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粵西重鎮高州,不難發現一片治學聖地。

在廣東歷史文化名城高州市城南的茂嶺,林木蔥鬱,地靈人傑,掩藏著一所嶺南名校— 廣東高州中學。背靠掛榜嶺,東接筆架山,懷抱學硯塘。數經更名變遷,歷七百多年風雲,浴火重生,蜚聲海內外,成就粵西地區著名學府。

廣東高州中學是廣東省百年名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國家級美術教育培訓基地、全國教師科研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曾被譽為“高雷地區民主革命的搖籃”。學校原址位於高州城區中山路31號,現為初中校區。2002年,學校高中部搬遷至高州市城南茂嶺。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這是清代同治、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翁同在1889年所題的楹聯,最初墨跡為清末四大書法家之一、廣東學政翁方綱所作。現在廣東高州中學運動操場邊的寶珠堂,可以看到巨大漢隸體的對聯。廣東高州中學,由府學、書院、中學堂、新學制的中學,歷經七百餘年演變而來。辦學地址屢有變遷,但一直保留在高州城區附近。

元代高州路時期,治所在電白(現高州市長坡舊城)。據《高州府志》記載:府學舊在電白縣治,元大德八年(1304),遷路治茂名(今高州城),縣學亦隨遷於府之東隅。明代隆慶三年(1569),高州知府吳國倫(江西興國人)創辦南嶽書院。明代萬曆四十年(1612),高州知府曹志遇(湖北武昌人)重新建設郡學,擴大其規模,設學田以助貧士燈油錢。竣工後他題寫匾額:筆山書院。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曹志遇撥款建設吳公祠,以紀念創建南嶽書院的吳國倫。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高州知府吳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書院,更名為敷文書院。據《高州府志》記載:一說吳柯所建書院在按察分司舊址,為義學,不曾命名“敷文書院”;一說高文書院原名敷文書院,在府城東按察分司舊址,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府吳柯改建。清代雍正八年(1730),高州知府張兆風(浙江分水人)初到任時,只見筆山書院頹廢日久,組織修葺,添建講堂、問字亭,左右增建書舍。制憲鄂公題字匾額:敷文書院,撫憲楊公嘉以“敬業樂群”的匾額,並題柱聯鼓勵學子。自此“敬業樂群”成為敷文書院的院訓,直至1919年。敷文書院自張兆風修葺添建之後,歷時二十四年,殘破不堪。高州知府楊錫紱曾重修,但經費不足,後日漸破舊。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分巡道王清查舊項,捐添助學,重修學舍,將不能維持的茂山等15個書院地租全部撥給敷文書院,從此高州文風昌盛。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清代嘉慶年間,高州知府杜安詩(順天寧河人)初到高州時,發現書院廢墜而感慨,他本人捐薪俸,組織修建書院。嘉慶五年(1800)六月動工,次年七月落成,易名為“高文書院”。 嘉慶八年九月全部工程竣工,頗具規模。可謂“山光水色,坐收勝概;佳卉名花,環映左右;藏修遊息之地,各得其宜”。清代咸豐二年(1852),伊霖(滿洲正黃旗人)署理高州。他撥款重新修葺高文書院,不久升遷高廉道護。同治十三年(1874),高州知府樓震(浙江人),審訊結束唐演勳等訴訟案,罰錢500千文,撥入書院當生息,每年息錢50千文。光緒三年(1877),高州知府張聯柱(江蘇江都人),審訊結束石城紳士江國鏞一案。江冤案得申感恩知府,捐錢1500貫。張聯柱將此款撥入書院使用。光緒二十四年(1898),報考書院者達數千人,許多是知名人士。每逢月課,高廉分巡道葉大遒親自閱卷改文,學生們益加奮勵。當時書院大門有葉大遒署聯:“觀山鍾秀氣,學海助文瀾。”還有堂聯:“愛之能勿勞,不啻父兄教其子弟;學而優則仕,須知經濟發為文章。”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天,高雷廉巡道吳永委與邑紳士江慎中,周廷勱、樑宗矩、李維寅、李崧年等籌備建立學堂,決議將高文書院改製為高郡中學堂。由府庫撥款5000兩作為建築費,並以原書院膏火、田租、海防、屠捐等撥充常年經費,如不足商捐以補充。光緒三十年(1904)高州知府英麟主持招生,委任江慎中為監督(即為今天的校長),招新生160名。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分別有江慎中、黃敏孚、高葆勳、周廷勱接任監督。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清代宣統三年(1911),高郡中學堂奉命更名為“高州官立中學”。這一年甲、乙班畢業,是第一屆中學畢業,畢業生63人。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學校暫停上課。民國元年(1912)高州官立中學監督改為校長,校長由廣東省政府教育司委任。陳樹森校長5月到任,學校6月復課。1917年6月,更名為“廣東省立高州中學”。1919年確定以“誠愛勤儉”為校訓。1926年7月,校名更改為“廣東省立第九中學”。1928年7月,省政府開始直接給廣東省立第九中學撥款。1932年春,開辦三年制師範班。1935年4月,更名為“廣東省省立高州中學”。首屆三年制師範班學生畢業。1936年,停止招師範班。1938年全國抗戰。受國難影響,學校經費日漸緊張,停招初中只辦高中。1939年春,高州城遭受日軍飛機轟炸,學校被逼遷往鎮頭嶺附近,建茅棚上課。1940年2月,校址遷在茂北山區黃塘鄉雙花村。1943年2月,日軍瘋狂轟炸高州城,學校奉命遷往帥堂,借用梁氏宗祠、吳氏宗祠為校舍。1944年1月,學校遷回高州城原址。1949年11月2日,高州城解放。陸士風受權代表縣政府接收廣東省省立高州中學。人民政府任命樑同寅為校長、陸士風為副校長。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陳樹森、程煥球、林正煊、陳憲弼、林拔萃、駱鳴鑾、歐鍾瑞、彭澤夏、古懋維、樑麟、餘兆田、曾紹洙、陳智乾、樑同寅相繼擔任廣東高州中學校長。

1949年後,一直沿用“廣東高州中學”之名。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廣東高州中學歷經百年。追溯前身府學,可達數百年。

從清代高文書院以來,人才輩出,英才會聚。

這裡走出粵西曆史上唯一的狀元林召棠。召棠十八歲應童試,取得生員資格,世人贊為“海濱秀才”。清代嘉慶八年(1803),林召棠來高州府參加府試和院試,中秀才第一名,命入高文書院深造。嘉慶十八年(1813), 林召棠參加拔貢試,中優生第一名,深得主考廣東學政程國仁賞識,攜帶林召棠北上京師深造。林召棠隨後跟著程國仁赴山東攻讀。道光三年(1823)林召棠第三次參加會試,殿試拔為一甲,狀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充國史館纂修官。道光七年(1827)林召棠因父親病逝,丁憂回家。當年高州知府聘請林召棠為高文書院教授。在林召棠執教高文書院的時候,學生們欣喜勤奮。嘉慶年間高州觀山建有一座魁星閣,林召棠曾帶領學生們春遊魁星閣,創作詩詞《大魁閣》:一閣凌霄起,千峰繞閣開。風吹花片去,人踏草痕來。春意鶯先覺,歸心雁暗催。禪關留屐齒,三度印卷苔。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林召棠為陝甘正主考。道光十三年(1833),接受制軍盧厚生聘請,主講肇慶端溪書院,長達十五年。林召棠為人清廉,治學嚴謹,教導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召棠回吳川老家頤養天年。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晚清大臣、學者、中國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光緒年間的國史館纂修、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楊頤曾在這裡著書立說,發展教育事業,造福一方為人傳頌。陳蘭彬在咸豐元年(1851)中順天舉人,咸豐三年(1853)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任國史館纂修,後改任刑部後補主事。 咸豐十年(1860),因母病告假返鄉,主講高文書院。並與楊頤倡議捐資重修該書院,以弘揚文教,培育人才。同治二年(1863),陳蘭彬丁憂期滿,回京受命清理積案。同治九年(1870),在曾國藩的推薦下,以太常寺正卿銜被任命為留美學生委員。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十一日,任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童30人赴美留學,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光緒七年(1881)奉詔回國,陳蘭彬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大臣,最終以禮部左侍郎職致仕。晚年告老還鄉,主講高文書院,先後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吳川縣誌》10卷、《吳川風俗志》1卷、《石城縣誌》10卷,為嶺南地方歷史文獻編撰做出了重要貢獻。

廣東高州中學曾是紅色熱土。“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辛亥革命時期,就讀於學校的進步學生,先後創立“新高同志社”“雄辯學會”,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校友黃平民、朱也赤參加中國共產黨。黃平民為中共廣東南路特委書記,朱也赤為中共廣東南路特委委員、南路農民革命委員會主任、茂名縣農民協會籌備會主任。朱也赤在指導茂名農民革命運動中,培養髮展第一批共產黨員,吸收一批進步學生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5月建立茂名縣第一個中共支部和共青團茂名縣委,時讀廣東高州中學的學生中有共青團員140多人。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高州中學師生踴躍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7月,廖蓋隆、楊毅、楊進琳、卓樹基、劉淑祥、程均昌、楊優德、餘榮中、李淑珠等9名學生奔赴延安,走上抗日救國前線。1939年9月,在校學生羅錦清、陳偉、周瑞騰、陳昇華等參加中國共產黨,建立廣東高州中學第一個黨支部。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期間,校友羅克明、車振倫、樑昌東、羅明、張文光、楊飛、楊超、柯享元、吳卓璧、李宰賡、葉森、羅強、伍聖瑞、周夢吉、俞輝、李灝、歐學明、周文蓮、熊夏武、吳德良、車見道、黃泮光、丁仁體、楊海、樑芝釗、樑鉅華、江路娜等,成為中共地下工作和革命游擊隊的骨幹。廣東高州中學被稱譽為“高州青年的革命搖籃”“高州學生運動的基地”。

廣東高州中學更是人才培育的搖籃。群英薈萃,百花齊放高涼地。歷屆校長中不少著名進步人士,樑麟、餘兆田、樑同寅等都是辦學有方的好校長。樑同寅任廣東高州中學校長達16年,深受師生愛戴,被譽為“南路聖人”、教育家。

世界著名水稻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丁穎教授,中國著名教育家、原教育部副部長林礪儒教授,著名中共黨史學者、中共中央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蓋隆教授,世界著名畫家丁衍庸教授,原深圳市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李灝,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核物理學會副會長、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楊澤森教授等,是眾多校友中的佼佼者。

丁穎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丁穎考入廣東高州中學。入學後他參加“新高學社”,立志科學救國。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進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攻讀農藝,成為該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學的中國留學生。他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曾任前民主德國農業科學院和蘇聯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信院士、捷克斯洛伐克農業科學院榮譽院士。當選為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農業教育事業40 餘年,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人民優秀的農業科學家”。

林礪儒,信宜市北界鎮人,中國著名教育家。1905年,林礪儒進高州高郡中學堂讀書。1922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主任,首先試行中小學“六三三”學制,成為中國試行“六三三”學制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行者之一。歷任北京高師附中主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廣州師範學校校長、勤大學教務長兼教育學院院長、廣東省立教育學院院長、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院長、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教授兼教務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中央教育部副部長等。

廖蓋隆,著名中共黨史和中國現代史學家,信宜縣白石鎮人。1935年至1938年,在廣東高州中學高中班師範科就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和同學組織“抗戰劇社”等愛國團體,從事抗日宣傳。1938年8月,他帶領進步同學奔赴延安,進入陝北公學學習,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從事政治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中央宣傳部報刊處處長,朱德祕書,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全國黨史研究會第一屆和第二屆常務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職;著有《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簡史》《黨史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等。

自恢復高考以來,學校各批次上線人數、尖子生人數持續佔據在茂名地區高考成績前列。高分層人數在茂名地區乃至全省佔據明顯優勢,培養出廣東省高考總分“狀元”4人、前十名尖子14人、單科“狀元”28人,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輸送90名學生。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進入新世紀以來,廣東高州中學以“愛國、團結、勤奮、進取”為校訓,確立“求真·至善·達美”的辦學理念和“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辦學目標,形成“嚴、勤、實、活”的校風、“勤教善導”的教風和“高標準、嚴要求、勤學習、苦鑽研”的學風。

學校環境優雅,設備先進,設施完善。每個教室配置現代化多功能教學平臺,教師全部配置辦公計算機。圖書室藏書20.4萬冊、電子讀物9.8萬冊;配有主幹1000兆校園網絡、先進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和校園廣播系統,並與教室、功能室、教師辦公室聯網;建有教學樓ABC、電教樓、物理樓、化學樓、生物樓、辦公樓、教工活動中心、圖書館、丁衍庸藝術館、江可伯體育館、學生宿舍樓ABCD、學生飯堂、寶珠堂等18幢主體建築;配備全塑膠標準400米跑道運動場、12個標準籃球場,智慧教室、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語音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美術教室、計算機教室、校園電視臺、多功能平臺展播室等30多間,設有閱覽室、文化長廊、生物園、地理園等文化氛圍濃厚的館場。這些設備設施、文化館場,最大程度上滿足了現代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需要。

學校師資雄厚。先後有18人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187人,省、地(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名師、名校長等62人次,建有省名師工作室1個、省名班主任工作室1個、省級示範性心理教育指導中心1個、茂名市名師工作室4個。

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屢獲殊榮。自2002年學校搬遷以來,學生參加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競賽,共有1200多人次獲國家級、省級獎勵;學生美術作品80多人次獲國家級獎勵;學校田徑隊參加各類比賽,共有116人次獲省級以上獎勵;2006年、2009年兩次獲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賽團體總分第一名,年年在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賽獲獎。教師有45人次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有135篇文章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有23個國家級、省級課題立項、結題、獲獎。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廣東高州中學立足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堅守數百年文脈傳承。以教育質量的穩固和提升為根基,以課程開發、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的全面發展為主體。始終將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全面發展放到中心地位,以此來凝聚教師工作願景和動機,激發所有成員為這一目標奉獻和服務的精神。學校作為學術型高中的發展,針對學校實踐存在的問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將課程開發、教師教學、學校管理等進行全面提升。

學校重視創新驅動和國際化教育理念。突破常規思維和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學校創新體系建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教學與學習方式變革,開展教學創新平臺、基地、學科的合理佈局,助推學校發展邁上新高地。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建設教學改革試驗區,大力支持教師在教學中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開展創建高效課堂。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資源,積極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教育國際化進程,滿足學生接受多樣化優質教育的需求。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做好教師出國送培、送教,拓展國外教育資源移植和內化,培育學術型高中教育特色和優勢。在校園管理、課程開發、校園文化建設、課題研究等領域擴展與境外機構的合作與交流。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當廣東高州中學校歌響起,當琅琅讀書聲響徹茂嶺,鑑江河畔朝霞輝映古城,粵西百年名校廣東高州中學迎接新的一天。

文 | 廖君

圖 | 丘立賀

【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點贊茂名之名校】廣東高州中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