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是我的六安老鄉

皋陶 燕子 大禹 法律 雙城草堂 2017-05-09

作者 柳絲

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的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他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封地在今天安徽六安。

在帝堯時代,一個叫皋陶的村子,有一位美麗又善良的女子叫做女修。一天女修織布的時候,突然從東方飛來一隻巨大的玄鳥,停在了黃連木的上面,吸引了女修的目光。只見這隻大鳥在樹上下振翅飛動,鳴叫聲好像在向女修傾訴自己的心意。令人驚訝的是,女修聽懂了玄鳥的語言,點頭答應並且幸福的笑了。“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是我的六安老鄉

到了正午的時候,玄鳥終於不再鳴叫,而是在黃連木上用盡力氣生下了一顆巨大的鳥蛋,女修穩穩的接住了。隨後。玄鳥騰空飛起並繞著黃連木轉了三圈,然後鳴叫一聲,依依不捨的飛走了。後來女修焚香沐浴,將玄鳥蛋整個吞了下去。之後,女修的肚子一天天變大,竟然生下了一個孩子。生產時玄鳥飛回守候直到孩子出生後才離去。之後女修細心撫養孩子長大,據說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皋陶。這個上古傳說為皋陶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那時候的人將皋陶看作是神鳥之後,人們都愛戴他。事實上,皋陶創立刑法,倡導教化,為幾千多年流傳至今的法律制度,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這一位千古賢士,倒真的像有神助一樣,利用他的才智,做出瞭如此多的貢獻,促使社會出現天下和平安樂的景象。

皋陶作為司法者,自然有許多的案件需要處理。然而有的時候當兩名或多名證人或者嫌疑人因為證詞不同。無法判斷的時候。皋陶就讓獬豸來接觸有罪的人。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說它的體型有的和牛一樣大,有的和羊一樣小。全身上下長滿了黝黑濃密的毛髮,雙目明亮,前額有一角,所以又被叫做獨角獸。

獬豸非常的聰明,他的奇異之處就是他能聽懂人說話並且能夠準確判斷人的心性。當他怒目圓睜的時候,能夠分辨誰是善良的,誰是奸邪的,誰的話是對的,誰的話是錯的。當他發現了做了壞事的官員,就用角把他撞倒,並且吃下肚子。這樣的話。哪些是奸邪的人一下就能分別出來。

但凡有罪孽,都逃不過獬豸的判斷。而能夠明辨是非的獬豸,又被作為勇猛公正的代表,是司法光明的象徵。後來的王朝司法的機構和監察的機構都用獬豸作為標識。“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是我的六安老鄉

雖然這只是上古傳說故事,但是皋陶對於刑法的貢獻不可忽視。他認為對於行為過激或者犯有罪行的人要進行教育改造。如果一絲後悔的意思都沒有,就需要進一步處理。他還主張一個人犯了罪行,不應該牽連他的子孫,一個人如果有了功績可以留給後人。對於不是故意犯下罪行的,即使嚴重也應該從寬處理。相反,一個人故意犯下罪行的,就要從嚴處理。這段話在千年以後依然適合使用。可見,他對法理的精通程度和獨特見解。

他還提倡“德治”,將道德與法律結合,並且教導君主要愛護百姓,多聽聽百姓的心聲。而皋陶抉擇案件事實清楚,執法公正,當之無愧中國司法鼻祖。

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實在大禹治水之前,還有一場關於他父親的審判。那時候,黃河一帶出現了洪災,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一位大臣推薦了一個人去治水卻沒有作用,那個人就是大禹的父親鯀。眼見越來越多的人死於洪水之中,百姓對鯀無不憤恨,揚言只有殺了鯀才能解恨。

如何處理鯀,大臣們開了一個會議。有的大臣建議放了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皋陶卻主張處罰鯀,他認為治洪水是要緊的天下的事情。制定刑法就是為了約束人們,人人平等,犯了錯就應該有所懲戒。同時,皋陶也指出鯀犯錯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取他人意見,自己一個人單幹。曾經他有機會改正,可是仍一意孤行,最終導致失敗。聽了皋陶的這一番話,舜決定處置鯀,將他流放到羽山。鯀卻因此後悔不已,告訴兒子做事不要重蹈覆轍,後跳淵而死。“上古四聖”之一的皋陶是我的六安老鄉

鯀死後,沒有人主動承擔治水的任務。這時皋陶卻推薦了鯀的兒子大禹。有人擔心處罰了父親用兒子不太適合。皋陶卻認為大禹有這個才能,而且處罰並不會牽連子孫。後來就出現了大禹治水換堵為疏,拯救蒼生的故事。他從父親的失敗中吸取教訓,疏導了洪水,還帶領人民共同戰勝困難。後來大禹繼位,皋陶製止了他的華服宮殿想法,並勸解他以德行服人,實行德政。他強調君主大臣要修身,有個人主見主張,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才能臣服,幫助治理國家。後來皋陶又為大禹宣揚美德,樹立大禹治水英雄的形象,政治得以安定,一個盛世就這樣來臨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