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樂感的培養從“聽”開始'

"

眾所周知,莫扎特在幼年時還沒有學過怎麼彈,就可以坐在鋼琴前彈出音符了。那是因為音樂已經在他的腦子裡存在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存在了,他已經“聽”了很多,已經感受了很多,而莫扎特所做的只是把音符簡單複述一遍,就如同孩子牙牙學語之時,會習慣性的聽到父母的話語而簡單重複一樣。有人說,“樂感是天生的,是父母給的”,就是說有人天生就是學音樂的料,有樂感,而有人生來就不適合,沒有培養前途。我個人絕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種看法是表面的、膚淺的,忽略了後天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而過分放大了先天條件的重要性。

"

眾所周知,莫扎特在幼年時還沒有學過怎麼彈,就可以坐在鋼琴前彈出音符了。那是因為音樂已經在他的腦子裡存在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存在了,他已經“聽”了很多,已經感受了很多,而莫扎特所做的只是把音符簡單複述一遍,就如同孩子牙牙學語之時,會習慣性的聽到父母的話語而簡單重複一樣。有人說,“樂感是天生的,是父母給的”,就是說有人天生就是學音樂的料,有樂感,而有人生來就不適合,沒有培養前途。我個人絕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種看法是表面的、膚淺的,忽略了後天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而過分放大了先天條件的重要性。

鋼琴樂感的培養從“聽”開始

瞭解音樂,瞭解鋼琴音樂,首先應該從“聽”開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沒有難度,沒有壓力,相信大部分家長還是可以做到的。對於學琴的小孩子來說,“聽”是他們學習的第一步,是保持興趣與熱愛的催化劑。對於已經學習並且已有一定程度的大孩子來說,“聽”是他們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是他們的課外良師。對於家長來說,“聽”音樂是一種共鳴,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個和孩子共同成長,接受美學教育的機會。多聽音樂,受益無窮!

很多帶孩子來學琴的父母給孩子學琴的想法,大多是來源於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和條件學習鋼琴,甚至是沒有機會和條件接觸到音樂,覺得是一種遺憾,於是自然而然就會給孩子提供一個這樣的學習機會。當孩子們還只有3、4歲時就會被帶到老師面前詢問:“我們家孩子適合不適合學琴”,或是:“什麼樣的孩子才適合學琴”,而我經常是反問家長:“你們在家給孩子聽音樂嗎?”殊不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喜愛不是從老師那裡上課開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音符,一段樂曲開始。

"

眾所周知,莫扎特在幼年時還沒有學過怎麼彈,就可以坐在鋼琴前彈出音符了。那是因為音樂已經在他的腦子裡存在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存在了,他已經“聽”了很多,已經感受了很多,而莫扎特所做的只是把音符簡單複述一遍,就如同孩子牙牙學語之時,會習慣性的聽到父母的話語而簡單重複一樣。有人說,“樂感是天生的,是父母給的”,就是說有人天生就是學音樂的料,有樂感,而有人生來就不適合,沒有培養前途。我個人絕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種看法是表面的、膚淺的,忽略了後天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而過分放大了先天條件的重要性。

鋼琴樂感的培養從“聽”開始

瞭解音樂,瞭解鋼琴音樂,首先應該從“聽”開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沒有難度,沒有壓力,相信大部分家長還是可以做到的。對於學琴的小孩子來說,“聽”是他們學習的第一步,是保持興趣與熱愛的催化劑。對於已經學習並且已有一定程度的大孩子來說,“聽”是他們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是他們的課外良師。對於家長來說,“聽”音樂是一種共鳴,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個和孩子共同成長,接受美學教育的機會。多聽音樂,受益無窮!

很多帶孩子來學琴的父母給孩子學琴的想法,大多是來源於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和條件學習鋼琴,甚至是沒有機會和條件接觸到音樂,覺得是一種遺憾,於是自然而然就會給孩子提供一個這樣的學習機會。當孩子們還只有3、4歲時就會被帶到老師面前詢問:“我們家孩子適合不適合學琴”,或是:“什麼樣的孩子才適合學琴”,而我經常是反問家長:“你們在家給孩子聽音樂嗎?”殊不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喜愛不是從老師那裡上課開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音符,一段樂曲開始。

鋼琴樂感的培養從“聽”開始

所謂先天特別愚鈍、不適合學琴的學生和聰慧過人、有極大潛力的學生,有是有,但數量極少。正像我們經常說的一樣:“天才和蠢才永遠是極少數人”,而大多數都是抱著積極、良好學習願望的普通人,想通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和每週循序漸進的音樂訓練,從而瞭解和掌握鋼琴這門樂器,同時通過這門樂器認知音樂。教師的責任就是打開音樂門,當好領路人。

我有一個女學生,人很聰明,耳朵對音高的識別能力較強,手指的基本功也不錯,來上課只要是回技術性的練習曲,一般都沒什麼問題,指出來的錯誤下節課就能及時改正。但是一彈樂曲或是連奏較多的慢板時,總是沒有什麼感覺,一個長句子連不起來,觸鍵時重音太多,顆粒性太強,彈琴沒有呼吸,這也是一直困擾她很長時間的問題。

平時多聽音樂,每天回家必須要聽半小時,當彈一首曲子時,就找到其音響資料,多聽多模仿。比方說:一首莫扎特A大調奏鳴曲(KV331)後,來回課時把那段旋律十分優美的主題部分彈得極富表現力,層次分明,氣息流暢,和平時簡直是判若兩人。潛移默化的音樂薰陶已經在自身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

眾所周知,莫扎特在幼年時還沒有學過怎麼彈,就可以坐在鋼琴前彈出音符了。那是因為音樂已經在他的腦子裡存在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存在了,他已經“聽”了很多,已經感受了很多,而莫扎特所做的只是把音符簡單複述一遍,就如同孩子牙牙學語之時,會習慣性的聽到父母的話語而簡單重複一樣。有人說,“樂感是天生的,是父母給的”,就是說有人天生就是學音樂的料,有樂感,而有人生來就不適合,沒有培養前途。我個人絕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種看法是表面的、膚淺的,忽略了後天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而過分放大了先天條件的重要性。

鋼琴樂感的培養從“聽”開始

瞭解音樂,瞭解鋼琴音樂,首先應該從“聽”開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沒有難度,沒有壓力,相信大部分家長還是可以做到的。對於學琴的小孩子來說,“聽”是他們學習的第一步,是保持興趣與熱愛的催化劑。對於已經學習並且已有一定程度的大孩子來說,“聽”是他們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課,是他們的課外良師。對於家長來說,“聽”音樂是一種共鳴,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個和孩子共同成長,接受美學教育的機會。多聽音樂,受益無窮!

很多帶孩子來學琴的父母給孩子學琴的想法,大多是來源於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和條件學習鋼琴,甚至是沒有機會和條件接觸到音樂,覺得是一種遺憾,於是自然而然就會給孩子提供一個這樣的學習機會。當孩子們還只有3、4歲時就會被帶到老師面前詢問:“我們家孩子適合不適合學琴”,或是:“什麼樣的孩子才適合學琴”,而我經常是反問家長:“你們在家給孩子聽音樂嗎?”殊不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喜愛不是從老師那裡上課開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音符,一段樂曲開始。

鋼琴樂感的培養從“聽”開始

所謂先天特別愚鈍、不適合學琴的學生和聰慧過人、有極大潛力的學生,有是有,但數量極少。正像我們經常說的一樣:“天才和蠢才永遠是極少數人”,而大多數都是抱著積極、良好學習願望的普通人,想通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和每週循序漸進的音樂訓練,從而瞭解和掌握鋼琴這門樂器,同時通過這門樂器認知音樂。教師的責任就是打開音樂門,當好領路人。

我有一個女學生,人很聰明,耳朵對音高的識別能力較強,手指的基本功也不錯,來上課只要是回技術性的練習曲,一般都沒什麼問題,指出來的錯誤下節課就能及時改正。但是一彈樂曲或是連奏較多的慢板時,總是沒有什麼感覺,一個長句子連不起來,觸鍵時重音太多,顆粒性太強,彈琴沒有呼吸,這也是一直困擾她很長時間的問題。

平時多聽音樂,每天回家必須要聽半小時,當彈一首曲子時,就找到其音響資料,多聽多模仿。比方說:一首莫扎特A大調奏鳴曲(KV331)後,來回課時把那段旋律十分優美的主題部分彈得極富表現力,層次分明,氣息流暢,和平時簡直是判若兩人。潛移默化的音樂薰陶已經在自身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鋼琴樂感的培養從“聽”開始

如果說大一點的孩子是在老師的提醒之下,課後會多聽一些音樂,那麼小孩子在剛開始學習鋼琴時的“課後音樂欣賞”就要靠家長們去協助完成。可以在看似不經意的環境裡,讓音樂環繞在周圍,比如孩子進餐時或是下午回家後玩耍時,也可以在親子讀書時間,或者每天晚上睡覺前放一些輕緩的音樂,有意無意的潛移默化並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樂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對音樂的認知亦是如此。

“多聽”是讓孩子多瞭解音樂風格、音樂形式、培養音樂感覺,不僅僅是鋼琴音樂,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多聽如小提琴、大提琴、聲樂、交響樂、爵士樂等不同樂器,不同類別和不同風格的音樂。因為孩子自己彈得曲目量有限,而聽音樂一來可以增加曲目量,二來可以在聽過的曲目中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因為喜愛,反覆練習後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彈得這麼好,提高水平的同時,增強了孩子學琴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鋼琴是西方樂器之王,其豐富的表現力,寬廣的音域,變幻無窮的音色讓世人為之著迷,但是這種音樂表達方式依然是大部分人不瞭解,不熟悉的音樂語言。只有多接觸、多瞭解、多聽、多感受,才能慢慢的建立起音樂語感。並不是不想彈的有樂感,而是不知如何表現樂感。在聽了大量的樂曲之後,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才有更新的認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