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六

第二章(七):

曰:“伯夷38、伊尹39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曰:“然則有同與?”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

譯:公孫丑又問:“伯夷、伊尹如何?”

孟子說:“不同道之人。不是他的君主不事奉,不是他的人民不使用;國家能治理就任職,國家混亂就退避,這是伯夷。

可以事奉不好之君,可以使喚不善百姓,國家能治理前行,國家混亂亦前行,這是伊尹。

可以出仕就出仕,可以辭官就辭官,能任期長一點就長一點,能短一點就短一點,這是孔子。

他們都是古代聖人,我不能做到他們那樣;我的願望,是學習孔子。”

公孫丑又問:“伯夷、伊尹能與孔子相提並論嗎?”

孟子說:“不,自有人類以來,沒有孔子這樣的人。”

公孫丑說:“他們有共同之處嗎?”

孟子說:“有。得到方圓百里而為君,他們都能使諸侯來朝擁有天下。行為有一個不義,殺一無辜而得到天下,他們都不會幹的。這是共通的。”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六

《山東鄒城——孟府賜書樓》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注:38.伯夷:商末孤竹國人,(今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西一帶),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七任君主亞微的長子。

弟亞憑、叔齊。子姓,名允,是殷商時期契的後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已死,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因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

39.伊尹:伊姓,名摯(zhì音至)。夏朝末年生於空桑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 ,故以伊為氏。伊尹輔助商太祖(商湯)滅夏朝,商朝初年著名丞相,中華廚祖。

議:古代聖人也都有所不同,伯夷者自尊,尊民,尊君,安分守己為主,保自己的生命為重,尊自然為重。伊尹者,什麼人事處境都只是他前行的風景。孔子者用己者、有尊德愛民思路者則留,其他均不留。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六

《山東濟寧——運河夜色》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二章(八):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宰我、子貢、有若40智足以知聖人;汙41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42、舜43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44之於走獸,鳳凰45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46,河海之於行潦47,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譯:公孫丑又問:“請問他們之間的不同處?”

孟子說:“宰我、子貢、有若,他們的智慧足以知道聖人;不至於阿諛奉承。

宰我說:‘我觀察先生,其賢能超過堯、舜了。’

子貢說:‘見到一國之禮制就知其政事,聽到一國之樂曲就知其政德。由百代之後,評價百代之王,也未能違背的道理。自有人類以來,未有先生這樣的人。’

有若說:‘豈唯民眾有這樣不同?麒麟對於走獸,鳳凰對於飛鳥,泰山對於土丘,河海對於水塘,都是同類。聖人對於民眾,也是同類。出於同類,超越同類,自有人類以來,未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六

《山東鄒城——孟廟儀門》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注:40.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孔子死後,曾一度被孔門弟子推舉為“師”,見《論語·學而》所述。

41.汙:(wū)同“汙”。

42.堯:祁姓名放勳,陶唐氏,起初被封於陶,後遷徙到唐(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所以又稱唐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gū zī音居資)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zhì音志)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43.舜:虞舜,姚姓名重華,媯(guī音規)氏,字都君,諡曰“舜”。部落聯盟首領,建立虞國,治都蒲阪(pú bǎn音鋪板,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

44、45.麒麟、鳳凰:麒麟,毛蟲之長;鳳凰,羽蟲之長。

《禮記·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wěi音偉)不淰(shěn音沈,驚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xù音旭,驚飛);麟以為畜,故獸不狘(xuè音血,驚跑);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46.丘垤:(dié音迭) 小土丘。垤:螞蟻做窩時堆在穴口的小土堆。

47.行潦:(xíng lǎo音形老)溝內的流水。潦:注意讀音。

議:本二章是從如何是勇者起講,首講:勇者用曾子的解釋為善:“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二講:“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學者注意:這裡講的“養浩然之氣”就是孟子的心學。所謂志固,就是善性之養,是良知也。氣者是良能也。良知是根本,良能是擴展焉。

三講:聖人孔子人生生命的歷程是“我學不厭教不倦也”;孟子人生生命的歷程是:“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共同康樂爾。

四講:舉先賢之例說明。

五講:借孔子弟子之口,說明聖賢是出類拔萃之人。同時孟子是深有同感而嘆。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六

《山東鄒城——孟府承聖門》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三章: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1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譯:孟子說:“用武力綁架仁者稱霸,稱霸可立大國。用道德施行仁義者王,行王道不一定要是大國。商湯是七十里方圓國土,周文王是百里方圓國土。用武力使人服從,並不是心服,是力量不足。用道德使人服從,是心中喜悅而誠心歸服,就如有七十二賢人歸服孔子。

《詩·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上說:‘從西到東方,從南到北方,無人不悅服。’說的就是這個理。”

注:1.贍:(shàn音善)足也。

議:用力服人,不敢不服。用德服人,不能不服。武力綁架仁者能霸,並且是大國,一般人皆以為是捷徑,這裡可要分清,賢者不願也。

這是道學的詬病“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儒學自己認為是綁架仁者之故,所以賢哲者理皆通也。

孟子的“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這經典之語,不僅適用得國,經濟的開拓,公司集團獲利理皆一也。這個霸者之理明瞭,就心明眼亮。

正已律人導致執政者不願用仁政,或難以恆久之故。可見正己之難,兆民不下苦功,是根本分不清善惡、仁霸,只好人云亦云。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之十六

《山東曲阜——萬仞宮牆》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