業。Exxon Mobil公司在財富榜位列第二,另有7家石油公司在盈利榜前20強中佔有一席之地。

這一切都表明:汽車製造商和石油供應商主導了美國營利性企業,甚至連兩個大型輪胎製造企業也在1956年進入了盈利榜的前35名。

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汽車有國界,科技無邊界

但底特律三巨頭和硅谷三巨頭之間到底還是存在著根本的區別。首先,硅谷的公司都是全球性的企業。

自2015年起,Facebook的廣告收入大部分來自海外。Apple則早在2010年第一季度就實現了這一目標,而目前他們公司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國外。同樣,雖然Google近一半收入來自國內,長期以來他們也都靠從海外賺取大量收入。

事實上,這些公司的海外盈利也正是他們受到高度關注的原因之一。

哈佛大學商學院Shane Greenstein教授稱:“自從大選以來,經濟市場就實現了‘免稅期’原則。企業的海外收入不必納入美國徵稅範圍,而是直接進入他們的口袋。這對於Apple和Google尤為有利。”

自大選以來,Facebook的市值上升了11%,Google提升了21%,Apple出乎意外地增長了34%。事實上,這些科技公司的員工在大選中為希拉里捐助的資金是為川普捐助的60倍。如果當選的是希拉里,這些公司的市值上漲沒準更為驚人。

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科技行業的從業人員只是汽車產業很小的一部分

另一個巨大的差別就在於,前沿科技公司的員工人數遠比底特律三巨頭的僱傭人數少。但在這一事實背後,有三點更加值得注意。

首先,雖然工業巨頭們僱傭了大批勞動力,但1950年代建造的大工廠使其部分新生的崗位被自動化所替代。歷史學家Thomas J. Sugrue 在書中寫道:“從1948到1967年,在汽車產業的發展達到頂峰時,底特律失去了超過13萬個製造崗位。”這個數字遠遠出乎我的意料。那是製造業的黃金時代,卻是行業的求職寒冬。

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其次,汽車公司的員工分散在底特律以及周邊城市的各個角落,並沒有科技產業的集中性。Apple僅有25,000名員工在“Santa Clara Valley”,Google在總部大概有20,000名左右的員工,Facebook在Menlo Park的員工人數達6000左右。

另外,高科技公司通常會有無數多個承包商:菲律賓的網站內容維護員、中國富士康的製造工人、大學裡的託管人、甚至是在舊金山接送員工的公交車司機。現代化企業的工作模式就是:如非必要,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員工出現在他們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尤其是那些薪資低廉的工人。

底特律三巨頭曾是整個區域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他們用體面的工資僱傭大量員工,實現了全面繁榮發展。而在硅谷,三巨頭創造的財富只屬於一小部分人,是幾千人的財富而不再是成千上萬人的財富。2016年,Facebook每一名員工的淨收益接近60萬美元。

硅谷三巨頭 vs. 底特律三巨頭丨經濟的轉型和時代的碰撞

這也就意味著,儘管市場經常遭遇干擾,高科技世界仍然很好地體現了美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運作模式:那些掌握技術和已經富裕的人才享有大筆財富,其餘的人則只能“撿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