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死守不降價!為什麼業內專家說降價潮要來了?

購房 經濟 投資 金融 樓市奇談 樓市奇談 2017-09-20

2016年應當是房子投資屬性“登峰造極”的頂峰。因為這一年房地產迎來了井噴式的大躍進發展,更有南京、蘇州、合肥和廈門為代表的二線城市“四小龍”升幅引領全球,買房真的能躺著賺錢,有些城市誇張到房價每天一個樣。

開發商死守不降價!為什麼業內專家說降價潮要來了?

投資房產成了最佳選擇,所以全民買房的熱潮開啟,房價一路扶搖直上,但凡買過房的人都獲得了不小的回報,房子的投資屬性儼然蓋過了居住屬性。與此同時,開發商高價拿地不停,製造著一個個“地王”,房地產繁華的背後正逐漸偏離正常的路徑,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實體經濟競爭力嚴重不足。

2016年年末,中央做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市場定位。這一決策進一步明晰強調了房地產發展的首要目標,是實現“住有所居”,讓住房迴歸其居住屬性。於是圍繞這一定位,針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頓便拉開了序幕,截止到今天,調整一年之期即將到來,全國70多個城市已經相繼出臺了近160多次調整,創下歷史之最,效果如何呢?

國家統計局18日公佈了8月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從環比數據看,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或持平;從同比數據看,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漲幅均繼續比上月回落,回落幅度在1.3個至6.6個百分點。業內人士表示,房價下跌的城市數量明顯擴大,調控效果有望繼續顯現。

開發商死守不降價!為什麼業內專家說降價潮要來了?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15個熱點調控城市在持續半年的嚴格調控下,首次出現房價下調,調控效果有望繼續影響2017年三季度的市場。

其實細分到每個城市,不難發現調控的作用雖然顯現了,但是房子的價格卻很少有下降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政策的手段干預只是平抑了購房需求以及提高了購房的門檻,很多購房者不是不想買而是沒有資格買了。成交量的下滑傳導到房價的統計上自然會有所放緩,但實際上開發商基本上沒有降價銷售的。

最近網傳最火的,被解讀最多的就是合肥一開發商調低了備案價格,由原來的12888/平調到11863/平,每平等於便宜了1025元,投射到一套百平米的房子就是10萬多,所以招致了老業主的“退房抗議”。但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實際上開發商並沒有降價,只是把費用分攤到其它方面了(改造費),但還是遭到業主的抗議,所以業內紛紛表示降價是個技術活。這也是調整至今被報道的唯一一個開發商主動調低備案價格的,沒想到影響已經這麼大,可想而知,其它開發商是什麼心態?

開發商死守不降價!為什麼業內專家說降價潮要來了?

無獨有偶,9月12日,長沙樓市放大招,推出萬餘套針對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定向限價商品住房,在首批公佈的20個項目中,定向限價商品住房套數最多的某項目,其銷售價格僅4950元/平方米。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就故意曲解了這一說法,於是 “長沙房價降了50%”這一說法便出現了。筆者在此提醒廣大的購房群眾,房價落幅十分之一都很罕見,更何況腰斬?

但眼下幾個信息透露開發商接下來或有降價的動作。

第一:“金九”已經過半,但是預期卻難讓開發商滿意,成交量不增反減,本想靠著這兩個月打翻身仗的開發商已經逐漸清醒,如果不主動做出調整,想要換來銷售業績和回款恐怕只能是“痴人說夢”。

第二:年底將至,年初承諾的不動產信息聯網將實現,這將對於炒房者和多套房者都能查個底朝天,業內普遍認為到時候恐怕是「房產稅」推出的最好時機,屆時極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拋房潮,開發商還是早作打算。

開發商死守不降價!為什麼業內專家說降價潮要來了?

第三:財經專家齊俊傑分析稱,國內物價有抬升趨勢,眾所周知,物價是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參考標準,如果預感到物價上升過快,那麼央行的貨幣政策寬鬆的空間將被進一步封殺,加上明年中美利率很可能倒掛,央行極有可能考慮到利率因素還有物價水平,而在明年選擇加息。歷史上看,只要加息週期開啟,沒有不下行的樓市。所以開發商這個冬天似乎並不好過,將極有可能迎來歷史上最寒冷、最漫長的冬天。

第四:人民日報今天刊文稱,一個國家要想保持長久經濟競爭力及較強的綜合國力,必須夯實實體經濟,讓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實體強則國強。其言下之意非常明確,金融必須不能無限量地投入到房地產,開發商以後想從銀行拿錢會越來越難。早前國家重要會議就已經指出:房地產要少借或乾脆不借!

開發商死守不降價!為什麼業內專家說降價潮要來了?

雖然很多因素都指向開發商會有主動調整價格以換量的趨勢,但筆者也說過,降價是個技術活,而且之後帶來的影響是很難預估的,要綜合地方政府、民眾的利益衝突、城市化建設等諸多因素。與此同時,很多房企更有被併購的打算,齊俊傑稱:“開發商寧可尋找其他開發商或者金融機構,進行資產處置,也不會便宜賣給購房人。”

但也有業內專家稱,隨著調整的不斷深入和收緊,開發商普遍面臨資金風險,加上很多去年高價拿地的開發商如今有“限價令”制約,肯定會調整手上相對優勢較弱的項目保全優質項目,像發生在合肥開發商就是如此。加之下一撥企業償還債務的期限將至,快速走量回款也成了唯一的通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