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憶甘河林區森鐵八孔水泥拱橋

遙憶甘河林區森鐵八孔水泥拱橋遙憶甘河林區森鐵八孔水泥拱橋

隋海濤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上本沒有橋,橋是河上的路。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站在甘河林業局森鐵八孔水泥拱橋下,能勾起多少人的回憶呢?甘河林業局森鐵八孔橋橋長182.6米,橋寬3米,是林區不多見的水泥拱橋,它橫跨克一河東西之上,長橋兩岸群山展翠。流雲煙雨,長橋如虹,物換星移,幾度春秋,曾經無數珍貴的木材棟樑從它的身軀上呼嘯而過,極大地支援了國家工業化建設,森林小火車在此留下過最嘹亮鳴笛聲。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建國初期的大興安嶺林區,除濱洲鐵路沿線和牙克石周邊有很少村鎮及少量鄂溫克、鄂倫春獵民之外,特別是大興安嶺最北部,基本是處於“千里松林”、“山深聞鹿鳴,林黑自生風”的原始狀態。在“開發新林區,建設新中國”,“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口號感召下,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來到甘河這個蠻荒之地,他們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用鋼鐵身軀擎起大興安嶺的脊樑,靠著一腔赤誠,用人拉肩扛的原始生產作業方式,通過採、運、選、歸、裝等多種工序,將優質木材發往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

林中本沒有路,木材如何下山?1957年3月,牙克石設計勘察大隊進駐甘河,對森鐵鐵路、橋樑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勘察設計,同年6月,牙克石築路工程二處進駐甘河。800名築路工人踏著冰雪,靠人拉雪橇,進駐甘河至甘源的施工工地,拉開了甘河林區森鐵幹線的施工的序幕。工人們住的是地窨子,食物主要依靠窩窩頭和乾菜為主。由於沒有路,工人們只有在冬天進山施工,一直幹到解凍後才能走出大山。施工只是用鐵杴、大筐、尖鎬等簡單的工具,勞動強度相當大。1959年完成森鐵幹線72公里。隨著森鐵幹線的開通,相繼修建了興支線森鐵線路,全長19.0公里。1959年又修建了烏支線,全長11公里,1960年修建了庫支線,全長22公里。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1957年,甘河林業局工程處橋涵施工隊承擔了森鐵幹線5公里處的大橋施工任務,橋長182.6米,均為打木橋樁、木疊結構、用三角法、基線法對橋樁、樁號、各墩樁號、橋頭水準點、墩臺水準點轉心複核測量,嚴格控制“深入度”,凍土基底採取架石籠基礎。1983年後,隨著可採資源的不斷減少、分散,森鐵線路受技術條件限制,路網無法觸及到每個木材生產作業場地,失去了大批量的運材優勢,運輸成本加大,遂拆除部分支、岔線,木材運輸從過去絕大部分由森鐵直接運輸到貯木場,變成中間汽車運輸倒裝的狀況,森鐵運輸的主力地位開始下降,2002年,森鐵線路全面拆除,至此,長達42年的森鐵運輸畫上句號。從1959年森鐵全面開通後,各林場、經營所的木材運輸任務一直依靠森鐵來完成。至2000年,共運輸木材10,467.164萬立方米,佔全局50年木材生產總量的80%。

歷史不能重演,記憶卻可以複製。甘河林業局森鐵八孔橋是林區創業發展的見證,它與森林鐵路共同構建了林區獨特的風景線。我們可以想象,森林小火車滿載木材從它的龐大而堅實的身軀駛過,有力地支援共和國建設;我們可以追憶,森鐵客車曾滿載林業工人從它龐大而堅實的身材駛過,飄逸的雲,靈動的樹,青鬱蒼翠中的點點嬌紅,我們會領略到沿途景觀的造化無窮,感受到的是心靈的震撼和洗禮。

八孔橋下春波綠 曾有良材呼嘯來。60年來踔厲風發,輸送棟樑,甘河林業局累計為國家提供了2200.5萬立方米的商品材,生產能力最高年產木材42萬立方米,加工鋸材近8萬立方米。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忘記林業工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創業守業精神。而今,甘河林業局森鐵八孔橋仍傲然巋立在那裡,成為甘河國家溼地公園一種人文景觀、一種紅色文化,激勵後來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去書寫新時代更加瑰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