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辦為什麼成了廣東人的天下

廣州 章太炎 南京條約 香山 雜史譚 2019-05-30

談及近代中國的貿易史,“買辦”無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百餘年後,尚不能蓋棺論定。有人認為這些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啻“中國與西方的橋樑”;當然也有看法認為他們只是些替外國資本家在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活動的代理人:激憤者如章太炎,乾脆斥之為“白人之外嬖”。

買辦為什麼成了廣東人的天下

章太炎

其實,買辦這個行當在鴉片戰爭之前就已經出現。不過在當時,他們的地位並不顯赫。依照1832年瑞典人龍思泰在《早期澳門史》一書中的說法,“一個人要在廣州籌辦一家商行,必須先找一名買辦。買辦就是得到特別許可執照,充當僕役頭目的人。他對商行的內務有總的監督權,按僱主的願望介紹其他僕人,購買食物及日用品,等等”。這樣一個“僕役頭目”的身份,與幾十年後遊走於中外商人之間,叱吒風雲的商業大亨形象實在是有云泥之別了。

買辦為什麼成了廣東人的天下

十三行博物館

對於買辦而言,1842年的《南京條約》是一個轉折點。清廷取消了廣州“十三行”的對外貿易壟斷,規定外商可以“自由貿易、隨意僱覓跟隨、買辦及延請通事”。只不過,歐美洋人既是遠道而來,不通漢語,也不瞭解中國國家,想要與華人做生意,沒有一個華人為中介,就無法拓展業務,也難以取得華商信任。正是從此時起,“買辦”真正變成了中外貿易間的一個重要角色。

買辦為什麼成了廣東人的天下

早期的買辦,“多系舊日洋商行店中散出之人,本與該夷素相熟悉”。由於與廣州“十三行”的這層淵源,粵籍買辦一時間獨佔鰲頭。譬如19世紀50-60年代美商瓊記洋行所僱傭的24名買辦,清一色系廣東人。至於粵籍買辦之中,又以香山人為多,故香山被稱為“買辦的故鄉”。這裡“既近廣州又近香港,也是中國早期國際貿易中心之一——澳門的所在地”,“因為大多數當地人從事海上貿易,自然許多買辦就來自這一地區”。

買辦為什麼成了廣東人的天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