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高考材料作文究竟怎麼寫?

材料的存在只是為了簡單地

引出話題或問題?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事實上,材料作文中的材料,

並不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不是引言,

有其存在的必然使命和價值。

用好了,它能給作文增色;

用不好,則很難造就出彩的作品。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

準確地判斷和使用材料呢?

高考結束了,中考即將來臨,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您

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

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2019年高考圓滿落下帷幕。如果你瀏覽了今年9道高考作文題,就會發現儘管每一道考題都風格迥異,但都是用心良苦、色香味俱全的。

從風格上來講,有關於勞動的、運動的、中華文明的、愛國奉獻的,還有關於藝術的、哲思的、文創的等。

作文一定要寫出漂亮的、動情的、有見地的真話

從要求上來講,不論是著眼於現實還是文藝,考題都要求學生在對作文材料進行深度辨析的同時,對接現實。總而言之,就是要從大處著眼,在小處落筆,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來。

我跟我的學生說過,高考作文一定要寫出漂亮的、動情的、有見地的真話。“漂亮的”是語言美,“動情的”是情感美,“有見地的”是思想美,“真”是實現前三者的重要基礎。去掉“真”來寫作文,其結果就是,學寫了十幾年的作文,寫到頭來,自己都不願讀第二遍。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有很多學生對我說,看近幾年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似乎只要政治學得好,高考作文就沒問題了。這其實是一個極大的誤區。任何時代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對接時事、引用新鮮素材、接入哲學觀點,那肯定都能被加分。作文中能加入過硬的政治學科素養,也恰是綜合人文素養高的體現。但寫作文絕不等同於答政治論述題,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

從思維方式上講,政治論述題考查的是檢索、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打個比方,學好政治就類似於熟記人類社會的各種“遊戲規則”,而答政治題其實就是考查你能否運用這些“遊戲規則”來解釋各類社會現象。誠然,政治論述題的答題要點確實可以給寫作提供一些論點,卻不能為之提供論證和分析的過程。因為寫作,並非只是要你單純地搬用規則來解釋現象,而是要你深入辨析規則之所以能成為規則的原因。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可惜的是,很多學生都是在用答政治論述題的思維來寫議論文,其具體表現為:一是隻見觀點,不見分析。寫完觀點後發現自己詞窮了,所以只能靠硬舉例子來替代分析。二是語言乾澀,不僅缺乏文采,更缺乏情感,別說打動不了讀者,就連自己都打動不了。三是因為照搬別人的觀點和理論,自己並沒有真正明白其背後的原因,所以寫出來的文章經不起推敲。

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不僅要由“文”見“思”,更要由“文”見其背後真性情的“人”。

寫文章不只是要“立”,還得要有的放矢地“破”

我們就拿全國卷Ⅰ(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舉例: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勞動”這個主題很多學校都討論過,“演講稿”的文體很多學生也不陌生。但材料要求的絕不僅僅是寫一篇提倡“勞動”的演講稿,而是要對其中的三句話——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所代表的不尊重勞動的現象(或者說是價值觀念)進行批駁、議論。

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不只是要“立”,還得要有的放矢地“破”。因為這篇文章是面對同學的演講稿,目的是解決大家的認識問題,倡議大家真正“做”起來,所以不論是就材料中的文字比重,還是就任務驅動中的任務指令而言,“破”都應該成為這篇演講稿的重點之一。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然而又有多少學生會去認真批判那三句話呢?

如今,大家都在追求效率,搬運公司、快遞公司、外賣公司、家政公司都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產業鏈。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花錢買服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同時,在科教興國政策影響下,人工智能幾乎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也必將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所以,很多人,尤其是當代的青少年們打心眼兒裡並不認為這三句話有什麼大問題,故而要麼只是本著“出題老師永遠有理”的原則,籠統地講這三句話不對;要麼是在批駁這三句話的時候完全邏輯混亂、找不著調門兒;甚至有學生在論述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三句話,最多隻用“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這一短語帶過。

這三句話果真沒什麼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知道,議論有很關鍵的兩個步驟,一是界定概念,二是確立情境條件。

結合材料中的一些表述——“夙興夜寐,灑掃庭內”“有一些同學不願意勞動”“幹嗎非得自己幹”等,我們可以判斷,材料中所說的“勞動”,是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勞動,是我們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比如洗衣服、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和書桌等。如果不弄清楚這個概念,帶來的結果就是會把這裡的“勞動”外延為包括學習、工作等腦力勞動在內的一切勞動。如果真是這樣,材料中“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這句話也就自相矛盾、不攻自破了。命題老師顯然不會犯下這樣的低智力邏輯錯誤。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已經涉及了議論的第二個關鍵步驟——確立材料的價值立場所產生的具體情境,即命題老師的立場傾向是針對什麼樣的具體情境產生的。

分析清楚了材料所持的觀點、立場產生的具體情境,才能寫出真誠的文字

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命題老師藉由三位同學的話到底在批評什麼。批判的認識誤區有三個:

誤區一:

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這是以學習為藉口,逃避勞動。

其一,說這話的人,沒有把生活中的勞動當成自己應盡的義務,本著“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把所有的事兒推給別人。我們之所以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學習,是因為有人替我們承擔了某些應盡的義務。我們或許真的難以面面俱到,但至少應該為此感到不安,並促使自己適時地去主動承擔,而不是理直氣壯地推卸。

其二,勞動能讓人靜心,變得純粹而踏實,體驗到生命的自然節律。否則,陶淵明不會去田園尋找他的精神皈依,蘇軾不會自稱“東坡居士”……從這個層面上來講,適當的勞動非但不會影響學習,還能為學習帶來助力。

其三,勞動與學習並無根本牴牾,勞動本身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即使不說人格境界的錘鍊,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習也遠比單純地“刷題”要更靈活、更復雜、更切合實際。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誤區二:

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這是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完全替代人類勞動。

人工智能雖然很方便,但是它真的可以完全替代人的勞動嗎?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但不能替代人。

其一,人工智能再高級也是冷硬的機器,而人擁有著豐富的情感、敏感而柔軟的心靈。用人工智能批量完成的勞動,和人親手完成的勞動,意義是不一樣的。古人說:“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說:“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這些包含著人的體溫和情感的勞動,機器顯然是沒辦法完成的。

其二,我們越依賴人工智能,越遠離勞動,就越難體會到幸福感和成就感。人工智能固然可以提供快速、精準、高效的服務,但是人可以有創意和美感地完成一項勞動。這種創意和美是對人的能力和性情的一種確證,能讓勞動者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

其三,人工智能“心裡”裝著的是程序,人的心裡裝著的是情感,是對很多人的情感,也就是情懷。當一個人帶著情懷勞動的時候,他可以把瑣碎無聊變得生動別緻,甚至讓人感動。我們所看到和提倡的匠人精神,也全都是在日復一日的瑣碎勞動中體現出來的人格力量。

其四,人要居安思危,要有危機意識。哪怕有了汽車,我們也要有行走的能力;哪怕是有了電腦,我們也要有書寫的能力;哪怕是有了人工智能,我們也要有勞動的能力。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將會面對什麼突發情況,我們不能停電了就無所事事,停水了就手足無措,沒有了人工智能就不知道如何生存。要知道,中國人如果沒有勤勞的特質,只怕難以成為碩果僅存的文明古國;人類如果沒有勤勞的特質,只怕無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誤區三:

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這位同學對用勞力換取薪酬的人,抱著某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其一,花錢購買服務並不是命題老師要批判的對象,我們之所以反感這句話,是因為“幹嗎非得”“花點錢”“別人”“好了”這些詞讓人覺得特別彆扭。首先,說明他不屑於勞動。其次,他不屑於向幫自己勞動的人表達感激。但對於每一個認真付出勞動的人,我們都應該予以起碼的尊重,因為勞動給人帶來了一種尊嚴,而尊嚴是無價的。因此,我們可以購買勞動,卻無法購買勞動產生的意義。

其二,購買勞動雖然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但缺乏了情意。就近了說,我們待客的最高禮節是在家裡做一桌子菜,而不是到飯店裡點上一桌子菜;就遠了說,我們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是到糕餅店裡買一籃粽子,而是家人圍坐在一起包粽子。親力親為或許會感到苦和累,但就是在這種苦和累之中,我們才體會到了一種珍重和鄭重。

通過仔細分析這些語言的情境,我們發現,命題老師並不是要否定人工智能和購買勞動的合理性,而是要批駁這些話語背後的價值觀念和立場態度,是要我們對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進行關注和警醒。所以,我們也不能因為強調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就否定花錢購買勞動的合理性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要在合理性和必然性中,分析這三位同學的觀點在特定話語情境中存在的不足,這就是一種思辨力。

分析清楚了材料所持的觀點、立場

產生的具體情境,

我們就不會再違心地

表示贊同或是反對,

就能自然而然地給出既能令自己認同,

又能讓他人認同的真誠的理由。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李蘭

推薦閱讀:

關係到每位河南教師職業幸福的新機構,被省教育廳批准成立

緊急提醒:中考最後關頭,拼的不是誰會的多,而是誰失誤少!

再次強調防溺水,只為不再有孩子一去不回

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關於今年高考作文,這篇是說得最透徹的,沒有之一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