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後期從食品飲料和醫藥兩個板塊撤退後,我開始跟蹤銀行股,到現在已經接近兩年時間。期間在銀行股上賺了一點兒小錢,但大抵和銀行股本身的表現關係不大,主要是在低位加了些槓桿,高拋低吸,順便打打新股,收益率差強人意吧。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剛才做了個回測,2017年11月,銀行股指數6399點,今天收盤6344,基本紋絲不動。期間全行業估值水平從1PB回落到0.83PB,2019年1月到過0.79PB,算是至暗時刻吧,近五年來最低了。

兩年的持股週期,還不敢自稱老銀粉,球裡有很多資深的研究員,包括大家尊敬的東博老股民等,都在銀行股上賺過大錢。如果要談銀行股投資,我覺得可以聊聊未來行業的發展、資產質量、宏觀經濟、監管政策等,但這些方面的資料很多,汗牛充棟,我就不過多補充了。

今天我們換個角度,先從銀行股各類大小股東的基本情況講起,分析一下投資的幾個要點,最後說說持有銀行股的心態。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我無聊的時候,喜歡刷刷雪球,看很多投資者,在銀行板塊裡留言,有的心態平和,有的就很焦慮,有的滿懷希望,有的心生怨懟,在我看來,每個人境況不同,有不一樣的想法,這很正常。

客觀的講,整個銀行業的人氣還是挺高的。這個東西有數據支持,前天寫完平銀的研報,正好對雪球股票的關注度做了一個統計,簡單看一下: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我們把關注度最高的前25只股票放在這裡,其中銀行業佔了8只,招商銀行以102.6萬的關注度位居榜首。這個就有點誇張了,什麼概念呢?老銀粉們都知道老16家銀行,其中的一半出現在了這裡,可以說是傲視群雄的存在了。25名開外,還有建行、光大、南行、寧行、中信、北京等,同樣是排名前100的大熱門。

出現這樣的現象,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它們本身的名氣足夠大吧。試想,我們的生活中,誰沒有使用過至少兩三家銀行的服務呢?誰沒有至少兩三家銀行的信用卡呢?我們走到大街上,見到最多、最氣派的的門店,可能也就是銀行網點了吧,這些都是銀行股的活廣告。你可能不喝茅臺,不用格力空調,不住萬科的房子,但大概率有一張宇宙第一大行~工行的借記卡。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2014年我剛開始買股票時,也是跟風炒作,聽別人薦股。有些公司實在不知道他幹什麼的,一直不敢下手,但聽到工商銀行、中國銀行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第一印象就是足夠高大上,穩如泰山,還能賺錢。再加上很多研報都會提到銀行的低估值,非常便宜,那麼買幾手銀行股也就理所應當了。

當然問題也是很明顯的:這些年,銀行股價的穩,是出了名的。漲不上去也跌不下來,不溫不火。很多新股民嫌棄它們沒有“股性”,大牛市裡經常跑輸大盤。當然,發生股災的時候,這隻夜壺也常常被掏出來,和兩桶油一起,拯救一下指數,拯救一下世界。

散戶們都喜歡成長股,大牛股,兩年三倍,十年十倍,漲停戰法,對銀行這種沒有想象力的傳統行業是不太感冒。我經常看到銀行股板塊的評論區有人罵,說隔壁某股又漲了幾個點,而你就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說炒股以來最後悔的事就是入了銀行股的坑。還有一些指望在銀行股上做T的“高手”,時間長了,被心電圖般的K線折磨到快崩潰的。這些人,一般都是新股民,入市時間不超一年。隨著時間的流逝,耐心被磨沒了,銀行股就自然而然淡出他們的視線,轉而去追逐其他熱門股了。我稱他們是短期過客,每一茬新韭菜成長起來,都得在這個版塊走一遭吧。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時間長了,在這個版塊裡沉澱下來的老股東,都是些什麼人呢?經我長期觀察,主要有以下幾類:

A、大股東

財政部、匯金、地方國資委這樣的超級大股東,一般是不買也不賣的,作為戰略投資者,持股週期極長。我們以工商銀行為例: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中央匯金(34.71%)和財政部(34.6%)加起來持股70%,牢牢控制著宇宙行的所有權。

B、機構投資者

社保、外資、保險、基金等機構,一般是財務投資者。有作為底倉配置的,如各種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組合,各種基金公司資管計劃等。有賺錢後可能減持的,如登記在香港中央結算公司的各類中小股東和外資機構。有因特殊目的進行配置的,比如作為國家級平準基金,在股災時出手救市的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等。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這類股東持股偏向中長期,操作也不是太頻繁。

以上兩大類,大股東加機構投資者,持股佔比超過了95%,還有我們漏算的,歸入其他類3.51%中的各種小機構,總的來看,留給中小散戶的份額真的不多,我認為在2%以下了。這是國有大行的情況,股份行也差不太多。越是小的銀行,比如城商行農商行,持股比例會分散一些,但集中度依然很高,遠超其他行業。

C、普通散戶

作為普通散戶,持有銀行股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其中最多的可能是作為打新的底倉,希望收點股息,順便中兩隻新股,混個盒飯錢,這一類人心態較好,不急不躁。其次是在其他行業的股票上受過傷害,對投資股市這件事產生懷疑,進來避險,再碰碰運氣的。真正對銀行這個行業有較為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後,選擇重倉的,佔比極小,這部分對於動輒幾千上萬億的銀行市值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以上各派散戶,魚龍混雜,形成了獨特的自稱銀粉的群體,並且這個群體還有那麼點兒集體榮譽感。畢竟除了銀粉,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自稱酒粉、藥粉的,這個現象很有意思。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就像美的和格力股東之間,茅臺和五糧液股東之間互相不對付,銀粉之間的關係也經常是劍拔弩張的。持有建設銀行的看不起農業銀行,持有興業銀行的看不起華夏銀行,持有招商銀行的看不起其他所有銀行。有的招行股東發明了這樣的金句:“中國只有兩種銀行,一種叫招商銀行,一種叫其他銀行”。這種觀點,既天真,又好笑,有時還有點兒naive。要知道5年以前,招行還不是公認的冠軍,5年河東5年河西,以後的事兒,誰知道呢?不管現階段誰是最好的銀行,最好還是別盲目樂觀,保持一顆平常心。多看看風險,多瞭解一下行業發展的趨勢,最重要的一點,別和自己持有的股票談戀愛。

行為經濟學上有個詞叫“稟賦效應”,由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這個理論講的是,當你持有某樣東西的時候,會盲目的喜歡上它,並給予其過高的估價。一個東西真實價值5元,在你還沒有得到它時,你覺得它有各種毛病,只值3元,當你持有了它,就越看越順眼,你覺得8元賣都虧了。實際上,它既不值8元,也沒有3元那麼廉價,你對它的態度,只在於你是否持有它,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而這一點,在投資上,是絕對不可取的。

我並不是要黑招行,也不是為了捧其他銀行,事實上我本身就是招行的小股東,只想表明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即,一家銀行的真實價值,到底是多少,如果不能準確估價,那至少要有一個合理估值的區間,圍繞這個合理估值去做文章。對於一些暫時處於困境的銀行,可以分析其發展戰略和報表數據,吸取經驗教訓,看其是否有困境反轉的跡象,不能一棍子打死。對於一些經營指標靚麗的銀行,要多提問題,發現風險點,不應盲目吹捧。

即使真的要做“銀粉”,也要做一個理性的“銀粉”,懂行的“銀粉”。某些無腦吹票者,要麼是自欺欺人,要麼是在煽動和利用你的情緒。

到這裡,我們需要形成一個共識,即銀行股的定價權,到底在誰的手上?

無論是幾萬元的小散,還是幾千萬的牛散,在銀行股裡通通沒有話語權,力量太小,不值一提。而大股東們的持倉,幾年過來都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且志在掌握金融命脈,對賺錢這件事興趣不大,參考去年農行的千億定增案。那麼銀行股的價格,大致就是由外資、基金、保險等機構共同博弈得到的了。

這裡需要補充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信息,即各基金公司們對銀行如棄敝履的態度。我們看一下2019第一季度,基金業對各行業的配置情況,此處直接引用長江證券數據: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這個圖我解釋一下:目前銀行業在A股市值中的權重佔到16%左右,那麼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整體配置16%的銀行業股票屬於標配,低於16%叫低配,高於16%叫超配。由上圖我們看到,基金對銀行業的配置比例是多少呢?只有10%,大幅低配-6%,低配比例倒數第一!可以說,基金經理們看不起銀行業,覺得這個行業沒有前途,不值得買,都去追捧食品飲料(茅臺為代表)、醫藥生物(恆瑞為代表)、電子(京東方)等熱門行業了。

嗚呼哀哉!

銀行的配置價值真的那麼差嗎?我覺得不然。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如上圖所示,作為一個平均ROE長期高於滬深A股達3%以上,且長期破淨的行業來說,超配2-5%都是理所當然的。經理們選擇低配6%,非蠢即壞!基金業的這種行為嚴重偏離常識,這也是我反對新股民申購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核心理由。看到這裡,我們應該大致瞭解銀行股長期破淨的真實原因了。

那麼作為普通小散戶的我們,到底該咋辦?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巨大市值的特殊行業,暴漲和暴跌,幾無可能。有的銀粉寄希望於銀行業實現估值修復,達到2倍PB。在我看來,這種願望有點兒不切實際。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來將,作為一個行業整體,平均估值水平在0.8-1.5倍PB之間上下浮動,是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未來五年,絕大多數銀行的股價將穩步上揚,沿著一個特定的斜率。這種上揚,基本是由淨資產推著股價往上走,有點兒不情不願的意味。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當然,在行業內部,不排除有少數企業,經營得風生水起,市場給其超越行業平均水平的估值,這個是可能存在的,每個行業裡都有優等生。如現在的招行和寧行,未來發力零售的某股份行、負債端優勢的某國有大行、商行投行一體的某人氣銀行、少數精耕特定地域的城商行農商行等。把握這些機會,得具備相應的能力,得理解行業發展的脈絡。

在去年11月我的專欄文章《談談銀行股投資的幾個問題》中(有興趣的投資者可以翻來看看),我曾下過一個結論:銀行業的穩定高利潤,實質是對居民和企業的隱形稅收,其中居民的損失更大一些。未來全行業的平均ROE水平很難降到10%以下,不再能躺著掙錢,但站著掙錢是可以持續的。目前來看,這個結論依然成立。此處是我考慮了金融業對外開放、資管行業打破剛兌、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的衝擊等各種不利因素後的保守估計。

談談投資銀行股的心態

當我們投資銀行股時,應該抱有什麼樣的心態?

我想說的是:放棄“炒股”思維,迴歸“投資”本源。

銀行股的關注度很高,但能堅持長期投資的股民很少。

銀行股不是成長股,十年十倍很難,但每年10%-14%的收益,是比較確定的。

銀行股缺乏爆發力,但它不會將你置於財務造假、資不抵債、公司退市的深淵。

銀行股的波動很小,幾年不遇一個漲停或跌停,有利於長期持股時心態的保持。

銀行股看似熱門,實際上是基金經理眼中的棄兒,很容易買到便宜貨。當他們開始重新認識到銀行股的配置價值,回過頭來找你收購時,高價賣給他們,割一把機構的韭菜。

銀行股做底倉進行多賬戶打新,獲得每年額外5-6%的打新收益,使持有銀行股的複合年化收益率達到15%以上,是家庭大類資產配置的絕佳選擇。

這麼好的資產,8折出售,揮淚大甩賣。我的選擇是,趁便宜時多買一點兒,畢竟過了這個村可能就沒這個店兒了。

在買入前制定計劃,不超1.2倍PB不考慮賣出。很多銀行股的股息率接近5%,想完美拿到手,持有時間至少要超過一年,這樣可以免稅。練就屁股功,抵制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在沒有發現收益率更高、確定性更強、風險更小的其他機會時,守在銀行股裡,以逸待勞。人生的捷徑很多,但有一條路,人煙稀少,卻可以讓你慢慢變富,不試著走一走嗎?

又到農忙春耕時,我在收穫的季節,等你。

感謝您撥冗讀完此文,覺得有趣的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或同名雪球專欄,我將持續更新優質原創內容。

可以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