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人民日報》“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甘肅篇用6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重大成就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鐸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仁健

"

今天,《人民日報》“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甘肅篇用6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重大成就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鐸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仁健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09 版)

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甘肅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用勤勞雙手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光輝篇章,隴原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甘肅發展也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徵程。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鬥目標,負重自強、頑強拼搏,全省呈現出經濟平穩運行、改革有序推進、開放不斷擴大、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黨風政風好轉的良好局面。

轉變方式促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省生產總值達8246.1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600多倍。近年來,我們致力轉方式、調結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煥發生機,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保持動能加速轉換、後勁不斷積聚的發展勢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清潔能源、循環農業、文化旅遊等十大生態產業勢頭強勁,去年完成增加值1511.3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達18.3%。探索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特色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建成戈壁生態農業17萬畝。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上升到全國第十八位,科技同經濟融合度大幅提升。

集中精力抓扶貧,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牢脫貧目標和標準,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推進,傾斜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萬降到去年底的111萬,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36個實現脫貧摘帽,7262個貧困村中3476個退出貧困序列。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範產業扶貧體系,發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去年達到5390元,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改革增活力,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破解。黨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在甘肅大地落地生根,特別是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省市縣黨政機構改革總體完成,構建了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放管服”改革加快實施,政務服務事項80%以上實現在線辦理、1644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國企戰略性重組取得突破,科技投資集團等10家集團公司掛牌運營。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入,114萬戶農戶參與“三變”改革,農村發展動力有效增強。

搶抓機遇拓空間,擴大開放構建新的格局。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努力搶佔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在繼續鞏固提升“東連”的基礎上,致力做好“南向”“西進”“北拓”三篇文章,基本構建起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新格局。去年,進出口總額達394.7億元,比1978年增長660多倍,與絲路沿線貿易額佔進出口總額的43.8%。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同16個國家開展了實質性產能合作。

破解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過去甘肅面臨的基礎設施制約非常突出。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條件已今非昔比。建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里程達4242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達1153公里,通航機場已達10個。形成以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生態保護為主的水利工程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引洮工程一期投入運行,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扛好責任築屏障,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70年來,全省共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有效發揮了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湧現出以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時代楷模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這兩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100個,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環境。

用情用心保民生,城鄉居民生活大幅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等為重點,實施重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群眾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去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957元和8804元。突出群眾關切,完善政策措施,“大班額”“擇校熱”有效緩解,分級診療等醫療服務增進了民生福祉。加強平安甘肅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管黨治黨強保證,政治生態得到持續淨化。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出臺為基層減負措施,嚴肅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完善正向激勵機制,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引導黨員幹部做到忠誠乾淨擔當,以求真務實作風乾事創業。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甘肅未來發展前景光明而美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動指南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做好甘肅工作,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數讀甘肅

"

今天,《人民日報》“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甘肅篇用6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重大成就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鐸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仁健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09 版)

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甘肅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用勤勞雙手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光輝篇章,隴原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甘肅發展也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徵程。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鬥目標,負重自強、頑強拼搏,全省呈現出經濟平穩運行、改革有序推進、開放不斷擴大、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黨風政風好轉的良好局面。

轉變方式促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省生產總值達8246.1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600多倍。近年來,我們致力轉方式、調結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煥發生機,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保持動能加速轉換、後勁不斷積聚的發展勢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清潔能源、循環農業、文化旅遊等十大生態產業勢頭強勁,去年完成增加值1511.3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達18.3%。探索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特色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建成戈壁生態農業17萬畝。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上升到全國第十八位,科技同經濟融合度大幅提升。

集中精力抓扶貧,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牢脫貧目標和標準,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推進,傾斜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萬降到去年底的111萬,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36個實現脫貧摘帽,7262個貧困村中3476個退出貧困序列。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範產業扶貧體系,發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去年達到5390元,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改革增活力,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破解。黨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在甘肅大地落地生根,特別是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省市縣黨政機構改革總體完成,構建了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放管服”改革加快實施,政務服務事項80%以上實現在線辦理、1644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國企戰略性重組取得突破,科技投資集團等10家集團公司掛牌運營。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入,114萬戶農戶參與“三變”改革,農村發展動力有效增強。

搶抓機遇拓空間,擴大開放構建新的格局。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努力搶佔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在繼續鞏固提升“東連”的基礎上,致力做好“南向”“西進”“北拓”三篇文章,基本構建起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新格局。去年,進出口總額達394.7億元,比1978年增長660多倍,與絲路沿線貿易額佔進出口總額的43.8%。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同16個國家開展了實質性產能合作。

破解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過去甘肅面臨的基礎設施制約非常突出。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條件已今非昔比。建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里程達4242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達1153公里,通航機場已達10個。形成以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生態保護為主的水利工程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引洮工程一期投入運行,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扛好責任築屏障,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70年來,全省共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有效發揮了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湧現出以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時代楷模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這兩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100個,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環境。

用情用心保民生,城鄉居民生活大幅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等為重點,實施重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群眾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去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957元和8804元。突出群眾關切,完善政策措施,“大班額”“擇校熱”有效緩解,分級診療等醫療服務增進了民生福祉。加強平安甘肅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管黨治黨強保證,政治生態得到持續淨化。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出臺為基層減負措施,嚴肅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完善正向激勵機制,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引導黨員幹部做到忠誠乾淨擔當,以求真務實作風乾事創業。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甘肅未來發展前景光明而美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動指南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做好甘肅工作,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數讀甘肅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0 版)

好日子 幹出來

地處內陸的甘肅,過去貧困問題突出,定西、臨夏等地古來就有“瘠苦甲於天下”之稱。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片久困於窮的土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扶貧史上第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集中連片推進的區域性扶貧開發、大規模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三個第一”的典型經驗,就誕生於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甘肅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11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6%。

眼下,甘肅全省上下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盡銳出戰、精準施策,堅決攻克貧困最後堡壘,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今天,《人民日報》“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甘肅篇用6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重大成就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鐸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仁健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09 版)

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甘肅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用勤勞雙手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光輝篇章,隴原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甘肅發展也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徵程。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鬥目標,負重自強、頑強拼搏,全省呈現出經濟平穩運行、改革有序推進、開放不斷擴大、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黨風政風好轉的良好局面。

轉變方式促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省生產總值達8246.1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600多倍。近年來,我們致力轉方式、調結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煥發生機,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保持動能加速轉換、後勁不斷積聚的發展勢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清潔能源、循環農業、文化旅遊等十大生態產業勢頭強勁,去年完成增加值1511.3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達18.3%。探索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特色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建成戈壁生態農業17萬畝。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上升到全國第十八位,科技同經濟融合度大幅提升。

集中精力抓扶貧,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牢脫貧目標和標準,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推進,傾斜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萬降到去年底的111萬,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36個實現脫貧摘帽,7262個貧困村中3476個退出貧困序列。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範產業扶貧體系,發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去年達到5390元,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改革增活力,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破解。黨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在甘肅大地落地生根,特別是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省市縣黨政機構改革總體完成,構建了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放管服”改革加快實施,政務服務事項80%以上實現在線辦理、1644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國企戰略性重組取得突破,科技投資集團等10家集團公司掛牌運營。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入,114萬戶農戶參與“三變”改革,農村發展動力有效增強。

搶抓機遇拓空間,擴大開放構建新的格局。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努力搶佔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在繼續鞏固提升“東連”的基礎上,致力做好“南向”“西進”“北拓”三篇文章,基本構建起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新格局。去年,進出口總額達394.7億元,比1978年增長660多倍,與絲路沿線貿易額佔進出口總額的43.8%。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同16個國家開展了實質性產能合作。

破解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過去甘肅面臨的基礎設施制約非常突出。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條件已今非昔比。建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里程達4242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達1153公里,通航機場已達10個。形成以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生態保護為主的水利工程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引洮工程一期投入運行,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扛好責任築屏障,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70年來,全省共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有效發揮了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湧現出以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時代楷模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這兩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100個,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環境。

用情用心保民生,城鄉居民生活大幅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等為重點,實施重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群眾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去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957元和8804元。突出群眾關切,完善政策措施,“大班額”“擇校熱”有效緩解,分級診療等醫療服務增進了民生福祉。加強平安甘肅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管黨治黨強保證,政治生態得到持續淨化。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出臺為基層減負措施,嚴肅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完善正向激勵機制,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引導黨員幹部做到忠誠乾淨擔當,以求真務實作風乾事創業。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甘肅未來發展前景光明而美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動指南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做好甘肅工作,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數讀甘肅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0 版)

好日子 幹出來

地處內陸的甘肅,過去貧困問題突出,定西、臨夏等地古來就有“瘠苦甲於天下”之稱。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片久困於窮的土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扶貧史上第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集中連片推進的區域性扶貧開發、大規模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三個第一”的典型經驗,就誕生於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甘肅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11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6%。

眼下,甘肅全省上下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盡銳出戰、精準施策,堅決攻克貧困最後堡壘,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1 版)

補短板,強弱項,舉全省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 決不收兵

記者 董洪亮 付 文 銀 燕 王錦濤

7月22日,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松樹村,驕陽似火。

咚,咚,咚……噠,噠,噠……扶貧車間裡,榔頭敲擊聲和縫紉機踏板聲交織,馬梅芳和工友們幹得熱火朝天。這裡,是由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援建的扶貧車間,專門製造環衛工人服裝。

“一件衣服6個鈕釦,我一天能打五六十件。”馬梅芳今年18歲,是鄰近的吊灣村人。

去年,從職校畢業之後,馬梅芳原本想外出打工。可上有年長的爺爺奶奶、下有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她眼瞅著父母日夜操勞,就打消了出去闖闖的念頭。

“現在拿計件工資,一個月1400元左右。雖然不算多,但離家近,能幫襯父母。”馬梅芳說,從家裡到車間不過15分鐘路程,上下班很方便。

像這樣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臨夏已建成155個,吸納就業83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955人,人均月收入約2000元。同時針對文盲半文盲人員多的實際,按照用工需求,開展免費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能。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為拿工資的產業工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既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也促進了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取得了扶貧又扶志的綜合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有36個實現脫貧摘帽。但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甘肅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著眼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甘肅既不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允許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圍繞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和安全飲水“3+1”等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下足“繡花功夫”,避免“兩不愁、三保障”留死角。

“從小到大,我喝了幾十年的雨水、鹽鹼水。”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老支書馬佔海回憶,當年鄉親們要麼喝雨水或者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如今,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村民院落。“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那感覺像是在做夢。”馬佔海感慨。

截至目前,甘肅24萬農戶供水不穩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790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開工,冬季凍管改造工程已納入年度建設方案同步實施。

對失輟學學生指定包抓幹部勸返穩學,採取單獨編班、普職融合等方式分類施教,到2018年底,全省累計勸返復學兒童少年23716人,控輟保學成效位居全國前列;為18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一人一策”健康幫扶管理卡,確保其合規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5%以上。易地扶貧搬遷方面,安置住房已竣工10.3萬套、竣工率90%,搬遷入住40萬人、入住率80%。截至6月底,“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已完工2.39萬戶,竣工率達92.07%。

針對貧困群眾收入不達標的瓶頸制約,甘肅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和“短平快”增收小產業,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五小”產業覆蓋面逐步擴大。

2016年,鎮原縣虎泉村村民李會銀在家開辦了服裝加工家庭作坊。獲悉貧困戶趙豔豔因為照顧家庭不能外出務工後,李會銀將她聘請到自己家庭作坊上班。

如今,趙豔豔已經成長為一名熟練工,“離家近,既照顧了孩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一個月工資有1700元左右。”

圍繞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甘肅組織40個省直部門出臺年度專項工作方案,引導各方面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截至目前,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的4個方面30個問題中,已完成整改21個,基本完成整改6個。增派補派駐村幫扶工作隊員10148人,做到了貧困戶“戶戶有幫扶”。

“這幾年,先賺點錢貼補家用,幫著照顧下家裡人。”說起未來,馬梅芳滿眼憧憬,“等我學會了剪裁手藝,我還是想到沿海城市去看一看。”

平涼 產業扶貧熱氣騰騰

記者 付 文

自從摘掉了貧困戶帽子,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柴寺村農民蘭克目走路都覺得輕快多了。

7口人、4畝地,蘭克目一家過去一直為生活發愁。“地裡全種了玉米,卻連孩子學費都湊不齊。也去建築工地當過小工,兩口子加起來一天才掙四五十元。”

2014年,憑著5萬元精準扶貧產業貸款,又借了2萬元,蘭克目買了2頭母牛,蓋起了棚圈。

“以前就想過幹養殖,但是沒啟動資金。”2016年,蘭克目摘掉了窮帽,成功脫貧。眼下,他養了14頭牛,“今年已經賣了3頭,收入4萬多元。”蘭克目說。

在柴寺村,像蘭克目這樣的養殖戶有210戶,其中貧困戶就有38戶。到2018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從10.3%下降至1.16%。

平涼市扶貧辦相關人士介紹,為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平涼把牛、果、勞務三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確立了“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產業扶貧思路。

在靈臺縣,全縣所有的財政投資項目,用工三成以上來自當地貧困戶。

李家莊村村民白能女一家,原本安居樂業。沒成想,大前年老公乘坐親戚的三輪車時遭遇事故,喪失勞動能力。再加上兒子上大學,頂樑柱塌了的白能女,只能在家附近兜兜轉轉幹點零工。

2017年9月,在村幹部介紹下,白能女來到鎮上的矮砧密植蘋果示範園打工,“一天60元,比我當小工賺得多。”

平涼產業扶貧工作結出碩果: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8.75萬人,4年減貧31.8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345個貧困村脫貧退出。

南樑 紅色旅遊助農增收

記者 付 文

小米飯、老豆腐,土雞肉、土豬肉……在華池縣南樑鎮“紅色莊園一號院”,土產美味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品嚐。

“每天都有100多人來吃飯,有時候能忙到夜裡九十點。”店主郭翠玲每天一大早就得起來忙活,“雞和豬都是自家養的,來的人沒有不說好的。”

2015年5月,在政府引導支持下,郭翠玲建成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開業僅半年,純收入就達7萬元。在她帶動下,全村建成農家樂16家,成為農家樂示範區。“從開業到現在,每年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

而之前,郭翠玲兩口子日子過得緊巴巴。“3個孩子要上學,老人身體也不行,再加上箍窯洞,錢緊得很!”郭翠玲說,“趕上了好時代,再苦再累也是甜日子!”

南樑,是一片紅色熱土,這裡有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陝甘邊區軍委舊址等39處紅色革命遺蹟。

2004年,南樑革命紀念館成為國家首批重點打造的“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隨著南樑紅色小鎮基礎設施的完善,這些紅色資源逐漸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

“今年清明節之後,紀念館每天訪客量都在1000人次左右。”南樑革命紀念館副館長王文彪說。

“我們創辦了南樑幹部學院,截至6月底,共承辦培訓40餘期,7000餘人次接受培訓。”華池縣南樑紅色大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林江介紹。

如今,南樑紅色旅遊小鎮共有特色餐館48家、旅店11家,1500多人直接從事紅色旅遊產品的開發、製作和銷售。

2018年,南樑紅色景區接待遊客17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13億元。旅遊收入佔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護生態 接力幹

甘肅地域遼闊,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70年來,一代代隴原兒女接續奮鬥,累計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11.3%,有效發揮了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邁出堅實步伐。

"

今天,《人民日報》“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甘肅篇用6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重大成就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鐸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仁健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09 版)

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甘肅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用勤勞雙手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光輝篇章,隴原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甘肅發展也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徵程。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鬥目標,負重自強、頑強拼搏,全省呈現出經濟平穩運行、改革有序推進、開放不斷擴大、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黨風政風好轉的良好局面。

轉變方式促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省生產總值達8246.1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600多倍。近年來,我們致力轉方式、調結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煥發生機,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保持動能加速轉換、後勁不斷積聚的發展勢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清潔能源、循環農業、文化旅遊等十大生態產業勢頭強勁,去年完成增加值1511.3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達18.3%。探索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特色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建成戈壁生態農業17萬畝。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上升到全國第十八位,科技同經濟融合度大幅提升。

集中精力抓扶貧,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牢脫貧目標和標準,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推進,傾斜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萬降到去年底的111萬,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36個實現脫貧摘帽,7262個貧困村中3476個退出貧困序列。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範產業扶貧體系,發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去年達到5390元,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改革增活力,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破解。黨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在甘肅大地落地生根,特別是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省市縣黨政機構改革總體完成,構建了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放管服”改革加快實施,政務服務事項80%以上實現在線辦理、1644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國企戰略性重組取得突破,科技投資集團等10家集團公司掛牌運營。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入,114萬戶農戶參與“三變”改革,農村發展動力有效增強。

搶抓機遇拓空間,擴大開放構建新的格局。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努力搶佔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在繼續鞏固提升“東連”的基礎上,致力做好“南向”“西進”“北拓”三篇文章,基本構建起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新格局。去年,進出口總額達394.7億元,比1978年增長660多倍,與絲路沿線貿易額佔進出口總額的43.8%。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同16個國家開展了實質性產能合作。

破解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過去甘肅面臨的基礎設施制約非常突出。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條件已今非昔比。建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里程達4242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達1153公里,通航機場已達10個。形成以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生態保護為主的水利工程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引洮工程一期投入運行,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扛好責任築屏障,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70年來,全省共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有效發揮了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湧現出以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時代楷模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這兩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100個,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環境。

用情用心保民生,城鄉居民生活大幅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等為重點,實施重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群眾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去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957元和8804元。突出群眾關切,完善政策措施,“大班額”“擇校熱”有效緩解,分級診療等醫療服務增進了民生福祉。加強平安甘肅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管黨治黨強保證,政治生態得到持續淨化。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出臺為基層減負措施,嚴肅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完善正向激勵機制,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引導黨員幹部做到忠誠乾淨擔當,以求真務實作風乾事創業。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甘肅未來發展前景光明而美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動指南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做好甘肅工作,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數讀甘肅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0 版)

好日子 幹出來

地處內陸的甘肅,過去貧困問題突出,定西、臨夏等地古來就有“瘠苦甲於天下”之稱。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片久困於窮的土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扶貧史上第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集中連片推進的區域性扶貧開發、大規模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三個第一”的典型經驗,就誕生於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甘肅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11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6%。

眼下,甘肅全省上下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盡銳出戰、精準施策,堅決攻克貧困最後堡壘,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1 版)

補短板,強弱項,舉全省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 決不收兵

記者 董洪亮 付 文 銀 燕 王錦濤

7月22日,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松樹村,驕陽似火。

咚,咚,咚……噠,噠,噠……扶貧車間裡,榔頭敲擊聲和縫紉機踏板聲交織,馬梅芳和工友們幹得熱火朝天。這裡,是由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援建的扶貧車間,專門製造環衛工人服裝。

“一件衣服6個鈕釦,我一天能打五六十件。”馬梅芳今年18歲,是鄰近的吊灣村人。

去年,從職校畢業之後,馬梅芳原本想外出打工。可上有年長的爺爺奶奶、下有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她眼瞅著父母日夜操勞,就打消了出去闖闖的念頭。

“現在拿計件工資,一個月1400元左右。雖然不算多,但離家近,能幫襯父母。”馬梅芳說,從家裡到車間不過15分鐘路程,上下班很方便。

像這樣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臨夏已建成155個,吸納就業83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955人,人均月收入約2000元。同時針對文盲半文盲人員多的實際,按照用工需求,開展免費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能。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為拿工資的產業工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既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也促進了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取得了扶貧又扶志的綜合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有36個實現脫貧摘帽。但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甘肅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著眼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甘肅既不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允許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圍繞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和安全飲水“3+1”等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下足“繡花功夫”,避免“兩不愁、三保障”留死角。

“從小到大,我喝了幾十年的雨水、鹽鹼水。”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老支書馬佔海回憶,當年鄉親們要麼喝雨水或者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如今,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村民院落。“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那感覺像是在做夢。”馬佔海感慨。

截至目前,甘肅24萬農戶供水不穩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790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開工,冬季凍管改造工程已納入年度建設方案同步實施。

對失輟學學生指定包抓幹部勸返穩學,採取單獨編班、普職融合等方式分類施教,到2018年底,全省累計勸返復學兒童少年23716人,控輟保學成效位居全國前列;為18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一人一策”健康幫扶管理卡,確保其合規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5%以上。易地扶貧搬遷方面,安置住房已竣工10.3萬套、竣工率90%,搬遷入住40萬人、入住率80%。截至6月底,“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已完工2.39萬戶,竣工率達92.07%。

針對貧困群眾收入不達標的瓶頸制約,甘肅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和“短平快”增收小產業,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五小”產業覆蓋面逐步擴大。

2016年,鎮原縣虎泉村村民李會銀在家開辦了服裝加工家庭作坊。獲悉貧困戶趙豔豔因為照顧家庭不能外出務工後,李會銀將她聘請到自己家庭作坊上班。

如今,趙豔豔已經成長為一名熟練工,“離家近,既照顧了孩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一個月工資有1700元左右。”

圍繞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甘肅組織40個省直部門出臺年度專項工作方案,引導各方面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截至目前,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的4個方面30個問題中,已完成整改21個,基本完成整改6個。增派補派駐村幫扶工作隊員10148人,做到了貧困戶“戶戶有幫扶”。

“這幾年,先賺點錢貼補家用,幫著照顧下家裡人。”說起未來,馬梅芳滿眼憧憬,“等我學會了剪裁手藝,我還是想到沿海城市去看一看。”

平涼 產業扶貧熱氣騰騰

記者 付 文

自從摘掉了貧困戶帽子,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柴寺村農民蘭克目走路都覺得輕快多了。

7口人、4畝地,蘭克目一家過去一直為生活發愁。“地裡全種了玉米,卻連孩子學費都湊不齊。也去建築工地當過小工,兩口子加起來一天才掙四五十元。”

2014年,憑著5萬元精準扶貧產業貸款,又借了2萬元,蘭克目買了2頭母牛,蓋起了棚圈。

“以前就想過幹養殖,但是沒啟動資金。”2016年,蘭克目摘掉了窮帽,成功脫貧。眼下,他養了14頭牛,“今年已經賣了3頭,收入4萬多元。”蘭克目說。

在柴寺村,像蘭克目這樣的養殖戶有210戶,其中貧困戶就有38戶。到2018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從10.3%下降至1.16%。

平涼市扶貧辦相關人士介紹,為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平涼把牛、果、勞務三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確立了“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產業扶貧思路。

在靈臺縣,全縣所有的財政投資項目,用工三成以上來自當地貧困戶。

李家莊村村民白能女一家,原本安居樂業。沒成想,大前年老公乘坐親戚的三輪車時遭遇事故,喪失勞動能力。再加上兒子上大學,頂樑柱塌了的白能女,只能在家附近兜兜轉轉幹點零工。

2017年9月,在村幹部介紹下,白能女來到鎮上的矮砧密植蘋果示範園打工,“一天60元,比我當小工賺得多。”

平涼產業扶貧工作結出碩果: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8.75萬人,4年減貧31.8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345個貧困村脫貧退出。

南樑 紅色旅遊助農增收

記者 付 文

小米飯、老豆腐,土雞肉、土豬肉……在華池縣南樑鎮“紅色莊園一號院”,土產美味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品嚐。

“每天都有100多人來吃飯,有時候能忙到夜裡九十點。”店主郭翠玲每天一大早就得起來忙活,“雞和豬都是自家養的,來的人沒有不說好的。”

2015年5月,在政府引導支持下,郭翠玲建成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開業僅半年,純收入就達7萬元。在她帶動下,全村建成農家樂16家,成為農家樂示範區。“從開業到現在,每年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

而之前,郭翠玲兩口子日子過得緊巴巴。“3個孩子要上學,老人身體也不行,再加上箍窯洞,錢緊得很!”郭翠玲說,“趕上了好時代,再苦再累也是甜日子!”

南樑,是一片紅色熱土,這裡有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陝甘邊區軍委舊址等39處紅色革命遺蹟。

2004年,南樑革命紀念館成為國家首批重點打造的“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隨著南樑紅色小鎮基礎設施的完善,這些紅色資源逐漸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

“今年清明節之後,紀念館每天訪客量都在1000人次左右。”南樑革命紀念館副館長王文彪說。

“我們創辦了南樑幹部學院,截至6月底,共承辦培訓40餘期,7000餘人次接受培訓。”華池縣南樑紅色大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林江介紹。

如今,南樑紅色旅遊小鎮共有特色餐館48家、旅店11家,1500多人直接從事紅色旅遊產品的開發、製作和銷售。

2018年,南樑紅色景區接待遊客17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13億元。旅遊收入佔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護生態 接力幹

甘肅地域遼闊,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70年來,一代代隴原兒女接續奮鬥,累計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11.3%,有效發揮了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邁出堅實步伐。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2 版)

PM10、PM2.5濃度連續7年下降治出來的“蘭州藍”

記者 董洪亮 銀 燕

“空氣好,我每天都要出來遛彎。”家住蘭州新區彩虹城社區的張大伯高興地說。2019年1至6月,蘭州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6.2%,比2013年同期增加44%;PM10(可吸入顆粒物)、PM2.5(細顆粒物)濃度同比分別降低47.7%和46.3%,已連續7年下降。

作為曾經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蘭州藍”來之不易。

近年來,蘭州持續推進清潔能源改造,投資近30億元對全市2060臺燃煤鍋爐實行換血式“改氣、改電”和併網,啟動實施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原煤散燒鍋爐徹底退出。同時,開展居民散煤分類治理,啟動實施城區居民散煤汙染三年綜合治理,今年底前城區18.6萬臺居民燃煤小火爐將基本退出城市建成區;農村集中統一配送優質燃煤,市財政每年拿出近2000萬元給予優質煤炭補貼,大幅削減煤煙型汙染。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蘭州啟動實施107家企業出城入園工作,騰出主城區環境容量,改善城市產業結構;投入近20億元對涉及火電、鋼鐵、化工等高排放行業的210家企業開展升級改造,其中城區燃煤電廠全部實現了超低排放。綜合整治680家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單位,對117家“散亂汙”企業採取“關停取締、整合搬遷、升級改造”措施分類整治。

持續“蘭州藍”,需要精細管理。蘭州市環境監察局監察三科直接監管蘭州石化、西固熱電、範家坪熱電等單位,並開展各類專項檢查。高溫天氣裡,監察三科副科長馬青穿梭在石化、電廠等企業各個裝置之間。為確保在線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她經常爬上企業幾十米高的脫硫塔、煙囪檢查,爬上廠房房頂高空查看汙染物排放口。

天上看 地上查 網上管“天眼”守護祁連山

記者 付 文

“現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域上哪怕多了一間小平房,我們也能‘看得到’,並立即提醒工作人員現場核實。”張掖市環保局副調研員韓多鋼介紹。

2017年,張掖市投入1200多萬元建設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網絡。該網絡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監測等技術,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這個網絡就像是個‘天眼’,能及時準確判斷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韓多鋼說,自去年7月以來,“天眼”監測平臺共發現218個疑似問題點位。“我們對所有點位進行了走訪核實,目前祁連山生態環境已實現常態化監管。”

在這套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上,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獲取任何一家排放企業的實時數據。記者隨機輸入一家公司名稱後查詢,系統隨即跳轉至該公司的視頻監控畫面,並顯示了實時煙塵排放數據——30毫克每立方米,符合排放標準。

韓多鋼說,通過對衛星數據的獲取,由過去環保部每半年反饋一次,縮短到目前每兩天獲取一次,實現了全天候全覆蓋,消除了監測盲區盲點。

張掖市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楊樹林介紹,截至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礦業權全部退出;水利水電開發項目全部整治規範,6座在建水電站已停建退出,七一冰川旅遊景區等徹底關閉退出;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得到有效整治。

定西市森林覆蓋率從5.16%增加到12.04%黃土旱塬披綠裝

記者 銀 燕

盛夏時節,走進定西市安定區南山,綠色蔓延。而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

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定西的福建省福州市,從生態扶貧入手,出資援建生態林。3個年頭過去,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積1.11萬畝,投資4599萬元。

定西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高。當地人常說,在定西,種活一棵樹不比養一個孩子容易。

“在定西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下,造林的關鍵是解決缺水難題。”福州市幫扶定西掛職幹部林宇說,他們多管齊下,選擇耐旱樹種,在造林時添加保水劑,同時配套建設水利設施,這才有了腳下的這一片綠野。

對綠色的執著,支撐著這裡的人們種樹不停歇。

走進安定區車道嶺林場,大小8座山樑、50多條溝灣,1.3萬多畝的土地披上了綠裝,這是林場老職工王富軍和同事們用近30年青春和汗水澆灌出的綠色。

在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過去50年裡,許志強和許志剛兩兄弟,用一鐵鍬一鐵鍬種出來的綠樹,填滿400畝溝壑與荒野。他們說還要一直種下去,直到種不動的那天。

……

截至2019年7月,定西市林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35%,有林地面積達到343.4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5.16%增加到12.04%。遙感衛星圖顯示:近20年裡,定西的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範圍不斷擴大。

三代人堅守38年茫茫荒漠變林海

記者 董洪亮 銀 燕

東方剛露出魚肚白,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和其他5位第二代治沙人賀中強、石銀山、程生學、羅興全、王志鵬就坐上工程車進沙漠了。

38年前,地處騰格裡沙漠南部的八步沙,曾是甘肅省古浪縣生態最惡劣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80年代,郭萬剛的父親郭朝明,攜手土門鎮另5位農民,封沙造林、治理沙害。6個老漢節衣縮食,湊錢買樹苗,靠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個大水桶、幾把鐵杴,開始了治沙造林。

三代人,38年堅守,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把茫茫荒漠變成了蔥蘢林海,讓這裡的鄉親告別了“張嘴吃沙”的生活。

“不抓緊澆水,今年新定植的檸條、花棒、梭梭就要渴死了。栽一棵樹不容易,管起來更難呀。”郭萬剛心疼地說。

6點不到,一行人已走進沙漠腹地。“這個月已經是第二次澆水了,一年下來要澆個四五次水。”郭萬剛說,需要澆灌的面積達3000畝,一車水10立方米,一天要拉六七車。前幾年,郭萬剛去內蒙古、寧夏學習治沙技術、育林經驗,在沙漠裡種上抗旱、耐鹽鹼的樹種。“這些沙生植物耐旱,好活。”郭萬剛說,通過改變樹種、在梭梭種植林鋪設滴管等節水方法,每畝地用水從原來的100立方米降到7立方米。

站在高處俯瞰,梭梭成林,植被茂密,各種紅的、粉的、紫的野花裝點著黃沙,一望無際的草方格整齊分割的沙丘,披著“綠裝”連綿起伏伸向大漠深處……

轉作風 開新局

甘肅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下大力氣解決“四風”問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幹部爭做“服務員”;勤栽梧桐樹,招納天下英才;壓實責任,強化擔當,創建文明城市……堅持在實幹中轉作風,甘肅引導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書寫富民興隴新篇章。

"

今天,《人民日報》“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甘肅篇用6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重大成就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鐸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仁健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09 版)

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甘肅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用勤勞雙手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光輝篇章,隴原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甘肅發展也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徵程。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鬥目標,負重自強、頑強拼搏,全省呈現出經濟平穩運行、改革有序推進、開放不斷擴大、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黨風政風好轉的良好局面。

轉變方式促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省生產總值達8246.1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600多倍。近年來,我們致力轉方式、調結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煥發生機,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保持動能加速轉換、後勁不斷積聚的發展勢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清潔能源、循環農業、文化旅遊等十大生態產業勢頭強勁,去年完成增加值1511.3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達18.3%。探索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特色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建成戈壁生態農業17萬畝。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上升到全國第十八位,科技同經濟融合度大幅提升。

集中精力抓扶貧,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牢脫貧目標和標準,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推進,傾斜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萬降到去年底的111萬,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36個實現脫貧摘帽,7262個貧困村中3476個退出貧困序列。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範產業扶貧體系,發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去年達到5390元,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改革增活力,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破解。黨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在甘肅大地落地生根,特別是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省市縣黨政機構改革總體完成,構建了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放管服”改革加快實施,政務服務事項80%以上實現在線辦理、1644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國企戰略性重組取得突破,科技投資集團等10家集團公司掛牌運營。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入,114萬戶農戶參與“三變”改革,農村發展動力有效增強。

搶抓機遇拓空間,擴大開放構建新的格局。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努力搶佔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在繼續鞏固提升“東連”的基礎上,致力做好“南向”“西進”“北拓”三篇文章,基本構建起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新格局。去年,進出口總額達394.7億元,比1978年增長660多倍,與絲路沿線貿易額佔進出口總額的43.8%。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同16個國家開展了實質性產能合作。

破解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過去甘肅面臨的基礎設施制約非常突出。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條件已今非昔比。建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里程達4242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達1153公里,通航機場已達10個。形成以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生態保護為主的水利工程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引洮工程一期投入運行,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扛好責任築屏障,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70年來,全省共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有效發揮了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湧現出以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時代楷模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這兩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100個,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環境。

用情用心保民生,城鄉居民生活大幅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等為重點,實施重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群眾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去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957元和8804元。突出群眾關切,完善政策措施,“大班額”“擇校熱”有效緩解,分級診療等醫療服務增進了民生福祉。加強平安甘肅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管黨治黨強保證,政治生態得到持續淨化。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出臺為基層減負措施,嚴肅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完善正向激勵機制,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引導黨員幹部做到忠誠乾淨擔當,以求真務實作風乾事創業。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甘肅未來發展前景光明而美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動指南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做好甘肅工作,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數讀甘肅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0 版)

好日子 幹出來

地處內陸的甘肅,過去貧困問題突出,定西、臨夏等地古來就有“瘠苦甲於天下”之稱。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片久困於窮的土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扶貧史上第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集中連片推進的區域性扶貧開發、大規模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三個第一”的典型經驗,就誕生於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甘肅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11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6%。

眼下,甘肅全省上下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盡銳出戰、精準施策,堅決攻克貧困最後堡壘,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1 版)

補短板,強弱項,舉全省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 決不收兵

記者 董洪亮 付 文 銀 燕 王錦濤

7月22日,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松樹村,驕陽似火。

咚,咚,咚……噠,噠,噠……扶貧車間裡,榔頭敲擊聲和縫紉機踏板聲交織,馬梅芳和工友們幹得熱火朝天。這裡,是由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援建的扶貧車間,專門製造環衛工人服裝。

“一件衣服6個鈕釦,我一天能打五六十件。”馬梅芳今年18歲,是鄰近的吊灣村人。

去年,從職校畢業之後,馬梅芳原本想外出打工。可上有年長的爺爺奶奶、下有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她眼瞅著父母日夜操勞,就打消了出去闖闖的念頭。

“現在拿計件工資,一個月1400元左右。雖然不算多,但離家近,能幫襯父母。”馬梅芳說,從家裡到車間不過15分鐘路程,上下班很方便。

像這樣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臨夏已建成155個,吸納就業83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955人,人均月收入約2000元。同時針對文盲半文盲人員多的實際,按照用工需求,開展免費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能。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為拿工資的產業工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既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也促進了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取得了扶貧又扶志的綜合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有36個實現脫貧摘帽。但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甘肅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著眼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甘肅既不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允許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圍繞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和安全飲水“3+1”等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下足“繡花功夫”,避免“兩不愁、三保障”留死角。

“從小到大,我喝了幾十年的雨水、鹽鹼水。”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老支書馬佔海回憶,當年鄉親們要麼喝雨水或者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如今,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村民院落。“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那感覺像是在做夢。”馬佔海感慨。

截至目前,甘肅24萬農戶供水不穩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790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開工,冬季凍管改造工程已納入年度建設方案同步實施。

對失輟學學生指定包抓幹部勸返穩學,採取單獨編班、普職融合等方式分類施教,到2018年底,全省累計勸返復學兒童少年23716人,控輟保學成效位居全國前列;為18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一人一策”健康幫扶管理卡,確保其合規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5%以上。易地扶貧搬遷方面,安置住房已竣工10.3萬套、竣工率90%,搬遷入住40萬人、入住率80%。截至6月底,“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已完工2.39萬戶,竣工率達92.07%。

針對貧困群眾收入不達標的瓶頸制約,甘肅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和“短平快”增收小產業,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五小”產業覆蓋面逐步擴大。

2016年,鎮原縣虎泉村村民李會銀在家開辦了服裝加工家庭作坊。獲悉貧困戶趙豔豔因為照顧家庭不能外出務工後,李會銀將她聘請到自己家庭作坊上班。

如今,趙豔豔已經成長為一名熟練工,“離家近,既照顧了孩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一個月工資有1700元左右。”

圍繞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甘肅組織40個省直部門出臺年度專項工作方案,引導各方面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截至目前,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的4個方面30個問題中,已完成整改21個,基本完成整改6個。增派補派駐村幫扶工作隊員10148人,做到了貧困戶“戶戶有幫扶”。

“這幾年,先賺點錢貼補家用,幫著照顧下家裡人。”說起未來,馬梅芳滿眼憧憬,“等我學會了剪裁手藝,我還是想到沿海城市去看一看。”

平涼 產業扶貧熱氣騰騰

記者 付 文

自從摘掉了貧困戶帽子,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柴寺村農民蘭克目走路都覺得輕快多了。

7口人、4畝地,蘭克目一家過去一直為生活發愁。“地裡全種了玉米,卻連孩子學費都湊不齊。也去建築工地當過小工,兩口子加起來一天才掙四五十元。”

2014年,憑著5萬元精準扶貧產業貸款,又借了2萬元,蘭克目買了2頭母牛,蓋起了棚圈。

“以前就想過幹養殖,但是沒啟動資金。”2016年,蘭克目摘掉了窮帽,成功脫貧。眼下,他養了14頭牛,“今年已經賣了3頭,收入4萬多元。”蘭克目說。

在柴寺村,像蘭克目這樣的養殖戶有210戶,其中貧困戶就有38戶。到2018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從10.3%下降至1.16%。

平涼市扶貧辦相關人士介紹,為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平涼把牛、果、勞務三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確立了“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產業扶貧思路。

在靈臺縣,全縣所有的財政投資項目,用工三成以上來自當地貧困戶。

李家莊村村民白能女一家,原本安居樂業。沒成想,大前年老公乘坐親戚的三輪車時遭遇事故,喪失勞動能力。再加上兒子上大學,頂樑柱塌了的白能女,只能在家附近兜兜轉轉幹點零工。

2017年9月,在村幹部介紹下,白能女來到鎮上的矮砧密植蘋果示範園打工,“一天60元,比我當小工賺得多。”

平涼產業扶貧工作結出碩果: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8.75萬人,4年減貧31.8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345個貧困村脫貧退出。

南樑 紅色旅遊助農增收

記者 付 文

小米飯、老豆腐,土雞肉、土豬肉……在華池縣南樑鎮“紅色莊園一號院”,土產美味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品嚐。

“每天都有100多人來吃飯,有時候能忙到夜裡九十點。”店主郭翠玲每天一大早就得起來忙活,“雞和豬都是自家養的,來的人沒有不說好的。”

2015年5月,在政府引導支持下,郭翠玲建成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開業僅半年,純收入就達7萬元。在她帶動下,全村建成農家樂16家,成為農家樂示範區。“從開業到現在,每年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

而之前,郭翠玲兩口子日子過得緊巴巴。“3個孩子要上學,老人身體也不行,再加上箍窯洞,錢緊得很!”郭翠玲說,“趕上了好時代,再苦再累也是甜日子!”

南樑,是一片紅色熱土,這裡有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陝甘邊區軍委舊址等39處紅色革命遺蹟。

2004年,南樑革命紀念館成為國家首批重點打造的“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隨著南樑紅色小鎮基礎設施的完善,這些紅色資源逐漸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

“今年清明節之後,紀念館每天訪客量都在1000人次左右。”南樑革命紀念館副館長王文彪說。

“我們創辦了南樑幹部學院,截至6月底,共承辦培訓40餘期,7000餘人次接受培訓。”華池縣南樑紅色大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林江介紹。

如今,南樑紅色旅遊小鎮共有特色餐館48家、旅店11家,1500多人直接從事紅色旅遊產品的開發、製作和銷售。

2018年,南樑紅色景區接待遊客17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13億元。旅遊收入佔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護生態 接力幹

甘肅地域遼闊,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70年來,一代代隴原兒女接續奮鬥,累計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11.3%,有效發揮了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邁出堅實步伐。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2 版)

PM10、PM2.5濃度連續7年下降治出來的“蘭州藍”

記者 董洪亮 銀 燕

“空氣好,我每天都要出來遛彎。”家住蘭州新區彩虹城社區的張大伯高興地說。2019年1至6月,蘭州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6.2%,比2013年同期增加44%;PM10(可吸入顆粒物)、PM2.5(細顆粒物)濃度同比分別降低47.7%和46.3%,已連續7年下降。

作為曾經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蘭州藍”來之不易。

近年來,蘭州持續推進清潔能源改造,投資近30億元對全市2060臺燃煤鍋爐實行換血式“改氣、改電”和併網,啟動實施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原煤散燒鍋爐徹底退出。同時,開展居民散煤分類治理,啟動實施城區居民散煤汙染三年綜合治理,今年底前城區18.6萬臺居民燃煤小火爐將基本退出城市建成區;農村集中統一配送優質燃煤,市財政每年拿出近2000萬元給予優質煤炭補貼,大幅削減煤煙型汙染。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蘭州啟動實施107家企業出城入園工作,騰出主城區環境容量,改善城市產業結構;投入近20億元對涉及火電、鋼鐵、化工等高排放行業的210家企業開展升級改造,其中城區燃煤電廠全部實現了超低排放。綜合整治680家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單位,對117家“散亂汙”企業採取“關停取締、整合搬遷、升級改造”措施分類整治。

持續“蘭州藍”,需要精細管理。蘭州市環境監察局監察三科直接監管蘭州石化、西固熱電、範家坪熱電等單位,並開展各類專項檢查。高溫天氣裡,監察三科副科長馬青穿梭在石化、電廠等企業各個裝置之間。為確保在線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她經常爬上企業幾十米高的脫硫塔、煙囪檢查,爬上廠房房頂高空查看汙染物排放口。

天上看 地上查 網上管“天眼”守護祁連山

記者 付 文

“現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域上哪怕多了一間小平房,我們也能‘看得到’,並立即提醒工作人員現場核實。”張掖市環保局副調研員韓多鋼介紹。

2017年,張掖市投入1200多萬元建設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網絡。該網絡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監測等技術,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這個網絡就像是個‘天眼’,能及時準確判斷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韓多鋼說,自去年7月以來,“天眼”監測平臺共發現218個疑似問題點位。“我們對所有點位進行了走訪核實,目前祁連山生態環境已實現常態化監管。”

在這套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上,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獲取任何一家排放企業的實時數據。記者隨機輸入一家公司名稱後查詢,系統隨即跳轉至該公司的視頻監控畫面,並顯示了實時煙塵排放數據——30毫克每立方米,符合排放標準。

韓多鋼說,通過對衛星數據的獲取,由過去環保部每半年反饋一次,縮短到目前每兩天獲取一次,實現了全天候全覆蓋,消除了監測盲區盲點。

張掖市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楊樹林介紹,截至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礦業權全部退出;水利水電開發項目全部整治規範,6座在建水電站已停建退出,七一冰川旅遊景區等徹底關閉退出;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得到有效整治。

定西市森林覆蓋率從5.16%增加到12.04%黃土旱塬披綠裝

記者 銀 燕

盛夏時節,走進定西市安定區南山,綠色蔓延。而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

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定西的福建省福州市,從生態扶貧入手,出資援建生態林。3個年頭過去,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積1.11萬畝,投資4599萬元。

定西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高。當地人常說,在定西,種活一棵樹不比養一個孩子容易。

“在定西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下,造林的關鍵是解決缺水難題。”福州市幫扶定西掛職幹部林宇說,他們多管齊下,選擇耐旱樹種,在造林時添加保水劑,同時配套建設水利設施,這才有了腳下的這一片綠野。

對綠色的執著,支撐著這裡的人們種樹不停歇。

走進安定區車道嶺林場,大小8座山樑、50多條溝灣,1.3萬多畝的土地披上了綠裝,這是林場老職工王富軍和同事們用近30年青春和汗水澆灌出的綠色。

在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過去50年裡,許志強和許志剛兩兄弟,用一鐵鍬一鐵鍬種出來的綠樹,填滿400畝溝壑與荒野。他們說還要一直種下去,直到種不動的那天。

……

截至2019年7月,定西市林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35%,有林地面積達到343.4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5.16%增加到12.04%。遙感衛星圖顯示:近20年裡,定西的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範圍不斷擴大。

三代人堅守38年茫茫荒漠變林海

記者 董洪亮 銀 燕

東方剛露出魚肚白,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和其他5位第二代治沙人賀中強、石銀山、程生學、羅興全、王志鵬就坐上工程車進沙漠了。

38年前,地處騰格裡沙漠南部的八步沙,曾是甘肅省古浪縣生態最惡劣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80年代,郭萬剛的父親郭朝明,攜手土門鎮另5位農民,封沙造林、治理沙害。6個老漢節衣縮食,湊錢買樹苗,靠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個大水桶、幾把鐵杴,開始了治沙造林。

三代人,38年堅守,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把茫茫荒漠變成了蔥蘢林海,讓這裡的鄉親告別了“張嘴吃沙”的生活。

“不抓緊澆水,今年新定植的檸條、花棒、梭梭就要渴死了。栽一棵樹不容易,管起來更難呀。”郭萬剛心疼地說。

6點不到,一行人已走進沙漠腹地。“這個月已經是第二次澆水了,一年下來要澆個四五次水。”郭萬剛說,需要澆灌的面積達3000畝,一車水10立方米,一天要拉六七車。前幾年,郭萬剛去內蒙古、寧夏學習治沙技術、育林經驗,在沙漠裡種上抗旱、耐鹽鹼的樹種。“這些沙生植物耐旱,好活。”郭萬剛說,通過改變樹種、在梭梭種植林鋪設滴管等節水方法,每畝地用水從原來的100立方米降到7立方米。

站在高處俯瞰,梭梭成林,植被茂密,各種紅的、粉的、紫的野花裝點著黃沙,一望無際的草方格整齊分割的沙丘,披著“綠裝”連綿起伏伸向大漠深處……

轉作風 開新局

甘肅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下大力氣解決“四風”問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幹部爭做“服務員”;勤栽梧桐樹,招納天下英才;壓實責任,強化擔當,創建文明城市……堅持在實幹中轉作風,甘肅引導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書寫富民興隴新篇章。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3 版)

甘當“店小二” 改革優服務

記者 王錦濤

“從項目洽談到開工建設僅用了不到4個月,前期手續辦理不到30天。擱過去,光辦手續就至少需要半年。”甘肅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韋詩彬說。

近年來,甘肅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通過流程再造,讓市場主體“少跑路”“不跑路”。2018年,蘭州新區率先實行承諾制改革,企業在辦理項目登記備案等必要手續後,可簽訂投資項目承諾書,允許企業在規定時間內補齊相關手續,即可領取施工許可證。

在位於蘭州新區的年產5萬噸高檔電解銅箔建設項目工地,韋詩彬指著眼前一棟棟完工的廠房向記者介紹,“預計8月20日正式投產,將推動甘肅有色金屬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要牢固樹立‘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理念,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有新舉措,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上有新行動,以一流的營商環境和口碑增強吸附力。”甘肅省委書記林鐸說。

“截至目前,甘肅已將90%以上項目審批事項下放市州和省直行業部門。投資項目開工前的報建審批事項由57項減至35項,縮小企業投資項目核准範圍,將18項事項核准權限取消或下放省直或市(州)行業管理部門,打通投資項目開工前‘最後一公里’。”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兩年來,為優化營商環境,甘肅唱響“店小二”精神,深化“保姆式”服務,開展轉變作風、改善營商環境建設年活動,出臺支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58條政策。據統計,今年1至4月,全省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907個,到位資金579.53億元,同比增長9.46%。

敢啃“硬骨頭” 創建文明城

記者 董洪亮 王錦濤

夏日的蘭州,山河披綠、繁花似錦。蘭州以轉作風、強擔當為抓手,推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創城攻堅轉作風,關鍵要敢啃‘硬骨頭’。”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李榮燦說,要把創建工作作為檢驗幹部作風的重要實踐場,全面考察識別幹部工作作風實不實、紀律要求嚴不嚴,對工作不力、行動遲緩、敷衍塞責、推諉扯皮、責任不實的,必須嚴肅追責問責,真正形成真抓嚴管的創建氛圍。

今年以來,蘭州突出問題導向,組織兩次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模擬測評,測評點位達2340個。對發現的問題,累計下發實地點位問題通知單(通報)54期,要求限期整改,對標提升。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區存量違法建設共治理完成960處、557.46萬平方米。加大流動攤點、佔道經營清理整治力度,清理取締各類攤點7007處。

“為壓實責任,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領導與79個區縣(部門)負責人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指標、層層落實責任,構建起市、區縣、街道、社區四級創建責任體系。”蘭州市文明辦主任崔峰巍說,各級幹部按照創城任務目標,集中整治集貿(農貿)市場、老舊小區樓院、背街小巷、市轄區鄉鎮等區域。

蘭州市永登縣龍泉寺鎮胡家灣村,村口過去常年環境髒亂。村裡下大力氣整改,如今這裡成了村民散步、跳舞、下棋的休閒廣場,“家門口好看,心裡頭舒坦!”村民紛紛點贊。

“只有轉變作風,尊重民意,幹部撲下身子幹實事,群眾才會發自內心支持、參與創建活動。”崔峰巍說。

用人盡其才 引得鳳凰來

記者 王錦濤

今年,是侯小琳來到蘭州大學工作的第二年。年初,他榮獲國際放射分析與核化學領域最高獎——赫維西獎章,成為繼導師柴之芳院士後獲得該獎章的第二位中國人。

侯小琳2018年6月全職加入蘭州大學。“蘭州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侯小琳說,蘭州大學最吸引他的,是幹事創業“擰成一股繩”的勁頭。

今年,是劉翔來到蘭州大學工作的第十年。他的團隊已成長為我國強子物理研究領域一支重要的力量。

“當初選擇蘭州大學,是被學校對人才的重視所打動。”劉翔說,學校因人施策,分類考核,鼓勵擅長科研的老師做項目,熱愛教學的老師專心教書。

近年來,蘭州大學著力優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僅2018年,學校新進教學科研人員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國家人才工程入選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2018年,我們止住了人才隊伍非正常流動。”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

此外,蘭州大學還打破現有人才資歷年限壁壘,設置青年教授崗位,對引進的優秀人才設置青年研究員崗位。全校先後有34位青年教師受聘青年教授,57位引進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員。

“蘭州大學既然不具備地理優勢和經濟優勢,就要努力創造學術環境優勢,建立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新機制。”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佔亭說,通過開展分類評價機制改革,按照不同學科、學科發展不同階段、各類成果和業績貢獻形式進行分類評價,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讓人才不光能“引進來”,還要能“留得住”“用得好”。

駐村工作隊 幫扶進家門

記者 董洪亮 付 文

“我都脫貧了,駐村工作隊還這麼關心我,常到家裡問我還有什麼困難,真是比親戚還親!”崇信縣趙灣村村民蘇醜子,逢人便誇駐村工作隊的幹部。

今年51歲的蘇醜子,和兩個哥哥、侄子、侄女生活在一起。兩個哥哥長期患有慢性病,幾乎喪失勞動能力;侄子智力有問題,侄女手指不全。五口之家,全靠蘇醜子一人賺錢養活。

禍不單行。蘇醜子外出打工時遭遇意外,右腿截肢。“最困難的時候,我一個人躲著哭。”2016年,他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這個爛光景,咋可能扶得起來?”

“沒想到,駐村工作隊員幾乎每週都來我家兩三次,跟我講解幫扶政策、商議致富門路。”老蘇說,“得知我曾經養過牛,工作隊幫我申請了政策補貼,我一口氣養了4頭牛。”

“去年9月,一隻牛娃子突然發病,把我急得個半死。工作隊幹部連夜請來獸醫,搶救了回來。”蘇醜子搓著手說。

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蘇醜子的侄子、侄女也接受了免費技能培訓,並在縣城的服裝店、酒店找到了工作。去年,蘇醜子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今年4月29日,甘肅省政府批准崇信縣退出貧困縣。“摘了帽,不能撤攤子。”崇信縣委書記王錦說,縣裡全面排查安全住房、義務教育、健康扶貧和安全飲水方面的短板問題,建立任務清單、制定具體方案,對賬銷號,見底清零。

“前天,工作隊幹部又來了,問我家裡還有啥困難。”蘇醜子說,“政策這麼好,我更要加油幹,堅決不能拖後腿!”

布楞溝村看今昔

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溝壑縱橫,一度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最偏僻貧困的村。

這裡曾經吃水難,要麼喝雨水或者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行路難,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難,八成以上群眾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學難,村裡只有一個三年制教學點……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來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總書記殷殷囑託。

如今,水引來了,路修通了,當年的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增收難,得以明顯改變。曾經被貧窮捆住手腳的鄉親們,輕裝上陣,奔跑在致富路上。

2012年底,布楞溝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24元,貧困發生率高達96%;2014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3419元,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底,人均純收入增長到6815元。(付 文)

"

今天,《人民日報》“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甘肅篇用6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巨大變化和重大成就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林鐸 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仁健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09 版)

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甘肅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用勤勞雙手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光輝篇章,隴原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甘肅發展也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徵程。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鬥目標,負重自強、頑強拼搏,全省呈現出經濟平穩運行、改革有序推進、開放不斷擴大、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黨風政風好轉的良好局面。

轉變方式促發展,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省生產總值達8246.1億元,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600多倍。近年來,我們致力轉方式、調結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特色優勢產業煥發生機,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保持動能加速轉換、後勁不斷積聚的發展勢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清潔能源、循環農業、文化旅遊等十大生態產業勢頭強勁,去年完成增加值1511.3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達18.3%。探索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特色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建成戈壁生態農業17萬畝。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上升到全國第十八位,科技同經濟融合度大幅提升。

集中精力抓扶貧,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底線任務,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把牢脫貧目標和標準,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推進,傾斜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省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92萬降到去年底的111萬,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36個實現脫貧摘帽,7262個貧困村中3476個退出貧困序列。構建完善生產組織、投入保障、產銷對接、風險防範產業扶貧體系,發展壯大“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去年達到5390元,為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改革增活力,體制機制障礙加快破解。黨中央各項改革部署在甘肅大地落地生根,特別是近年來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和深化。省市縣黨政機構改革總體完成,構建了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放管服”改革加快實施,政務服務事項80%以上實現在線辦理、1644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國企戰略性重組取得突破,科技投資集團等10家集團公司掛牌運營。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入,114萬戶農戶參與“三變”改革,農村發展動力有效增強。

搶抓機遇拓空間,擴大開放構建新的格局。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努力搶佔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在繼續鞏固提升“東連”的基礎上,致力做好“南向”“西進”“北拓”三篇文章,基本構建起陸路海路貫通聯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開放新格局。去年,進出口總額達394.7億元,比1978年增長660多倍,與絲路沿線貿易額佔進出口總額的43.8%。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同16個國家開展了實質性產能合作。

破解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條件日益完善。過去甘肅面臨的基礎設施制約非常突出。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礎設施條件已今非昔比。建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高速公路里程達4242公里,高速鐵路里程達1153公里,通航機場已達10個。形成以供水、灌溉、防洪、發電、生態保護為主的水利工程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下,引洮工程一期投入運行,圓了甘肅人民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夢想。

扛好責任築屏障,生態文明底色更加鮮亮。70年來,全省共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有效發揮了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湧現出以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時代楷模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典型。這兩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重要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100個,建成“美麗鄉村”示範村900個,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美好的環境。

用情用心保民生,城鄉居民生活大幅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等為重點,實施重大民生工程,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群眾生活條件和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去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9957元和8804元。突出群眾關切,完善政策措施,“大班額”“擇校熱”有效緩解,分級診療等醫療服務增進了民生福祉。加強平安甘肅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管黨治黨強保證,政治生態得到持續淨化。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出臺為基層減負措施,嚴肅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完善正向激勵機制,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引導黨員幹部做到忠誠乾淨擔當,以求真務實作風乾事創業。

70年來,甘肅綜合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變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甘肅未來發展前景光明而美好。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代表團參加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動指南和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現實緊迫感做好甘肅工作,確保在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改革開放構建新格局、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城市鄉村呈現新面貌、人民群眾過上新生活上見到更大成效,努力把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

數讀甘肅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0 版)

好日子 幹出來

地處內陸的甘肅,過去貧困問題突出,定西、臨夏等地古來就有“瘠苦甲於天下”之稱。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這片久困於窮的土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扶貧史上第一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集中連片推進的區域性扶貧開發、大規模易地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三個第一”的典型經驗,就誕生於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繡花功夫”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甘肅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人口減少到111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6%。

眼下,甘肅全省上下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盡銳出戰、精準施策,堅決攻克貧困最後堡壘,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1 版)

補短板,強弱項,舉全省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 決不收兵

記者 董洪亮 付 文 銀 燕 王錦濤

7月22日,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松樹村,驕陽似火。

咚,咚,咚……噠,噠,噠……扶貧車間裡,榔頭敲擊聲和縫紉機踏板聲交織,馬梅芳和工友們幹得熱火朝天。這裡,是由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援建的扶貧車間,專門製造環衛工人服裝。

“一件衣服6個鈕釦,我一天能打五六十件。”馬梅芳今年18歲,是鄰近的吊灣村人。

去年,從職校畢業之後,馬梅芳原本想外出打工。可上有年長的爺爺奶奶、下有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她眼瞅著父母日夜操勞,就打消了出去闖闖的念頭。

“現在拿計件工資,一個月1400元左右。雖然不算多,但離家近,能幫襯父母。”馬梅芳說,從家裡到車間不過15分鐘路程,上下班很方便。

像這樣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臨夏已建成155個,吸納就業83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955人,人均月收入約2000元。同時針對文盲半文盲人員多的實際,按照用工需求,開展免費培訓,提高他們的技能。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為拿工資的產業工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既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也促進了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取得了扶貧又扶志的綜合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累計減貧58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3.2%降到5.6%,75個貧困縣中有36個實現脫貧摘帽。但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甘肅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著眼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區全部脫貧摘帽”,甘肅既不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允許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圍繞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和安全飲水“3+1”等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下足“繡花功夫”,避免“兩不愁、三保障”留死角。

“從小到大,我喝了幾十年的雨水、鹽鹼水。”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老支書馬佔海回憶,當年鄉親們要麼喝雨水或者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如今,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村民院落。“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那感覺像是在做夢。”馬佔海感慨。

截至目前,甘肅24萬農戶供水不穩定問題得到基本解決,790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開工,冬季凍管改造工程已納入年度建設方案同步實施。

對失輟學學生指定包抓幹部勸返穩學,採取單獨編班、普職融合等方式分類施教,到2018年底,全省累計勸返復學兒童少年23716人,控輟保學成效位居全國前列;為18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一人一策”健康幫扶管理卡,確保其合規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5%以上。易地扶貧搬遷方面,安置住房已竣工10.3萬套、竣工率90%,搬遷入住40萬人、入住率80%。截至6月底,“四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已完工2.39萬戶,竣工率達92.07%。

針對貧困群眾收入不達標的瓶頸制約,甘肅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和“短平快”增收小產業,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等“五小”產業覆蓋面逐步擴大。

2016年,鎮原縣虎泉村村民李會銀在家開辦了服裝加工家庭作坊。獲悉貧困戶趙豔豔因為照顧家庭不能外出務工後,李會銀將她聘請到自己家庭作坊上班。

如今,趙豔豔已經成長為一名熟練工,“離家近,既照顧了孩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一個月工資有1700元左右。”

圍繞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甘肅組織40個省直部門出臺年度專項工作方案,引導各方面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截至目前,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的4個方面30個問題中,已完成整改21個,基本完成整改6個。增派補派駐村幫扶工作隊員10148人,做到了貧困戶“戶戶有幫扶”。

“這幾年,先賺點錢貼補家用,幫著照顧下家裡人。”說起未來,馬梅芳滿眼憧憬,“等我學會了剪裁手藝,我還是想到沿海城市去看一看。”

平涼 產業扶貧熱氣騰騰

記者 付 文

自從摘掉了貧困戶帽子,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柴寺村農民蘭克目走路都覺得輕快多了。

7口人、4畝地,蘭克目一家過去一直為生活發愁。“地裡全種了玉米,卻連孩子學費都湊不齊。也去建築工地當過小工,兩口子加起來一天才掙四五十元。”

2014年,憑著5萬元精準扶貧產業貸款,又借了2萬元,蘭克目買了2頭母牛,蓋起了棚圈。

“以前就想過幹養殖,但是沒啟動資金。”2016年,蘭克目摘掉了窮帽,成功脫貧。眼下,他養了14頭牛,“今年已經賣了3頭,收入4萬多元。”蘭克目說。

在柴寺村,像蘭克目這樣的養殖戶有210戶,其中貧困戶就有38戶。到2018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從10.3%下降至1.16%。

平涼市扶貧辦相關人士介紹,為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平涼把牛、果、勞務三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確立了“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產業扶貧思路。

在靈臺縣,全縣所有的財政投資項目,用工三成以上來自當地貧困戶。

李家莊村村民白能女一家,原本安居樂業。沒成想,大前年老公乘坐親戚的三輪車時遭遇事故,喪失勞動能力。再加上兒子上大學,頂樑柱塌了的白能女,只能在家附近兜兜轉轉幹點零工。

2017年9月,在村幹部介紹下,白能女來到鎮上的矮砧密植蘋果示範園打工,“一天60元,比我當小工賺得多。”

平涼產業扶貧工作結出碩果:全市貧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40.6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8.75萬人,4年減貧31.8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87%下降至4.63%,345個貧困村脫貧退出。

南樑 紅色旅遊助農增收

記者 付 文

小米飯、老豆腐,土雞肉、土豬肉……在華池縣南樑鎮“紅色莊園一號院”,土產美味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品嚐。

“每天都有100多人來吃飯,有時候能忙到夜裡九十點。”店主郭翠玲每天一大早就得起來忙活,“雞和豬都是自家養的,來的人沒有不說好的。”

2015年5月,在政府引導支持下,郭翠玲建成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開業僅半年,純收入就達7萬元。在她帶動下,全村建成農家樂16家,成為農家樂示範區。“從開業到現在,每年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

而之前,郭翠玲兩口子日子過得緊巴巴。“3個孩子要上學,老人身體也不行,再加上箍窯洞,錢緊得很!”郭翠玲說,“趕上了好時代,再苦再累也是甜日子!”

南樑,是一片紅色熱土,這裡有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陝甘邊區軍委舊址等39處紅色革命遺蹟。

2004年,南樑革命紀念館成為國家首批重點打造的“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隨著南樑紅色小鎮基礎設施的完善,這些紅色資源逐漸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

“今年清明節之後,紀念館每天訪客量都在1000人次左右。”南樑革命紀念館副館長王文彪說。

“我們創辦了南樑幹部學院,截至6月底,共承辦培訓40餘期,7000餘人次接受培訓。”華池縣南樑紅色大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林江介紹。

如今,南樑紅色旅遊小鎮共有特色餐館48家、旅店11家,1500多人直接從事紅色旅遊產品的開發、製作和銷售。

2018年,南樑紅色景區接待遊客17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4.13億元。旅遊收入佔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護生態 接力幹

甘肅地域遼闊,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70年來,一代代隴原兒女接續奮鬥,累計完成造林1.56億畝、天保工程3.15億畝,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6%提高到11.3%,有效發揮了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整治祁連山等生態破壞問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大氣、水、土壤得到有效保護,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邁出堅實步伐。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2 版)

PM10、PM2.5濃度連續7年下降治出來的“蘭州藍”

記者 董洪亮 銀 燕

“空氣好,我每天都要出來遛彎。”家住蘭州新區彩虹城社區的張大伯高興地說。2019年1至6月,蘭州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6.2%,比2013年同期增加44%;PM10(可吸入顆粒物)、PM2.5(細顆粒物)濃度同比分別降低47.7%和46.3%,已連續7年下降。

作為曾經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蘭州藍”來之不易。

近年來,蘭州持續推進清潔能源改造,投資近30億元對全市2060臺燃煤鍋爐實行換血式“改氣、改電”和併網,啟動實施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原煤散燒鍋爐徹底退出。同時,開展居民散煤分類治理,啟動實施城區居民散煤汙染三年綜合治理,今年底前城區18.6萬臺居民燃煤小火爐將基本退出城市建成區;農村集中統一配送優質燃煤,市財政每年拿出近2000萬元給予優質煤炭補貼,大幅削減煤煙型汙染。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蘭州啟動實施107家企業出城入園工作,騰出主城區環境容量,改善城市產業結構;投入近20億元對涉及火電、鋼鐵、化工等高排放行業的210家企業開展升級改造,其中城區燃煤電廠全部實現了超低排放。綜合整治680家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單位,對117家“散亂汙”企業採取“關停取締、整合搬遷、升級改造”措施分類整治。

持續“蘭州藍”,需要精細管理。蘭州市環境監察局監察三科直接監管蘭州石化、西固熱電、範家坪熱電等單位,並開展各類專項檢查。高溫天氣裡,監察三科副科長馬青穿梭在石化、電廠等企業各個裝置之間。為確保在線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她經常爬上企業幾十米高的脫硫塔、煙囪檢查,爬上廠房房頂高空查看汙染物排放口。

天上看 地上查 網上管“天眼”守護祁連山

記者 付 文

“現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域上哪怕多了一間小平房,我們也能‘看得到’,並立即提醒工作人員現場核實。”張掖市環保局副調研員韓多鋼介紹。

2017年,張掖市投入1200多萬元建設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網絡。該網絡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監測等技術,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這個網絡就像是個‘天眼’,能及時準確判斷生態環境質量的變化。”韓多鋼說,自去年7月以來,“天眼”監測平臺共發現218個疑似問題點位。“我們對所有點位進行了走訪核實,目前祁連山生態環境已實現常態化監管。”

在這套生態環保信息監控系統上,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獲取任何一家排放企業的實時數據。記者隨機輸入一家公司名稱後查詢,系統隨即跳轉至該公司的視頻監控畫面,並顯示了實時煙塵排放數據——30毫克每立方米,符合排放標準。

韓多鋼說,通過對衛星數據的獲取,由過去環保部每半年反饋一次,縮短到目前每兩天獲取一次,實現了全天候全覆蓋,消除了監測盲區盲點。

張掖市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行動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楊樹林介紹,截至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礦業權全部退出;水利水電開發項目全部整治規範,6座在建水電站已停建退出,七一冰川旅遊景區等徹底關閉退出;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得到有效整治。

定西市森林覆蓋率從5.16%增加到12.04%黃土旱塬披綠裝

記者 銀 燕

盛夏時節,走進定西市安定區南山,綠色蔓延。而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

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定西的福建省福州市,從生態扶貧入手,出資援建生態林。3個年頭過去,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積1.11萬畝,投資4599萬元。

定西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高。當地人常說,在定西,種活一棵樹不比養一個孩子容易。

“在定西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下,造林的關鍵是解決缺水難題。”福州市幫扶定西掛職幹部林宇說,他們多管齊下,選擇耐旱樹種,在造林時添加保水劑,同時配套建設水利設施,這才有了腳下的這一片綠野。

對綠色的執著,支撐著這裡的人們種樹不停歇。

走進安定區車道嶺林場,大小8座山樑、50多條溝灣,1.3萬多畝的土地披上了綠裝,這是林場老職工王富軍和同事們用近30年青春和汗水澆灌出的綠色。

在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過去50年裡,許志強和許志剛兩兄弟,用一鐵鍬一鐵鍬種出來的綠樹,填滿400畝溝壑與荒野。他們說還要一直種下去,直到種不動的那天。

……

截至2019年7月,定西市林業用地佔土地總面積的35%,有林地面積達到343.49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5.16%增加到12.04%。遙感衛星圖顯示:近20年裡,定西的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範圍不斷擴大。

三代人堅守38年茫茫荒漠變林海

記者 董洪亮 銀 燕

東方剛露出魚肚白,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和其他5位第二代治沙人賀中強、石銀山、程生學、羅興全、王志鵬就坐上工程車進沙漠了。

38年前,地處騰格裡沙漠南部的八步沙,曾是甘肅省古浪縣生態最惡劣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80年代,郭萬剛的父親郭朝明,攜手土門鎮另5位農民,封沙造林、治理沙害。6個老漢節衣縮食,湊錢買樹苗,靠一頭毛驢、一輛架子車、一個大水桶、幾把鐵杴,開始了治沙造林。

三代人,38年堅守,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把茫茫荒漠變成了蔥蘢林海,讓這裡的鄉親告別了“張嘴吃沙”的生活。

“不抓緊澆水,今年新定植的檸條、花棒、梭梭就要渴死了。栽一棵樹不容易,管起來更難呀。”郭萬剛心疼地說。

6點不到,一行人已走進沙漠腹地。“這個月已經是第二次澆水了,一年下來要澆個四五次水。”郭萬剛說,需要澆灌的面積達3000畝,一車水10立方米,一天要拉六七車。前幾年,郭萬剛去內蒙古、寧夏學習治沙技術、育林經驗,在沙漠裡種上抗旱、耐鹽鹼的樹種。“這些沙生植物耐旱,好活。”郭萬剛說,通過改變樹種、在梭梭種植林鋪設滴管等節水方法,每畝地用水從原來的100立方米降到7立方米。

站在高處俯瞰,梭梭成林,植被茂密,各種紅的、粉的、紫的野花裝點著黃沙,一望無際的草方格整齊分割的沙丘,披著“綠裝”連綿起伏伸向大漠深處……

轉作風 開新局

甘肅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和作風建設年活動,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下大力氣解決“四風”問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幹部爭做“服務員”;勤栽梧桐樹,招納天下英才;壓實責任,強化擔當,創建文明城市……堅持在實幹中轉作風,甘肅引導廣大幹部群眾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毅力,書寫富民興隴新篇章。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3 版)

甘當“店小二” 改革優服務

記者 王錦濤

“從項目洽談到開工建設僅用了不到4個月,前期手續辦理不到30天。擱過去,光辦手續就至少需要半年。”甘肅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韋詩彬說。

近年來,甘肅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通過流程再造,讓市場主體“少跑路”“不跑路”。2018年,蘭州新區率先實行承諾制改革,企業在辦理項目登記備案等必要手續後,可簽訂投資項目承諾書,允許企業在規定時間內補齊相關手續,即可領取施工許可證。

在位於蘭州新區的年產5萬噸高檔電解銅箔建設項目工地,韋詩彬指著眼前一棟棟完工的廠房向記者介紹,“預計8月20日正式投產,將推動甘肅有色金屬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要牢固樹立‘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理念,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有新舉措,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上有新行動,以一流的營商環境和口碑增強吸附力。”甘肅省委書記林鐸說。

“截至目前,甘肅已將90%以上項目審批事項下放市州和省直行業部門。投資項目開工前的報建審批事項由57項減至35項,縮小企業投資項目核准範圍,將18項事項核准權限取消或下放省直或市(州)行業管理部門,打通投資項目開工前‘最後一公里’。”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兩年來,為優化營商環境,甘肅唱響“店小二”精神,深化“保姆式”服務,開展轉變作風、改善營商環境建設年活動,出臺支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58條政策。據統計,今年1至4月,全省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907個,到位資金579.53億元,同比增長9.46%。

敢啃“硬骨頭” 創建文明城

記者 董洪亮 王錦濤

夏日的蘭州,山河披綠、繁花似錦。蘭州以轉作風、強擔當為抓手,推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創城攻堅轉作風,關鍵要敢啃‘硬骨頭’。”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李榮燦說,要把創建工作作為檢驗幹部作風的重要實踐場,全面考察識別幹部工作作風實不實、紀律要求嚴不嚴,對工作不力、行動遲緩、敷衍塞責、推諉扯皮、責任不實的,必須嚴肅追責問責,真正形成真抓嚴管的創建氛圍。

今年以來,蘭州突出問題導向,組織兩次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模擬測評,測評點位達2340個。對發現的問題,累計下發實地點位問題通知單(通報)54期,要求限期整改,對標提升。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區存量違法建設共治理完成960處、557.46萬平方米。加大流動攤點、佔道經營清理整治力度,清理取締各類攤點7007處。

“為壓實責任,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領導與79個區縣(部門)負責人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指標、層層落實責任,構建起市、區縣、街道、社區四級創建責任體系。”蘭州市文明辦主任崔峰巍說,各級幹部按照創城任務目標,集中整治集貿(農貿)市場、老舊小區樓院、背街小巷、市轄區鄉鎮等區域。

蘭州市永登縣龍泉寺鎮胡家灣村,村口過去常年環境髒亂。村裡下大力氣整改,如今這裡成了村民散步、跳舞、下棋的休閒廣場,“家門口好看,心裡頭舒坦!”村民紛紛點贊。

“只有轉變作風,尊重民意,幹部撲下身子幹實事,群眾才會發自內心支持、參與創建活動。”崔峰巍說。

用人盡其才 引得鳳凰來

記者 王錦濤

今年,是侯小琳來到蘭州大學工作的第二年。年初,他榮獲國際放射分析與核化學領域最高獎——赫維西獎章,成為繼導師柴之芳院士後獲得該獎章的第二位中國人。

侯小琳2018年6月全職加入蘭州大學。“蘭州的地理位置並不優越,”侯小琳說,蘭州大學最吸引他的,是幹事創業“擰成一股繩”的勁頭。

今年,是劉翔來到蘭州大學工作的第十年。他的團隊已成長為我國強子物理研究領域一支重要的力量。

“當初選擇蘭州大學,是被學校對人才的重視所打動。”劉翔說,學校因人施策,分類考核,鼓勵擅長科研的老師做項目,熱愛教學的老師專心教書。

近年來,蘭州大學著力優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僅2018年,學校新進教學科研人員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國家人才工程入選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2018年,我們止住了人才隊伍非正常流動。”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

此外,蘭州大學還打破現有人才資歷年限壁壘,設置青年教授崗位,對引進的優秀人才設置青年研究員崗位。全校先後有34位青年教師受聘青年教授,57位引進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員。

“蘭州大學既然不具備地理優勢和經濟優勢,就要努力創造學術環境優勢,建立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新機制。”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佔亭說,通過開展分類評價機制改革,按照不同學科、學科發展不同階段、各類成果和業績貢獻形式進行分類評價,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讓人才不光能“引進來”,還要能“留得住”“用得好”。

駐村工作隊 幫扶進家門

記者 董洪亮 付 文

“我都脫貧了,駐村工作隊還這麼關心我,常到家裡問我還有什麼困難,真是比親戚還親!”崇信縣趙灣村村民蘇醜子,逢人便誇駐村工作隊的幹部。

今年51歲的蘇醜子,和兩個哥哥、侄子、侄女生活在一起。兩個哥哥長期患有慢性病,幾乎喪失勞動能力;侄子智力有問題,侄女手指不全。五口之家,全靠蘇醜子一人賺錢養活。

禍不單行。蘇醜子外出打工時遭遇意外,右腿截肢。“最困難的時候,我一個人躲著哭。”2016年,他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這個爛光景,咋可能扶得起來?”

“沒想到,駐村工作隊員幾乎每週都來我家兩三次,跟我講解幫扶政策、商議致富門路。”老蘇說,“得知我曾經養過牛,工作隊幫我申請了政策補貼,我一口氣養了4頭牛。”

“去年9月,一隻牛娃子突然發病,把我急得個半死。工作隊幹部連夜請來獸醫,搶救了回來。”蘇醜子搓著手說。

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蘇醜子的侄子、侄女也接受了免費技能培訓,並在縣城的服裝店、酒店找到了工作。去年,蘇醜子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今年4月29日,甘肅省政府批准崇信縣退出貧困縣。“摘了帽,不能撤攤子。”崇信縣委書記王錦說,縣裡全面排查安全住房、義務教育、健康扶貧和安全飲水方面的短板問題,建立任務清單、制定具體方案,對賬銷號,見底清零。

“前天,工作隊幹部又來了,問我家裡還有啥困難。”蘇醜子說,“政策這麼好,我更要加油幹,堅決不能拖後腿!”

布楞溝村看今昔

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溝壑縱橫,一度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最偏僻貧困的村。

這裡曾經吃水難,要麼喝雨水或者河溝裡的鹽鹼水,要麼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行路難,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難,八成以上群眾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學難,村裡只有一個三年制教學點……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來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總書記殷殷囑託。

如今,水引來了,路修通了,當年的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增收難,得以明顯改變。曾經被貧窮捆住手腳的鄉親們,輕裝上陣,奔跑在致富路上。

2012年底,布楞溝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24元,貧困發生率高達96%;2014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3419元,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底,人均純收入增長到6815元。(付 文)

人民日報用六個版面聚焦甘肅鉅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8日 14 版)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