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拓展創新空間:往珠東也要往珠西

廣州拓展創新空間:往珠東也要往珠西

聯合出品王牌音頻節目《灣區財富3分鐘》

這段時間,廣州在公示《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的草案。廣州這次的規劃,是關於國土空間的規劃。去年2月公示的,是《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草案。

去年那個規劃,讓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特別提出要“強南沙”,並且提出以後南沙要實現30分鐘直達大灣區,要把它打造成為廣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門戶。

這次的空間規劃,南沙這塊同樣也給了很重要的篇幅。不過,南都記者注意到,這次的規劃,對“創新”相當重視。比如,在指標體系的設置上,首先是創新發展,然後才分別是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這幾項。規劃的理念同樣也是這幾個關鍵詞。順序同樣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最重要的是,這次的規劃,還專門對廣州的“創新空間格局”進行了規劃,提出建設穗深港、穗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重點打造“三城一區多節點”的創新空間格局;攜手港澳,共建國家級大科學裝置,謀劃共建設一流高校,集聚全球創新資源。

變化1 三城一區多節點:廣州創新重點發力空間

廣州的這個創新空間規劃,就像珠江口城市分佈一樣,同樣沿著廣州城內的珠江水脈,走“A字”形路線。也就是說,廣州的科技創新走廊,一條往珠江口東岸,稱為“穗深港科創走廊”,另一條往珠江西岸,稱為“穗珠澳科創走廊”。這意味著,未來廣州在發展創新驅動力方面,將採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敘事方式。

廣州的科技創新走廊規劃,緣起前年廣東省級層面規劃的廣深科創走廊。這個長180公里的科創走廊,目光首先放在廣州東莞深圳這三座城市。當時規劃團隊運用大數據手段,梳理出創新力量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最後定出“一廊十核多節點”的空間規劃格局。

當時,十大核心創新平臺、廣州佔了四個,分別是:廣州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前年年底,廣州還就提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進行規劃招標。從那份招標文件來看,當時廣州段創新空間範圍是在廣深高速兩側各3-5公里,北至廣惠高速,南至黃埔區珠江沿岸,西至天河科韻路,東至增城汽車產業基地,面積約330平方公里。

而從廣州這次的規劃來看,核心創新平臺還是四個,但廣州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已改名為“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這個名字明顯更契合當下大熱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實際。

此外,比較此前廣深科創走廊空間規劃可看到,廣州的創新空間規劃相對細化。

廣深科創走廊在廣深科技創新帶上,分佈著核心創新平臺、創新節點兩大類別。其中創新節點又分三類,有研發類的,也有製造類和服務類的。

廣州創新空間規劃,首先分為穗深港、穗珠澳兩條科技創新走廊。在這兩條走廊上,除規劃核心創新平臺、創新節點/創新園區/科研平臺外,還提出了重點發展的“三城一區”和創新功能服務區。三城一區,其實就是四大核心創新平臺加南沙科學城,即“廣州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含廣州大學城)”。

變化2 廣州創新空間向珠江西岸延展

這些變化,與廣州在南沙規劃建設科學城有關,與澳門被納入廣深港科創走廊有關。

2018年1月,廣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廣州市發改委官員表示,在推動香港納入到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來。

香港被納入進來,順理成章。因為大疆創新、商湯科技、奧比中光這些知名企業,在深港創新圈早就很出名。“香港研發+深圳轉化”的這種模式,已經成就了一批高新科技企業。所以廣深科創走廊延長到香港,或者說,廣州主動和香港對接交流,是有利於推動創新發展的。但這個科創走廊的延長,還是往珠江東岸這個方向走。

事實上,大灣區要建設國際創新中心,並不是珠江東岸這一側城市群的事。像創新實力並不輸於東莞的佛山,在廣深科創走廊一“浮出”水面,就趕緊拿出佛山一環東面“最好的一塊地方”,打造“佛山一環創新圈”,主動對接廣深科創走廊。這個創新圈,是禪城、南海、順德三個區的交界所在,也是最靠近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地方。

珠江西岸如何牽手東岸城市共同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國家、省、市層面都有所考慮。去年7月,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考察南沙時指出,要將南沙建設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建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而澳門也差不多在同時期被考慮進去。當時省科技廳在給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的答覆函件裡提到,要形成“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香港、澳門”為主軸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帶。兩個月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提出,要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站在廣州的角度來看,隨著珠江東西兩岸海洋大通道的連通,東西兩岸的聯動會越來越多。重要的是,南沙是聯結珠江西岸城市群的節點。通過它,可以將西岸城市佛山、中山、珠海的創新資源都對接起來。

對接珠江西岸城市,主要是對接先進裝備製造業這方面的創新。澳門在科技創新這塊亦有其拿手好戲。比如芯片,澳門的微電子行業在國際上是領先的。早在1993年,澳門就開始研發芯片,並在2002年取得零的突破。在科技成果轉化這塊,澳門微電子公司現在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模擬和連接性界面IP供應商。在國家的支持下,目前澳門擁有微電子集成電路、中醫藥、智慧城市物聯網、月球與行星科學這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由此看,廣州往西出發,既是響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穗港澳深度合作的需要,也是廣州尋求全新的創新動力源,增強國際創新功能與網絡的需要。

創新空間建設新支撐

1.重點推進與周邊城市連通的交通項目

雖然創新空間的規劃,表面上看是兩條走廊+“三城一區多節點”的構成,但從來就沒有孤島的存在。也因此,在這次空間規劃裡,在《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軸帶支撐》方面,廣州提出:“重點推進廣深港高鐵廣州南站至廣州站連通線,廣中珠澳高鐵等建設”、“規劃與佛山、東莞、清遠、中山等周邊城市地鐵的銜接通道”。這些躍然於紙面的重點項目,可以看到,廣州快速對接灣區內的創新資源的迫切需要。對內,同樣存在這種通道打通的需要。前面提到,前年底廣州提出要做科創走廊的提升規劃,其中一項就是綜合交通的提升規劃,要求規劃團隊要重點加強研究區域內交通銜接措施與交通黑點地段的改善建議,圍繞加強創新節點和區域的聯繫的目標,提出構建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複合型、便捷化的交通廊道和網絡的具體措施和項目庫。

2.建設用地的支持

從規劃草案可以看到,在《建設用地精準調控》這一節,廣州提出了供給的第一大方向,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體措施方面,則是“保障交通樞紐用地供給”。產業用地也是供給的第四大方向,主要是“保障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用地”。近日,省自然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於印發貫徹落實《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具體措施的通知》裡,同樣也提出,要支持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十核多節點”等科創載體、平臺、合作區的建設。

3.每年至少要引入30萬人口

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最大驅動力。而創新,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完成。廣州的城市規模,給廣州留下了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人才的進入留下了生存發展的空間。根據廣州市統計局數據,2018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約1490萬人。對照草案的人口目標,意味著在未來到2035年內廣州將增加常住人口500萬左右,大約相當於年均增加人口30萬-40萬人。

據這次規劃草案顯示,廣州計劃到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定在2000萬人左右。而人才最關心的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規劃草案也有提出:按照2500萬左右管理服務人口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到2035年新增城鎮住房200萬套以上,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量的比例不少於20%,保障性住房佔全市新增住房供應的8%以上。

出品: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採寫:南都記者黃海珊

請掃碼收聽南方都市報和粵海地產聯合出品的王牌音頻節目《灣區財富3分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