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近期,最新謀劃建設的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學城橫空出世。

加上早已建設20年的廣州科學城,珠江東西兩岸形成五大科學城協同合作、錯位發展又相互競逐的局面。一股你追我趕的建設熱潮,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添亮色。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協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大關鍵詞。五座將傲立於珠江口的科學城,正努力通過形成科技創新體系,協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廣州科學城:

大灣區科創第一把交椅

一定程度上,最早開發的廣州科學城,已穩坐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的第一把交椅。

廣州科學城,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位置,珠江口A字型頂端,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2001年正式啟動建設。截至目前,科學城的發展經了5次規劃擴容,面積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擴容至最新提出的144.65平方公里。

廣州科學城科創歷史悠久,是廣州高新區的主體部分,擁有“廣東硅谷”的美譽。

目前,廣州科學城坐擁111家世界500強企業,佔廣州世界500強企業的40%,區內聚集300多家國家和省、市級和跨國企業,以及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包括寶能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總部、創維華南總部、多益網絡總部和日立集團IT中國總部等。

憑藉以上種種優勢,廣州科學城啟動人才引擎,吸引3000多名海歸人員在此創業。

今年1月,黃埔區兩會工作報告對科學城委以重任:傾力建設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先行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

具體內容包括: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承載區,謀劃佈局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工業設計中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模式提升傳統產業;運用“互聯網+”和“區塊鏈+”等核心技術,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數字交易所,建設面向粵港澳的區塊鏈數字經濟創新區,集中力量培育世界級企業…..

與此同時,今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重點謀劃推動科學城擴容至144.65平方公里,擴容面積相當於全區面積的1/3,將打造一個活力迸發科學城,五年內實現大變化。

南沙科學城:

系列大院大裝置正不斷往南沙集聚

今年5月,廣州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南沙科學城、共建廣州明珠科學園兩份協議,受到廣泛關注。

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

按照協議,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做到“三個重大”: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

其中,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明珠科學園今年就會迅速啟動第一批項目建設,計劃在2022年底前完成。

從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源源不斷往南沙集聚。

比如,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

按照廣州市相關規劃,南沙未來將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屬高校系列研發機構、以港澳為主體的境外合作科研機構等三大科技創新組團。

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4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南沙科學城建成後,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也就是說,未來相關院所、機構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

深圳光明科學城:

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期確定落戶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這座位於深圳北部、光明區東部的科學城同樣受到矚目。

光明科學城規劃範圍約99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光明科學城將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近期,最新謀劃建設的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學城橫空出世。

加上早已建設20年的廣州科學城,珠江東西兩岸形成五大科學城協同合作、錯位發展又相互競逐的局面。一股你追我趕的建設熱潮,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添亮色。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協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大關鍵詞。五座將傲立於珠江口的科學城,正努力通過形成科技創新體系,協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廣州科學城:

大灣區科創第一把交椅

一定程度上,最早開發的廣州科學城,已穩坐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的第一把交椅。

廣州科學城,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位置,珠江口A字型頂端,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2001年正式啟動建設。截至目前,科學城的發展經了5次規劃擴容,面積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擴容至最新提出的144.65平方公里。

廣州科學城科創歷史悠久,是廣州高新區的主體部分,擁有“廣東硅谷”的美譽。

目前,廣州科學城坐擁111家世界500強企業,佔廣州世界500強企業的40%,區內聚集300多家國家和省、市級和跨國企業,以及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包括寶能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總部、創維華南總部、多益網絡總部和日立集團IT中國總部等。

憑藉以上種種優勢,廣州科學城啟動人才引擎,吸引3000多名海歸人員在此創業。

今年1月,黃埔區兩會工作報告對科學城委以重任:傾力建設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先行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

具體內容包括: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承載區,謀劃佈局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工業設計中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模式提升傳統產業;運用“互聯網+”和“區塊鏈+”等核心技術,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數字交易所,建設面向粵港澳的區塊鏈數字經濟創新區,集中力量培育世界級企業…..

與此同時,今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重點謀劃推動科學城擴容至144.65平方公里,擴容面積相當於全區面積的1/3,將打造一個活力迸發科學城,五年內實現大變化。

南沙科學城:

系列大院大裝置正不斷往南沙集聚

今年5月,廣州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南沙科學城、共建廣州明珠科學園兩份協議,受到廣泛關注。

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

按照協議,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做到“三個重大”: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

其中,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明珠科學園今年就會迅速啟動第一批項目建設,計劃在2022年底前完成。

從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源源不斷往南沙集聚。

比如,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

按照廣州市相關規劃,南沙未來將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屬高校系列研發機構、以港澳為主體的境外合作科研機構等三大科技創新組團。

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4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南沙科學城建成後,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也就是說,未來相關院所、機構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

深圳光明科學城:

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期確定落戶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這座位於深圳北部、光明區東部的科學城同樣受到矚目。

光明科學城規劃範圍約99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光明科學城將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這是怎樣的存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這樣詮釋了光明科學城的意義。他說,“深圳目前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源頭創新,而這種創新應該來自於基礎研究。未來光明科學城將承擔起這個責任。”

裝置集聚區是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這裡將集中建設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該區分為“一主兩副”三大科學集群,一主即一個重大科學設施集群,未來規劃“中子源、光源”同等級的世界頂級大科學裝置;兩副分別為科教融合集群,包含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以及近期建設的六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創新集群,主要佈局科研機構和科技轉化平臺。

在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產業轉化區,則建設成果轉化平臺和產業創新平臺,培育和佈局未來新興產業。近三年來,該區已有200多個項目落地,總投資約2000多億元。

東莞中子科學城:

與光明科學城共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近期,最新謀劃建設的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學城橫空出世。

加上早已建設20年的廣州科學城,珠江東西兩岸形成五大科學城協同合作、錯位發展又相互競逐的局面。一股你追我趕的建設熱潮,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添亮色。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協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大關鍵詞。五座將傲立於珠江口的科學城,正努力通過形成科技創新體系,協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廣州科學城:

大灣區科創第一把交椅

一定程度上,最早開發的廣州科學城,已穩坐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的第一把交椅。

廣州科學城,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位置,珠江口A字型頂端,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2001年正式啟動建設。截至目前,科學城的發展經了5次規劃擴容,面積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擴容至最新提出的144.65平方公里。

廣州科學城科創歷史悠久,是廣州高新區的主體部分,擁有“廣東硅谷”的美譽。

目前,廣州科學城坐擁111家世界500強企業,佔廣州世界500強企業的40%,區內聚集300多家國家和省、市級和跨國企業,以及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包括寶能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總部、創維華南總部、多益網絡總部和日立集團IT中國總部等。

憑藉以上種種優勢,廣州科學城啟動人才引擎,吸引3000多名海歸人員在此創業。

今年1月,黃埔區兩會工作報告對科學城委以重任:傾力建設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先行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

具體內容包括: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承載區,謀劃佈局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工業設計中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模式提升傳統產業;運用“互聯網+”和“區塊鏈+”等核心技術,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數字交易所,建設面向粵港澳的區塊鏈數字經濟創新區,集中力量培育世界級企業…..

與此同時,今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重點謀劃推動科學城擴容至144.65平方公里,擴容面積相當於全區面積的1/3,將打造一個活力迸發科學城,五年內實現大變化。

南沙科學城:

系列大院大裝置正不斷往南沙集聚

今年5月,廣州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南沙科學城、共建廣州明珠科學園兩份協議,受到廣泛關注。

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

按照協議,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做到“三個重大”: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

其中,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明珠科學園今年就會迅速啟動第一批項目建設,計劃在2022年底前完成。

從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源源不斷往南沙集聚。

比如,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

按照廣州市相關規劃,南沙未來將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屬高校系列研發機構、以港澳為主體的境外合作科研機構等三大科技創新組團。

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4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南沙科學城建成後,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也就是說,未來相關院所、機構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

深圳光明科學城:

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期確定落戶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這座位於深圳北部、光明區東部的科學城同樣受到矚目。

光明科學城規劃範圍約99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光明科學城將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這是怎樣的存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這樣詮釋了光明科學城的意義。他說,“深圳目前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源頭創新,而這種創新應該來自於基礎研究。未來光明科學城將承擔起這個責任。”

裝置集聚區是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這裡將集中建設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該區分為“一主兩副”三大科學集群,一主即一個重大科學設施集群,未來規劃“中子源、光源”同等級的世界頂級大科學裝置;兩副分別為科教融合集群,包含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以及近期建設的六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創新集群,主要佈局科研機構和科技轉化平臺。

在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產業轉化區,則建設成果轉化平臺和產業創新平臺,培育和佈局未來新興產業。近三年來,該區已有200多個項目落地,總投資約2000多億元。

東莞中子科學城:

與光明科學城共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與光明科學城僅隔著一座巍峨山,東莞中子科學城希望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一道迎著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協調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據悉,目前我省正在向國家申請支持東莞中子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等區域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東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東莞希望進一步加強與光明科學城的溝通協調,建立科技資源共享、人才合作交流等協調機制。通過資源共享、優勢疊加,共同挑起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的“大梁”。

為實現這一目標,松山湖正加快推進中子譜儀二期建設,吸引世界範圍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到園區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凸顯大科學裝置的集群效應,努力形成國內頂尖的“全鏈條”綜合性材料科學研究創新集群。

中山翠亨科學城:

交通高效互聯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深中通道的西側,中山翠亨新區也提出了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平臺——翠亨科學城。自此,從佈局上看,以伶仃洋為幾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線城市,重大科創載體形成了“A”字形結構,而深中通道便位於這個結構的中間一橫。

今年5月,《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草案(下稱《城市設計》草案)公示,明確翠亨科學城定位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翠亨科學城的規劃、佈局和城市功能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與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東莞濱海灣新區等區域重要節點關係的互動。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近期,最新謀劃建設的廣州南沙科學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學城橫空出世。

加上早已建設20年的廣州科學城,珠江東西兩岸形成五大科學城協同合作、錯位發展又相互競逐的局面。一股你追我趕的建設熱潮,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再添亮色。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協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大關鍵詞。五座將傲立於珠江口的科學城,正努力通過形成科技創新體系,協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廣州科學城:

大灣區科創第一把交椅

一定程度上,最早開發的廣州科學城,已穩坐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的第一把交椅。

廣州科學城,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位置,珠江口A字型頂端,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2001年正式啟動建設。截至目前,科學城的發展經了5次規劃擴容,面積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擴容至最新提出的144.65平方公里。

廣州科學城科創歷史悠久,是廣州高新區的主體部分,擁有“廣東硅谷”的美譽。

目前,廣州科學城坐擁111家世界500強企業,佔廣州世界500強企業的40%,區內聚集300多家國家和省、市級和跨國企業,以及1000多家高科技企業,包括寶能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總部、創維華南總部、多益網絡總部和日立集團IT中國總部等。

憑藉以上種種優勢,廣州科學城啟動人才引擎,吸引3000多名海歸人員在此創業。

今年1月,黃埔區兩會工作報告對科學城委以重任:傾力建設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先行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

具體內容包括: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承載區,謀劃佈局大科學裝置和重大創新平臺,打造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工業設計中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模式提升傳統產業;運用“互聯網+”和“區塊鏈+”等核心技術,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數字交易所,建設面向粵港澳的區塊鏈數字經濟創新區,集中力量培育世界級企業…..

與此同時,今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重點謀劃推動科學城擴容至144.65平方公里,擴容面積相當於全區面積的1/3,將打造一個活力迸發科學城,五年內實現大變化。

南沙科學城:

系列大院大裝置正不斷往南沙集聚

今年5月,廣州與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簽署了共建南沙科學城、共建廣州明珠科學園兩份協議,受到廣泛關注。

目標定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州南沙科學城將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

按照協議,南沙科學城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做到“三個重大”: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科研任務和項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載空間,積極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的開放平臺。

其中,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明珠科學園今年就會迅速啟動第一批項目建設,計劃在2022年底前完成。

從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裝置正在源源不斷往南沙集聚。

比如,中科院和廣東省政府、廣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

按照廣州市相關規劃,南沙未來將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屬高校系列研發機構、以港澳為主體的境外合作科研機構等三大科技創新組團。

中科院廣州分院為中科院機關派出機構,有44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南沙科學城建成後,將推動中科院在穗研究機構和創新資源集聚發展。也就是說,未來相關院所、機構或將逐步向南沙科學城轉移集聚。

深圳光明科學城:

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首期確定落戶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這座位於深圳北部、光明區東部的科學城同樣受到矚目。

光明科學城規劃範圍約99平方公里,根據《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光明科學城將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這是怎樣的存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這樣詮釋了光明科學城的意義。他說,“深圳目前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源頭創新,而這種創新應該來自於基礎研究。未來光明科學城將承擔起這個責任。”

裝置集聚區是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這裡將集中建設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該區分為“一主兩副”三大科學集群,一主即一個重大科學設施集群,未來規劃“中子源、光源”同等級的世界頂級大科學裝置;兩副分別為科教融合集群,包含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以及近期建設的六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創新集群,主要佈局科研機構和科技轉化平臺。

在面積約15平方公里的產業轉化區,則建設成果轉化平臺和產業創新平臺,培育和佈局未來新興產業。近三年來,該區已有200多個項目落地,總投資約2000多億元。

東莞中子科學城:

與光明科學城共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與光明科學城僅隔著一座巍峨山,東莞中子科學城希望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一道迎著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協調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據悉,目前我省正在向國家申請支持東莞中子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等區域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東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東莞希望進一步加強與光明科學城的溝通協調,建立科技資源共享、人才合作交流等協調機制。通過資源共享、優勢疊加,共同挑起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的“大梁”。

為實現這一目標,松山湖正加快推進中子譜儀二期建設,吸引世界範圍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到園區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凸顯大科學裝置的集群效應,努力形成國內頂尖的“全鏈條”綜合性材料科學研究創新集群。

中山翠亨科學城:

交通高效互聯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深中通道的西側,中山翠亨新區也提出了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戰略平臺——翠亨科學城。自此,從佈局上看,以伶仃洋為幾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線城市,重大科創載體形成了“A”字形結構,而深中通道便位於這個結構的中間一橫。

今年5月,《中山翠亨科學城城市設計》草案(下稱《城市設計》草案)公示,明確翠亨科學城定位為灣區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

翠亨科學城的規劃、佈局和城市功能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與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東莞濱海灣新區等區域重要節點關係的互動。

珠江口崛起5座科學城競逐大灣區,黃埔科學城會成為老大哥嗎?

翠亨科學城尤其注重從強化灣區互動、粵港澳合作、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聯動周邊區域發展方面入手,相當於是在珠江西岸的創新軸上佈局了一個點。

由此,以廣州為頂點,往西可以連成翠亨新區、珠海橫琴自貿片區、澳門的創新發展軸,往東則與東莞的濱海灣新區、深圳前海自貿片區、香港大嶼山連成創新線。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山在翠亨新區佈局科學城,是該市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軸建設、構建珠江口“A”字形重大創新載體的一個先行棋。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設計》草案中,交通規劃佔了較大篇幅。隨著深中通道等重大項目的推進,中山翠亨科學城從區域交通末端躍升為珠江西岸的重要交通節點。當前,正在推進建設的深中通道、中山客運新港,以及規劃中的廣珠城際和深茂鐵路等交通設施,將促進翠亨新區快速融入大灣區城際網絡。

根據規劃,翠亨科學城未來可以通過多種交通方式實現一小時達到廣州南沙、深圳前海、香港機場、澳門、珠海等核心地區。

根據國內外經驗,主要科學城的交通通達時間應在20分鐘以內。實際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當前,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正將大灣區城市進一步緊密相連。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南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