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明、清兩朝,不分伯仲
胡志鋼
1/17 【浮碧亭】時代:明 浮碧亭位於御花園的東北,亭北正對倚園北牆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萬春亭。亭平面方形,三開間,通面闊約8m,前出抱廈,下有東西長的矩形水池,池上橫跨單券洞石橋,亭座落於橋上。 亭建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前簷抱廈繫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添建。
2/17 【儲秀宮】時代:明永樂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3/17 【翊坤宮】時代:明永樂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4/17 【太極殿】時代:明永樂 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5/17 【養性殿】時代:清乾隆 養性殿位於寧壽宮後的養性門內。為寧壽宮後寢主體建築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內廷養心殿建造,體量略小,平面佈局特殊。 養性殿作為太上皇帝寢宮,原為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居樂壽堂時,曾在養性殿東暖閣進早、晚膳。此殿在光緒十七年重修後,除墨雲室仍為和璽彩畫外,其它均改為蘇式彩畫。
6/17 【慈寧宮花園】時代:明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南,始建於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嬪們遊憩、禮佛之處。花園中原有臨溪觀、鹹若亭等建築,萬曆十一年(1583年)改名為臨溪亭、鹹若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行大規模改建,此後雖“頗有更動”,但花園總的規模和佈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
7/17 【九龍壁】時代:清乾隆 九龍壁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壁長29.4m,高3.5m,厚0.45m,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 紫禁城內的九龍壁與我國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
8/17 【弘義閣】時代:明永樂 弘義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面東,與體仁閣相對而立。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武樓,嘉靖時稱武成閣,清初改稱弘義閣。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交該庫收存。
9/17 【建福宮】時代:清乾隆 建福宮位於內廷西路西六宮西側,清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狹長地段修建而成。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 建福宮初建時擬為乾隆皇帝“備慈壽萬年之後居此守制”之用,後因故未行。乾隆帝十分喜愛建福宮,時常到此遊憩,吟詠亦頗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宮賦》、《建福宮紅梨花詩》等。
10/17 【四神祠】時代:明嘉靖 四神祠是供奉四神的地方。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四神祠由一座八角形亭子前出抱廈組成,周圍出廊,八方攢尖頂黃琉璃瓦,上覆黃琉璃寶頂。 亭內靠南牆砌磚臺,是架供案奉安神牌的地方,面北。四神為哪些神?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即道教所稱的四方之神;一說是風、雲、雷、雨神。就亭取八方來看,似仿道教八卦,應和道教有關。
11/17 【文淵閣】時代:清乾隆 文淵閣,清宮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
12/17 【慈蔭樓】時代:清乾隆 慈蔭樓是清宮內的藏經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位於慈寧花園北端、鹹若館後。 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各面闊5間,綠琉璃瓦黃剪邊捲棚歇山頂。下層東梢間為過道,前後設門,可通慈寧宮,西牆開門通室內。上層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西梢間設樓梯。北壁設通壁的供經龕,曾供藏著名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經》108部。正中是佛龕,供奉釋迦牟尼佛等金銅佛多尊。
13/17 【御景亭】時代:明萬曆 御景亭位於御花園內東側的假山頂上。這裡原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曆間改堆假山。山的東西山石間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御景亭。亭子平面方形,四柱,一斗二升交蔴葉斗栱,攢尖頂,上覆翠綠琉璃瓦,黃色琉璃瓦剪邊,鎏金寶頂,四面設隔扇門。四周圍繞著漢白玉石欄板。亭內天花藻井,面南設寶座。
14/17 【中和殿】時代:明嘉靖 中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15/17 【乾清門】時代:明永樂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16/17 【乾清宮】時代:清嘉慶 乾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17/17 【景仁宮】時代:明永樂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2017-08-0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