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水庫淹沒移民的四大墟知多少?良德墟 石骨墟 黃塘墟 均墟

高州水庫位於廣東省高州市東北部鑑江上游支流的大井河和曹江,由良德,石骨兩水庫通過龍頭坳連通渠連結而成,是以工業用水和農田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航運、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總集水面積1022平方公里,總庫容11.5億立方米。

1958年9月,湛江地委、茂名縣委和省水利電力廳研究,報經省委同意,利用良德水庫節餘資金和自籌部份資金在良德水庫的鑑江大井河毗鄰支流曹江興建水庫,壩址選在石骨圩下游500米處,定名石骨水庫。

高州水庫淹沒移民的四大墟知多少?良德墟  石骨墟  黃塘墟  均墟

良德水庫工程設計,於1957年7月開始。石骨水庫工程於1958年9月成立施工機構。當時為“大拜水庫工程司令部”由韓寶東任司令員,後改為石骨水庫工程司令部。第一期工程高峰期有民工2.4萬餘人。第二期工程於1959年10月復工,當時良德水庫已竣工,指揮部和民工隊伍轉移石骨,合稱高州水庫工程指揮部。民工隊伍來自高州縣。同年12月出勤人數達4.8萬人。1962年10月,灌區工程總指揮部成立,湛江地委常委、高州縣委第一書記賴鴻維任總指揮,總指揮部下設高州、電白、茂名3個指揮部,共有幹部3000人,民工12萬人進場施工。

1959年9月,良德水庫竣工。次年7月,石骨水庫竣工。9月,龍頭坳連通渠挖開,從此兩庫連通,互相調節,合稱高州水庫。

1959年,水庫建成蓄水,當時長期生活在這些水庫蓄水地區的人民不得不做轉移。我們把這些人稱為水庫移民。高州水庫建設共淹沒耕地4.39萬畝,房屋67.99萬平方米,移民安置1.21萬戶、6.12萬人。

水庫移民為了水庫建設和國家利益放棄了祖輩留下的農田家業,搬離家鄉。正是這些滿懷激情的高州人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的精神成就了高州水庫建設的奇蹟。

高州水庫淹沒移民的四大墟知多少?良德墟  石骨墟  黃塘墟  均墟

水庫蓄水淹沒了良德墟、石骨墟、黃塘墟、均墟四個古老的墟鎮 。我們透過湛藍的湖水來追憶一下這些的墟鎮往事吧。

舊時茂名縣北部有曹江墟(今曹江鎮)、帥堂新墟(今曹江鎮)、旺利墟(今長坡鎮)、石骨墟(今長坡鎮)、東岸墟(今東岸鎮)、良德墟(今東岸鎮)、軍墟(即均墟,今大潮鎮)、黃塘墟(今平山鎮)、鵬程墟(即朋情墟,今大坡鎮)、大坡墟(今大坡鎮)、大拜墟(今大坡鎮)等墟鎮。

石骨墟、黃塘墟、梅籙墟、分界墟 就是舊時茂名縣(今高州市)四大名墟(集市)

其中最大的墟鎮為石骨墟。黃塘墟,是北部的第二大的墟鎮。

石骨墟,清光緒《茂名縣誌》卷2:縣治北“六十里石骨墟”。明、清平山巡司駐此。在今廣東高州市東北平山鎮。民國時期,墟期為農曆的三、六、十日。茂北最大的墟鎮石骨墟有296間店鋪,上市的大宗產品為竹、木、紙、茶、禽等;

黃塘墟,清光緒 《茂名縣誌》 卷2: 縣治北 “九十里黃塘墟”。在今廣東高州市東北大潮鎮。民國時期,黃塘墟路縣城90裡,墟期為農曆的二、五、八日,店鋪間數為104間,上市的大宗產品為木材、紙、油、糖等;

第三大墟鎮為東岸墟,有80間店鋪,上市的大宗產品為谷、米、雞等;其餘的北部墟鎮規模都較小,店鋪間數在6—45間之間。北部都是以農業產品為主。

良德墟、石骨墟、黃塘墟 這些地方是黃塘河、軍墟河、石骨河的必經之路,周圍是方圓數百畝的大盆地。由於這裡的位置處於古代高州南北水陸交通要衝地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此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朝民族首領冼太夫人,曾長期在這些地方屯兵防守,操練兵眾,嚴密地控制著這一帶的戰略要地。

由於這裡長期駐軍,使這裡附近一帶的地名,都與軍事活動有關,如在良德坡北部幾公里處,那個集鎮就是軍墟,沿鎮而上,還有軍屯、軍營、軍堡等地名。這些都是古代各種軍事活動有關而命名的特殊地名。古代也在這裡設置郡縣治所,使這裡成了高州地區北部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我們可以看到茂名縣挖掘出的歷史文物表明,北部比其他地方的歷史文物更多,長坡(舊電白城)、東岸(舊良德城)都是一度的縣郡所在地。

只是到了元、明、清初時期,北部瑤族的戰亂使北部失去了繁榮。據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零三記載:自明成化四年(1468年)電白縣遷治神電衛後,電白堡(即長坡舊城)一帶“盜賊”為亂,百姓逃竄,“自此山野不闢,人民不聚”,“數十里人煙斷絕,遺黎一二,在途織蓆這居而已。”雖然顧炎武有些誇張,確也是事實。

成化二年(1466年)狼兵進入茂名縣北部,北部也並非沒有什麼人,若以瑤、狼(壯族)民不附籍的話,那確是無什麼居民了。直至瑤族的戰亂平定和瑤、壯族的同化之後,北部才又發展起來。

黃塘《韋氏族譜》有這樣的記載:“迄今高郡邊圉得以宴無虞,鹹沾餘澤焉。”明朝來自於廣西西部的狼兵奉命前來茂名縣北部鎮壓瑤族,故有韋氏如此的說法了。

不過,確實在清初之後,茂名縣北部得以再發展,而且原是狼(壯族)兵屯守的今平山、東岸、大潮、石龍、大坡、長坡等地區,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外地的漢族移民也不斷地遷入居住,政府的教化政策,使原來的瑤壯民族文化水平也提高,而且也漢化了。在以農業為經濟主體的社會裡,北部趨北的交通優勢也表現出來,所以北部得以發展。(北部的發展確在古代與交通密切關係,如古代廣東的南雄、福建的建陽等)。

高州水庫淹沒移民的四大墟知多少?良德墟  石骨墟  黃塘墟  均墟

墟市經濟的繁榮,也給當地帶來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就黃塘來說,在黃塘邊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私立濟美中學,為現在長坡中學的前身,為大科垌人周芡江所創辦,原在1936年創辦小學,後改為中學,設施全按歐式學校建立,有各式運動場地,採用歐美式教學,學生穿校服,做早操,學英文,曾吸引了周邊鎮、縣的學子前來入學。而學校後來也成為當地我黨的活動根據地。

重視教育,就會培養不少人才,其中最出名莫過於大科垌村的清同治年間的朝元(書法狀元)周朝勳,後官至三品直奉大夫。民國有留美學生周芡江、周學棠、韋品鏡、董洪光、李士棠等,民國省議員李士秀、李洪芬、韋品銜,解放後首任茂名縣副縣長周夢吉。李士秀曾任高州德明中學的校長,解放後去香港,歷任德明中學、大同校長,大同中學董事長,是香港教育界的老行尊。韋品銜為茂坡村人,曾任遂溪、四會、浙江法院長。

高州水庫淹沒移民的四大墟知多少?良德墟  石骨墟  黃塘墟  均墟

說黃塘又不得不提一下已有二千多年的飼養歷史的黃塘豬,又名小耳花豬,因原產於高州黃塘一帶而得名。其顯著的特點是,早熟易肥、皮薄、肉質幼嫩、繁殖力強、母性好、耐粗飼等。

在高州市飼養歷史悠久,是一個有較高知名度、具地方特色的豬品種。是廣東小耳花豬的代表類型,是廣東著名的地方良種。

在以前 附近鄉鎮,或者偏遠鄉鎮,羅定、廣西等地很多人來此挑豬種回去飼養的。

良德墟、石骨墟、黃塘墟、均墟目前這些墟鎮集市都不存在,也只能是從一些典籍記載中或者老一輩口中相傳獲知它們曾經的樣子。

望著那飄渺盪漾的湖水,隱隱約約感受著那湖中舊墟鎮的昔日輝煌,有太多太多的不瞭解…… 希望等來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