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房價是否存在很嚴重的泡沫?

購房 金融 投資 房產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17

房地產市場發展和金融風險防範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熱門話題。2016年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的房地產銷售規模刷新了歷史記錄,達到了16萬億人民幣。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可以用“瘋狂”來形容。從宏觀來看,房價如此之高,抬高了城市化的成本,也給金融風險埋下了隱患。

4月15日,由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和浙江財經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經濟學家高端論壇之高端訪談“金融風險防範與房地產市場穩定”在浙江財經大學下沙校區順利舉行。參加訪談的嘉賓有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理事長李劍閣,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張曉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首席專家、原常務副院長陳東琪,浙江大學、浙江省金融研究院院長、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史晉川,高端訪談由浙江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武鑫博士主持。

話題一:中國的房價是否存在很嚴重的泡沫?中國經濟是不是已經被房地產綁架?

史晉川認為,中國房地產價格沒有大幅下跌的可能,未來至少還有15年的發展空間。他從發展和制度兩個視角分析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第一,從發展層面來看,中國未來的城市化率還會逐步提高,到2030年左右,中國的城市化率大概會達到70%- 75%的水平,同時中國的人口到2025 -2030年應該會達到峰值。在這十五年當中,房地產市場應該仍舊還是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第二,從制度層面來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很強的制度色彩。房地產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土地,而土地市場現在還完全是由政府來掌控。只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在房地產市場中真正落實,這個市場才能夠平穩有序地發展。

李劍閣表示,應該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進行結構性分析。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可能還是會上漲,但從全國範圍來看,房價不一定會全面上漲。象北京、上海這樣一線城市的房價是以全國的高收入者的購買能力來決定的。而對於一個人口淨流出的城市來講,它的房價可能很難長久支撐。

張曉山認為,房價高的根本原因是地價高,而地價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稅收入分配格局。地方政府的現狀是“吃飯靠財政、花錢靠賣地”,所以房價高歸根結底是體制問題。

陳東琪認為,房價的拐點在短期內還不會出現,一是因為土地供應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增加,二是因為貨幣供應不可能在短期內迅速減少。在沒有有效投資渠道的情況下,增發的貨幣一定會進入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價上漲。

話題二:房產稅能否改變房地產產業的發展模式?

中國政府一直在研究和醞釀推出房產稅,但是與會專家們都一致認為推出房產稅一定要慎重,要經過充分的前期調研和制度設計,避免造成稅收成本推動型的新一輪房價上漲。史晉川認為,中國房地產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土地的供給,房產稅作為需求側調整的政策,可以作為配套措施,但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李劍閣指出,要注意房產稅推出對百姓生活和產業發展造成的影響。張曉山認為,在推出房產稅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保障正常的住房需求,抑制投機需求。陳東琪認為,如果土地供求關係不改變、城鄉市場不統一、投資渠道不通暢,房產稅本身並不能起到穩定房價的作用。

話題三:房地產價格的波動會不會引發大範圍的金融風險?

在中國經濟高槓杆、高負債的條件下,房地產價格的波動甚至是比較明顯的下跌,會不會引爆銀行業的危機甚至是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對於這個問題,專家們都持比較樂觀的態度,認為對於中國房地產業的整體風險和對金融體系的影響都無須過多擔憂。史晉川認為,從供求關係來看,房地產行業在未來的15年仍有上升空間。李劍閣認為,中國的增長潛力還沒有在改革中完全釋放出來。張曉山認為,不同地區的情況有很大差異。有些地區經濟不發達、人口淨流出、沒有就業機會,的確有可能出現房價下跌、土地金融資金鍊斷裂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要發展產業,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陳東琪指出,雖然現在沒有大範圍爆發房地產危機和金融危機的跡象,但是政府應該注意“治未病”,提前防範中國房地產價格的泡沫和相關的金融風險,這樣才能實現中國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長效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