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大汗淋漓的熬糖師穿梭於幾口鐵鍋之間,不斷攪拌甘蔗汁,讓水分慢慢蒸發、收幹,火候既足,蔗漿漸稠成濃糊狀的“糖餳”。最後凝結成琥珀色,在大鍋裡漂浮起伏。熬製五六小時,起鍋後盛入竹蓆中展平,取油渣點化,擱置大方盤內拌勻,冷卻後遂凝結成糖。因其粒粒如砂,故有砂糖之稱。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大汗淋漓的熬糖師穿梭於幾口鐵鍋之間,不斷攪拌甘蔗汁,讓水分慢慢蒸發、收幹,火候既足,蔗漿漸稠成濃糊狀的“糖餳”。最後凝結成琥珀色,在大鍋裡漂浮起伏。熬製五六小時,起鍋後盛入竹蓆中展平,取油渣點化,擱置大方盤內拌勻,冷卻後遂凝結成糖。因其粒粒如砂,故有砂糖之稱。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後的甘蔗渣不會馬上丟棄,可以用來釀製糖泡子酒。幾乎每家糖坊的屋後都挖有地坑,作為酒窖。待甘蔗渣裝滿後,放入酒麴發酵,一週後糖泡子酒就釀出來了,香得很。大方的東家會給匠人一人盛上一大碗,解解乏,喝了糖泡酒,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

白果場生產的紅糖,水道運至趙家渡,由趙家渡扎莊,轉運至成都省城、新都、廣漢、溫江、郫縣等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百萬斤;由陸路運至潼川、閬中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千萬斤。淮口場還因此專設了糖捐局。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大汗淋漓的熬糖師穿梭於幾口鐵鍋之間,不斷攪拌甘蔗汁,讓水分慢慢蒸發、收幹,火候既足,蔗漿漸稠成濃糊狀的“糖餳”。最後凝結成琥珀色,在大鍋裡漂浮起伏。熬製五六小時,起鍋後盛入竹蓆中展平,取油渣點化,擱置大方盤內拌勻,冷卻後遂凝結成糖。因其粒粒如砂,故有砂糖之稱。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後的甘蔗渣不會馬上丟棄,可以用來釀製糖泡子酒。幾乎每家糖坊的屋後都挖有地坑,作為酒窖。待甘蔗渣裝滿後,放入酒麴發酵,一週後糖泡子酒就釀出來了,香得很。大方的東家會給匠人一人盛上一大碗,解解乏,喝了糖泡酒,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

白果場生產的紅糖,水道運至趙家渡,由趙家渡扎莊,轉運至成都省城、新都、廣漢、溫江、郫縣等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百萬斤;由陸路運至潼川、閬中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千萬斤。淮口場還因此專設了糖捐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高板石龍糖坊舊址△


在高板鎮石龍至今還有一個以"糖坊"命名的地方,據當地居民講這個糖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聽著大爺們對糖坊的回憶,在州州腦海中浮現出昔日熱鬧忙碌的勞作場景。如今這個糖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一半是小賣部,另一半成了大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大汗淋漓的熬糖師穿梭於幾口鐵鍋之間,不斷攪拌甘蔗汁,讓水分慢慢蒸發、收幹,火候既足,蔗漿漸稠成濃糊狀的“糖餳”。最後凝結成琥珀色,在大鍋裡漂浮起伏。熬製五六小時,起鍋後盛入竹蓆中展平,取油渣點化,擱置大方盤內拌勻,冷卻後遂凝結成糖。因其粒粒如砂,故有砂糖之稱。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後的甘蔗渣不會馬上丟棄,可以用來釀製糖泡子酒。幾乎每家糖坊的屋後都挖有地坑,作為酒窖。待甘蔗渣裝滿後,放入酒麴發酵,一週後糖泡子酒就釀出來了,香得很。大方的東家會給匠人一人盛上一大碗,解解乏,喝了糖泡酒,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

白果場生產的紅糖,水道運至趙家渡,由趙家渡扎莊,轉運至成都省城、新都、廣漢、溫江、郫縣等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百萬斤;由陸路運至潼川、閬中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千萬斤。淮口場還因此專設了糖捐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高板石龍糖坊舊址△


在高板鎮石龍至今還有一個以"糖坊"命名的地方,據當地居民講這個糖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聽著大爺們對糖坊的回憶,在州州腦海中浮現出昔日熱鬧忙碌的勞作場景。如今這個糖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一半是小賣部,另一半成了大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大汗淋漓的熬糖師穿梭於幾口鐵鍋之間,不斷攪拌甘蔗汁,讓水分慢慢蒸發、收幹,火候既足,蔗漿漸稠成濃糊狀的“糖餳”。最後凝結成琥珀色,在大鍋裡漂浮起伏。熬製五六小時,起鍋後盛入竹蓆中展平,取油渣點化,擱置大方盤內拌勻,冷卻後遂凝結成糖。因其粒粒如砂,故有砂糖之稱。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後的甘蔗渣不會馬上丟棄,可以用來釀製糖泡子酒。幾乎每家糖坊的屋後都挖有地坑,作為酒窖。待甘蔗渣裝滿後,放入酒麴發酵,一週後糖泡子酒就釀出來了,香得很。大方的東家會給匠人一人盛上一大碗,解解乏,喝了糖泡酒,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

白果場生產的紅糖,水道運至趙家渡,由趙家渡扎莊,轉運至成都省城、新都、廣漢、溫江、郫縣等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百萬斤;由陸路運至潼川、閬中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千萬斤。淮口場還因此專設了糖捐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高板石龍糖坊舊址△


在高板鎮石龍至今還有一個以"糖坊"命名的地方,據當地居民講這個糖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聽著大爺們對糖坊的回憶,在州州腦海中浮現出昔日熱鬧忙碌的勞作場景。如今這個糖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一半是小賣部,另一半成了大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因為耗工耗時、程序複雜等因素,淮糖生產的利潤越來越低。同興壩子種甘蔗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這裡的人就開始種蔬菜,種食用菌。然而,也就是這其貌不揚之地,還真是幹一行成一行。同興壩子還一度是成都市區的蔬菜供應基地,也是全國有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大汗淋漓的熬糖師穿梭於幾口鐵鍋之間,不斷攪拌甘蔗汁,讓水分慢慢蒸發、收幹,火候既足,蔗漿漸稠成濃糊狀的“糖餳”。最後凝結成琥珀色,在大鍋裡漂浮起伏。熬製五六小時,起鍋後盛入竹蓆中展平,取油渣點化,擱置大方盤內拌勻,冷卻後遂凝結成糖。因其粒粒如砂,故有砂糖之稱。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後的甘蔗渣不會馬上丟棄,可以用來釀製糖泡子酒。幾乎每家糖坊的屋後都挖有地坑,作為酒窖。待甘蔗渣裝滿後,放入酒麴發酵,一週後糖泡子酒就釀出來了,香得很。大方的東家會給匠人一人盛上一大碗,解解乏,喝了糖泡酒,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

白果場生產的紅糖,水道運至趙家渡,由趙家渡扎莊,轉運至成都省城、新都、廣漢、溫江、郫縣等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百萬斤;由陸路運至潼川、閬中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千萬斤。淮口場還因此專設了糖捐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高板石龍糖坊舊址△


在高板鎮石龍至今還有一個以"糖坊"命名的地方,據當地居民講這個糖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聽著大爺們對糖坊的回憶,在州州腦海中浮現出昔日熱鬧忙碌的勞作場景。如今這個糖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一半是小賣部,另一半成了大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因為耗工耗時、程序複雜等因素,淮糖生產的利潤越來越低。同興壩子種甘蔗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這裡的人就開始種蔬菜,種食用菌。然而,也就是這其貌不揚之地,還真是幹一行成一行。同興壩子還一度是成都市區的蔬菜供應基地,也是全國有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現在隨著淮口城市化的大力推進,整個同興壩子就完全蝶變,徹底由過去的農業時代,快速步入了城市化軌道。如今的同興壩子,工廠、學校、醫院、會所等等,應有盡有,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簡直無異於大都市的熱鬧氣象。歷史雖然遠去,濃濃的甜香依然縈繞不絕讓人心醉。那些星羅棋佈於沱江兩岸的糖坊和無數製糖工匠,留下了生活中甜美的篇章。

"

千里沱江將淮口古鎮一分為二,東岸是當今淮口的主城區,存留下了很多人文景點--古塔、會館、老街......淮口不僅人文歷史悠久,而且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曾經淮口著名的特產:淮糖(砂糖)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關於砂糖在中國的起源時間,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可見砂糖的出現已經頗有一段漫長的歷史了。其中砂糖精品中的精品--淮糖,就是指以淮口為集散地的沱江流域所產砂糖。而淮糖中的上品,就主要出自淮口以下的幾個衝擊平原,比如同興壩、石燕壩、史家壩、傅家壩等等,沿著沱江一直蔓延到簡州、內江。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同興壩子是淮口地區最大的衝擊平原,自然也就是淮糖的主產區了。當然,淮糖作為一種品牌,鑑於本地的產量有限,按理說其影響力不應該有多大。不過,沱江作為當年重要的水道,淮口又是川東地區重要的水路碼頭,周圍十里八鄉產的蔗糖也就紛紛匯聚到這裡,品質穩定,產量豐饒,就使得淮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雖然淮糖表面上看有些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卻比白糖高得多,曾一度被朝廷的官宦人家視為珍品。淮糖煮醪糟蛋,至今仍舊是川東地區產婦坐月子的首推補品,家庭條件好的,一吃40天,家庭條件差的,三五天無論如何,也得來一碗。可見,淮糖在當地是多麼地深入人心,以至於家喻戶曉。


在那個年代淮糖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得複雜的


淮糖從種蔗到熬糖的過程

壹:種蔗

01

白果場自古就是一方富庶之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民國《金堂縣續志》記載:“三江合流,兩岸澤地,如菜子壩、淮口鎮、白果場、五鳳溪多種糖蔗。莖高大,漿濃,可熬糖。”上起三江匯合處,下至五鳳溪,沿河兩岸附近二十餘里,山地壩地種者最多,每年春初播種,至秋末成熟,製造紅糖。光緒《金堂鄉土志》稱:白果一帶“沿河農人,恆視此為歲入之大宗。”

甘蔗原產於中國南方,後來漸次向內地傳播,進入江西、湖南、四川。清初戰亂,四川境內已廢棄不種,瀕臨絕跡。“湖廣填四川”時,劉家祖先歷經千難萬阻,落戶白果場,定居後再次引種。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初春時節,白果場沱江兩岸的農人,就開始忙碌起來。河灘地、山坡上,農人們翻開新土,做成田壟,將截好的甘蔗種埋進隆起的田壟。幾天後,田壟裡冒出新筍般的嫩芽。幾場春雨下來,甘蔗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甘蔗的糖分也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秋末甘蔗成熟了,成片的甘蔗林沐浴在暖陽下,亭亭玉立,寒風一吹,甘蔗林婆娑起舞,如海上波濤,起伏翻滾。

一經收穫,甘蔗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純度下降。因此,要儘快送糖坊加工,所以,收穫甘蔗的場面蔚為壯觀。老幼婦孺盡皆出動,地裡躺著堆積如山的甘蔗;裝貨的、卸貨的匆匆忙忙;板車、雞公車碾著塵土,緩中帶急;肩上扛的大捆小捆,嘴裡吆喝不斷…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貳:榨糖

02

《金堂縣續志》載:糖坊,縣屬菜子壩,已有二三座,蘭家店近亦創有,淮口鎮而下,經白果場至五鳳溪,沿江兩岸附近十餘里,統計一百二十餘座。而白果場方圓幾十裡,糖坊星羅棋佈,大大小小竟有幾十家。糖坊多以地名、所處位置或者糖坊主家姓氏來命名,如:傅家壩糖坊、尾巴糖坊、劉家糖坊等等。因了這些糖坊之設,白果場便商賈雲集,成了繁榮的水陸碼頭。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白果場糖坊舊影△

甘蔗成熟時節,甘蔗便源源不斷送進了糖坊。自家熬糖曰正輪;代人熬糖曰客輪,糖坊主家收取工本費。一座糖坊,分榨糖間、熬糖間及醇房(釀酒房)。約需工匠二十餘人,耕牛幾隻。最關鍵的是鑄造“榨糖機”。榨糖機,分上下兩部分。下面是一個巨大的石鑿磨盤,磨盤上面立有兩個圓柱形的石磙,每個石磙約有一噸多重。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的石磙必須是質地堅硬的青岡石,否則承受不了巨大的擠壓。金堂本地難得找到如此堅硬的石頭,上好的石磙須去雲南購買,再沿水路,歷經千辛萬苦運回來。

榨糖工序較為繁瑣,每道工序皆配有專責匠人,有砍刀匠、牛毛匠、吆牛匠、燒火匠、磙子匠、泡子匠……唯將熬糖者稱作熬糖師。稱之為“師”而非“匠”,是因熬糖術為一門需掌握火候、察顏觀色的技術活兒。榨糖的時候匠人各司其職,忙忙碌碌,配合默契,簡直就是一臺和諧的舞蹈。

叄:熬糖

03

每值秋末初冬之際,白果場家家糖坊一片繁忙,最大的劉家糖坊更是熱火朝天。還未走進糖坊,便聽得吆牛匠的吆喝聲。榨糖機前堆著一捆捆大大小小的甘蔗,過稿匠忙著從蔗捆中抽取四五根蔗杆,從石磙中間插入碾壓,另端由撿稿匠協助拔出。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甘蔗汁順著磨盤潺潺流出,幾個深約1米左右的池子很快就滿滿當當,這些池子似梯田樣一級級地低下去,待流入最後一口池子時,打泡匠才將甘蔗汁過濾,除掉泥土、纖維等雜質,再把濾清的蔗汁舀入靠近灶門的第一口鐵鍋。燒火匠麻利地點燃柴火,熬煮蔗汁。偌大的灶臺上,九口大鍋由低到高呈梯級地一字排開,滿鍋的甘蔗汁滾滾沸騰,整個糖坊裡煙霧繚繞,空氣中瀰漫著甘甜的香味。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一段時間後,熬糖師將第一口鐵鍋煮的糖水舀進第二口鐵鍋熬煮,到第3、第4口鐵鍋。打泡匠將泡沫中的殘渣過濾乾淨。經過過濾後的熬煮,第5、第6口鍋裡的甘蔗汁看上去有點接近紅糖水的顏色了,大火煮熬3-4個小時後便輪到熬糖師大顯身手了,只見他往鐵鍋里加入適量的石灰水,吩咐燒火匠稍減火勢,以小火熬煮。石灰水進一步沉澱糖液的雜質,去除酸味,沸滾後再除去浮起的泡沫。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大汗淋漓的熬糖師穿梭於幾口鐵鍋之間,不斷攪拌甘蔗汁,讓水分慢慢蒸發、收幹,火候既足,蔗漿漸稠成濃糊狀的“糖餳”。最後凝結成琥珀色,在大鍋裡漂浮起伏。熬製五六小時,起鍋後盛入竹蓆中展平,取油渣點化,擱置大方盤內拌勻,冷卻後遂凝結成糖。因其粒粒如砂,故有砂糖之稱。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圖據網絡△

榨糖後的甘蔗渣不會馬上丟棄,可以用來釀製糖泡子酒。幾乎每家糖坊的屋後都挖有地坑,作為酒窖。待甘蔗渣裝滿後,放入酒麴發酵,一週後糖泡子酒就釀出來了,香得很。大方的東家會給匠人一人盛上一大碗,解解乏,喝了糖泡酒,人一下子就有了精神。

白果場生產的紅糖,水道運至趙家渡,由趙家渡扎莊,轉運至成都省城、新都、廣漢、溫江、郫縣等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百萬斤;由陸路運至潼川、閬中各地銷行,每年約計兩千萬斤。淮口場還因此專設了糖捐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高板石龍糖坊舊址△


在高板鎮石龍至今還有一個以"糖坊"命名的地方,據當地居民講這個糖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聽著大爺們對糖坊的回憶,在州州腦海中浮現出昔日熱鬧忙碌的勞作場景。如今這個糖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一半是小賣部,另一半成了大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因為耗工耗時、程序複雜等因素,淮糖生產的利潤越來越低。同興壩子種甘蔗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這裡的人就開始種蔬菜,種食用菌。然而,也就是這其貌不揚之地,還真是幹一行成一行。同興壩子還一度是成都市區的蔬菜供應基地,也是全國有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現在隨著淮口城市化的大力推進,整個同興壩子就完全蝶變,徹底由過去的農業時代,快速步入了城市化軌道。如今的同興壩子,工廠、學校、醫院、會所等等,應有盡有,白天車水馬龍,夜晚燈火輝煌,簡直無異於大都市的熱鬧氣象。歷史雖然遠去,濃濃的甜香依然縈繞不絕讓人心醉。那些星羅棋佈於沱江兩岸的糖坊和無數製糖工匠,留下了生活中甜美的篇章。

咱們淮州的這個特產,古人用來進京奉貢,你吃過嗎?

未來的淮口

必將積澱更多的故事與傳說

部份內容摘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