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本文轉載自:親子學樂

作者:郝景芳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作者:郝景芳,科幻文學作家,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得主、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童行學院創始人,2018年世界青年領袖。

女兒已經四歲了,作為一個媽媽,我也和其他父母一樣,要考慮孩子未來的選擇方向。瀰漫在網絡和周圍父母群體裡的是小學開始的各種壓力和擇校困擾,這份焦慮即使不去主動找,也會從各種渠道滲透過來。

第一重要面臨的選擇,是“體制內”或“體制外”的考量。所謂“體制內”,就是以高考為出口的學校,以公立為主,“體制外”是各類創新學校和出國導向的私立學校。

以高考為導向的學校,仍然有很大應試壓力,做題和考試依然是生活主流;以出國為導向的學校,內容趣味多元化,但是學費高昂,報名也時常有國籍限制;很多創新學校理念先進,以人為本,但是與主流升學體系不太融合。

身為父母,該如何替孩子選擇?選擇一種路徑之後,又該如何推動孩子?

從我個人而言,我的出發點是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希望孩子通過教育獲得什麼?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01

教育的兩種職能

實際上,應試教育系統的問題,並非一朝一夕。從我上學那會兒開始,就提倡素質教育,這些年,以人為本的各種創新教育倡議更是層出不窮。教育改革喊了一年又一年,到現在也得有二十多年了。

教育部門多年來也推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革,包括禁止低齡擇校、減負、降低考試難度、增加自主招生、推行走班制度等等。但為什麼教育面臨的問題還是幾十年如一日?

我們之所以看到教育改革主張和落地實踐之間巨大的錯差,是因為我們經常混淆教育的兩種職能。

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張,第一目標都是培養。是從人的理想出發,談論我們期望孩子獲得怎樣的能力、怎樣的人格;

然而現實中的教育系統,負擔的第一功能往往並不是培養,而是選拔。選拔實際上並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種資源分配。為了杜絕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數字標準;而為了獲得數字標準,最好是有標準答案的題目。

我第一次理解這個事情,是在大學三年級,當時我騎車到北大,旁聽哲學系的《理想國》,老師在課上說到高考,說“高考沒什麼不合理的,高考就是測智商,考語數外就是測一個人基本的表達能力和邏輯能力,按智力選拔,非常合理”。

那個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很有可能這就是基本面:升學系統不在乎培養什麼,只在乎怎麼選拔出資優個體;因此無論怎樣呼籲教育對人綜合素質的重視,這個系統都不可能發生徹底改變。

事實也確實如此。無論怎樣變革入學和分班制度,談“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口號,都無法改變應試導向和題海風貌。即使表面改了,也不改實質。教育部門三令五申的禁令,都改不了中小學仍然掐尖培養的現實。

以“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期望讓每個孩子獲得適合自己的心靈成長;以“選拔”為目標的教育,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這兩個目標根本是不同的,這是教育改革難以推行的內在原因。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02

教育資源稀缺,選拔機制突出

實際上,很多國家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也肩負著強烈的選拔目標。想要進入常春藤,考試成績的重要性不亞於高考;另有一些國家的教育更平等、更寬鬆、不掐尖,選拔考試的激烈程度要小很多,教育創新也理想主義得多,例如芬蘭,那是怎麼做到的?

芬蘭每年的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87.0%(世行的教育統計數據),整體高等教育水平較為平均,職業教育也質量較高。芬蘭中小學教育也以均等為特色,不同學校的孩子進入不同高校,不會面臨出路的天壤之別。因此選拔機制不突出,有更多空間培養自由發展。

而中國呢?全國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人口只有12%,本科以上學歷更是稀缺。此外中國的大學質量嚴重不均,教育經費大量投向頭部高校,為了推出幾所世界一流大學,馬太效應更強,高校資源和質量差距非常大。因此,所有孩子都在爭搶極少量進入優質高校的名額機會,選拔機制異常強烈。

這就是教育系統的現狀: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使得中小學學習呈現爭奪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想讓公立教育體系整體變得自由、多元、培養心靈,就是很難很難的事。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03

先用十幾年學習通過考試

然後從頭開始學習應對人生

選拔系統的成功之道,在於精確符合設定的標準。而真實世界的成功之道,則在於在沒有正確答案的世界裡,自己找出要走的路。

如果說選拔的世界是標準跑道,看誰先衝過終點,那麼真實世界就是荒原和荊棘叢,看誰能在亂石中摸索出自己的軌跡。

真實世界裡需要的是什麼呢?是瞭解自我的能力,是協調他人的能力,是創造新鮮的能力,是洞察世事的能力,是思辨表達的能力,更是領導團隊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這些能在量化選拔考核中體現出來嗎?不能,它們沒有一個能用量化考試。甚至會壓制某些素質——在確定的答案照耀下,獨立創新和另闢蹊徑都是傻瓜行為。這就造成了教育最大的困難:升學系統不在乎的,恰恰是對於人生成就最為重要的。

於是我們的人生被切割為兩段:先用十幾年學習通過考試,然後從頭開始學習應對人生。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04

出路在哪裡?

一方面,考試選拔的現狀改不了;另一方面,人生最重要的能力考試教不了。那應該怎麼辦呢?

作為普通父母,我也和多數父母一樣,還是要讓孩子走普通的公立升學路線,畢竟沒什麼條件選擇國際學校,又沒有足夠的勇氣徹底創新,完全不考慮升學。

但這就一定意味著陷入題海不可自拔嗎?意味著從此只在乎分數、不在乎孩子的個性成長嗎?是不是進了應試之門就一定要同樣焦慮呢?

我想,這和父母對孩子的心裡期待和底限有關吧。我真的問過自己:你能接受自己的小孩考到哪裡呢?

我和先生是清北畢業,但我們也知道,現在的孩子考清北比我們那個時候困難了太多,幾乎不敢期待孩子同樣能上清北。那麼能不能接受孩子上一個很普通的大學,想了很久,我覺得我能接受。我期望孩子獲得基本的高等教育,也真的能接受非常普通的學校。

那我對孩子完全不做任何期許嗎?並非如此。我對她的期許其實是更長久的:不管上什麼學校,都期望她自立、有喜歡的事情、有自我追求的路徑,能闖出自己的小天地,充實而幸福。我希望她能獨立探索人生之路。

所以,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希望孩子通過教育獲得什麼?為人父母,應當和孩子搭建一種基礎,幫他們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支持他們傾盡熱情、燃燒生命,這才是好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幾乎只能依靠家庭提供。

*本文轉載自親子學樂,作者:郝景芳,版權歸親子學樂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

- 往期相關 -

百年前誕生的義務教育,如今是如何“壟斷”我們的思想的?

樑文道憶高錕校長:教育就要培養敢於挑戰權威,能夠獨立思考的年輕人

「絕對正確」的教育有多可怕?

本期互動

結構性問題我們沒有辦法解決,

但作為一名家長或學生,

你對目前對教育模式有什麼看法呢?

在評論區聊一下吧。

- 推薦閱讀 -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文憑社會》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作者: [美]蘭德爾·柯林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

譯者: 劉冉

- END -

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郝景芳:我和老公清北畢業,我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

- 往期精選 -

點擊文字閱讀文章

重刑犯的孩子/校園暴力/伊朗革命/衰敗的城市/文在寅/切爾諾貝利/智商稅/賽珍珠/輿論富有/伊斯蘭問題/ 校服 /民國美女/54年前的屠殺/香港四大豪門/素媛案/當代刑房/沈先生和大喜哥/美國為什麼沒有三四五環/全民死亡教育 /啄木鳥/下流的權利/ 花月殺手 /《T省的八四、八五年》/花案/被辱華/生蠔與人類/《可以跟著去你家嗎?》

這裡有書

在看錶達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