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位於可可托海礦床中部偏北處,由大巖鐘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大巖鐘體地表露頭為梨形,長250米、寬150米、斜深250米;向深處延伸變為板狀,沿走向長2000米、寬1500米、平均厚度40米。整體的空間形態,像一個略有偏斜的大沿草帽。經過60多年的開採,巖鐘體已基本採完,遺留下來的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形成13層旋環運礦車道,氣勢磅礴,猶如古羅馬巨型“鬥獸場”。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位於可可托海礦床中部偏北處,由大巖鐘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大巖鐘體地表露頭為梨形,長250米、寬150米、斜深250米;向深處延伸變為板狀,沿走向長2000米、寬1500米、平均厚度40米。整體的空間形態,像一個略有偏斜的大沿草帽。經過60多年的開採,巖鐘體已基本採完,遺留下來的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形成13層旋環運礦車道,氣勢磅礴,猶如古羅馬巨型“鬥獸場”。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其實,很早以前,生活於可可托海的哈薩克族牧民,便發現並採集這裡的綠柱石作為裝飾物。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在原子能、航空航天、電子、冶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於是掀起了一場找礦熱潮。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前蘇聯地質調查團,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來到可可托海,發現了著名的3號礦,從而揭開了這一世界級礦床的面紗。經過中蘇兩國多年的詳細勘查,地質學家發現,絕大部分稀有金屬都集中在3號礦。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位於可可托海礦床中部偏北處,由大巖鐘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大巖鐘體地表露頭為梨形,長250米、寬150米、斜深250米;向深處延伸變為板狀,沿走向長2000米、寬1500米、平均厚度40米。整體的空間形態,像一個略有偏斜的大沿草帽。經過60多年的開採,巖鐘體已基本採完,遺留下來的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形成13層旋環運礦車道,氣勢磅礴,猶如古羅馬巨型“鬥獸場”。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其實,很早以前,生活於可可托海的哈薩克族牧民,便發現並採集這裡的綠柱石作為裝飾物。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在原子能、航空航天、電子、冶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於是掀起了一場找礦熱潮。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前蘇聯地質調查團,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來到可可托海,發現了著名的3號礦,從而揭開了這一世界級礦床的面紗。經過中蘇兩國多年的詳細勘查,地質學家發現,絕大部分稀有金屬都集中在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1941年,前蘇聯開始對3號礦進行勘探,同時開採綠柱石和鈮鉭鐵礦。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組建中蘇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負責可可托海礦床的勘探與開發。

1955年後,中國收回可可托海管理權,開始了獨自勘探與開發。因為3號礦緊鄰額爾齊斯河,隨著3號礦釆礦坑的逐漸加深,開採過程中處理礦坑滲水的技術難度和成本也逐漸加大,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對3號礦實行了強化開採,將巖鐘體全部採出,形成了著名的“聖坑”,並把採出的礦石按鋰礦、鈹礦、鈮鉭礦、硅礦分類堆放,便於根據市場情況,逐步加以利用。3號礦曾經於1999年閉坑,並在採坑形成了水深達90餘米的人工湖。2006年,隨著國家對稀有金屬礦的需求增加,已經閉礦6年的礦山重新恢復開採。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位於可可托海礦床中部偏北處,由大巖鐘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大巖鐘體地表露頭為梨形,長250米、寬150米、斜深250米;向深處延伸變為板狀,沿走向長2000米、寬1500米、平均厚度40米。整體的空間形態,像一個略有偏斜的大沿草帽。經過60多年的開採,巖鐘體已基本採完,遺留下來的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形成13層旋環運礦車道,氣勢磅礴,猶如古羅馬巨型“鬥獸場”。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其實,很早以前,生活於可可托海的哈薩克族牧民,便發現並採集這裡的綠柱石作為裝飾物。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在原子能、航空航天、電子、冶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於是掀起了一場找礦熱潮。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前蘇聯地質調查團,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來到可可托海,發現了著名的3號礦,從而揭開了這一世界級礦床的面紗。經過中蘇兩國多年的詳細勘查,地質學家發現,絕大部分稀有金屬都集中在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1941年,前蘇聯開始對3號礦進行勘探,同時開採綠柱石和鈮鉭鐵礦。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組建中蘇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負責可可托海礦床的勘探與開發。

1955年後,中國收回可可托海管理權,開始了獨自勘探與開發。因為3號礦緊鄰額爾齊斯河,隨著3號礦釆礦坑的逐漸加深,開採過程中處理礦坑滲水的技術難度和成本也逐漸加大,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對3號礦實行了強化開採,將巖鐘體全部採出,形成了著名的“聖坑”,並把採出的礦石按鋰礦、鈹礦、鈮鉭礦、硅礦分類堆放,便於根據市場情況,逐步加以利用。3號礦曾經於1999年閉坑,並在採坑形成了水深達90餘米的人工湖。2006年,隨著國家對稀有金屬礦的需求增加,已經閉礦6年的礦山重新恢復開採。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是全球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其鈹資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鈮、鉭資源量僅次於加拿大貝尼克湖坦科偉晶岩脈、津巴布韋比基塔偉晶岩脈,居世界第三位。可可托海3號偉晶岩脈,具有近乎完美的構造:整體呈草帽狀的空間形態,為世界獨有;大巖鐘體的同心環帶構造,特徵明顯,世界僅有;礦脈中所含礦物種類達86種,其中稀有金屬礦26種,且礦化順序清楚,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以3號礦為代表的花崗偉晶岩稀有金屬礦脈,無論是其偉晶岩的地球化學演化的完整性,或是其稀有金屬礦化的廣度和豐度,還是其宏偉而獨特的構造形態特徵等,均為世界罕見。其典型圖形被收錄進許多國家的教科書、論文和專著中。

可可托海地質博物館,位於可可托海主景區額爾齊斯大峽谷入口處,整體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是新疆面積最大的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裡陳列著眾多奇珍異寶,綠柱石、鋰輝石、鈮鉭鐵礦、鈮鉭錳礦、石英石、白雲母—石英集合、芙蓉石、孔雀石、葉鈉長石……大多是原礦石,從中可以看到各種礦石生長的形態。“兩彈一星”工程所需的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都是從綠柱石、鋰輝石、鉭鈮礦中提取的,部分礦石達到了寶石級別,如海藍寶石、水晶、碧璽、貓眼。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位於可可托海礦床中部偏北處,由大巖鐘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大巖鐘體地表露頭為梨形,長250米、寬150米、斜深250米;向深處延伸變為板狀,沿走向長2000米、寬1500米、平均厚度40米。整體的空間形態,像一個略有偏斜的大沿草帽。經過60多年的開採,巖鐘體已基本採完,遺留下來的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形成13層旋環運礦車道,氣勢磅礴,猶如古羅馬巨型“鬥獸場”。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其實,很早以前,生活於可可托海的哈薩克族牧民,便發現並採集這裡的綠柱石作為裝飾物。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在原子能、航空航天、電子、冶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於是掀起了一場找礦熱潮。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前蘇聯地質調查團,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來到可可托海,發現了著名的3號礦,從而揭開了這一世界級礦床的面紗。經過中蘇兩國多年的詳細勘查,地質學家發現,絕大部分稀有金屬都集中在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1941年,前蘇聯開始對3號礦進行勘探,同時開採綠柱石和鈮鉭鐵礦。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組建中蘇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負責可可托海礦床的勘探與開發。

1955年後,中國收回可可托海管理權,開始了獨自勘探與開發。因為3號礦緊鄰額爾齊斯河,隨著3號礦釆礦坑的逐漸加深,開採過程中處理礦坑滲水的技術難度和成本也逐漸加大,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對3號礦實行了強化開採,將巖鐘體全部採出,形成了著名的“聖坑”,並把採出的礦石按鋰礦、鈹礦、鈮鉭礦、硅礦分類堆放,便於根據市場情況,逐步加以利用。3號礦曾經於1999年閉坑,並在採坑形成了水深達90餘米的人工湖。2006年,隨著國家對稀有金屬礦的需求增加,已經閉礦6年的礦山重新恢復開採。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是全球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其鈹資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鈮、鉭資源量僅次於加拿大貝尼克湖坦科偉晶岩脈、津巴布韋比基塔偉晶岩脈,居世界第三位。可可托海3號偉晶岩脈,具有近乎完美的構造:整體呈草帽狀的空間形態,為世界獨有;大巖鐘體的同心環帶構造,特徵明顯,世界僅有;礦脈中所含礦物種類達86種,其中稀有金屬礦26種,且礦化順序清楚,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以3號礦為代表的花崗偉晶岩稀有金屬礦脈,無論是其偉晶岩的地球化學演化的完整性,或是其稀有金屬礦化的廣度和豐度,還是其宏偉而獨特的構造形態特徵等,均為世界罕見。其典型圖形被收錄進許多國家的教科書、論文和專著中。

可可托海地質博物館,位於可可托海主景區額爾齊斯大峽谷入口處,整體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是新疆面積最大的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裡陳列著眾多奇珍異寶,綠柱石、鋰輝石、鈮鉭鐵礦、鈮鉭錳礦、石英石、白雲母—石英集合、芙蓉石、孔雀石、葉鈉長石……大多是原礦石,從中可以看到各種礦石生長的形態。“兩彈一星”工程所需的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都是從綠柱石、鋰輝石、鉭鈮礦中提取的,部分礦石達到了寶石級別,如海藍寶石、水晶、碧璽、貓眼。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如此多的稀有金屬元素,為何如此集中地分佈於3號礦特別是大巖鐘體中呢?這是因為可可托海礦區的構造,主要是斷裂及裂隙構造。可可托海礦區內,最大構造裂隙距3號礦不到400米,兩條構造裂隙呈“人”字型交匯於3號礦大巖鐘體所處部位,為大巖鐘體提供了良好的容礦空間。

1999年被迫閉坑,並非3號礦資源枯竭,而是大巖鐘體開採設計範圍內的儲量已經採完。剩餘儲量勘探程度低、可行性研究差,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截至2000年1月1日,3號礦尚有礦石儲量1370多萬噸、氧化物儲量4萬多噸,其中大巖鐘體礦石儲量90多萬噸,氧化物儲量3萬多噸,且其中許多氧化物,均儲存於大巖鐘體內。2006年恢復生產後,3號礦的第二個里程已經起步。如果說露天採場是“聖坑”,那麼將來的地下采場,就是“仙人洞”。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位於可可托海礦床中部偏北處,由大巖鐘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大巖鐘體地表露頭為梨形,長250米、寬150米、斜深250米;向深處延伸變為板狀,沿走向長2000米、寬1500米、平均厚度40米。整體的空間形態,像一個略有偏斜的大沿草帽。經過60多年的開採,巖鐘體已基本採完,遺留下來的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形成13層旋環運礦車道,氣勢磅礴,猶如古羅馬巨型“鬥獸場”。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其實,很早以前,生活於可可托海的哈薩克族牧民,便發現並採集這裡的綠柱石作為裝飾物。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在原子能、航空航天、電子、冶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於是掀起了一場找礦熱潮。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前蘇聯地質調查團,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來到可可托海,發現了著名的3號礦,從而揭開了這一世界級礦床的面紗。經過中蘇兩國多年的詳細勘查,地質學家發現,絕大部分稀有金屬都集中在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1941年,前蘇聯開始對3號礦進行勘探,同時開採綠柱石和鈮鉭鐵礦。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組建中蘇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負責可可托海礦床的勘探與開發。

1955年後,中國收回可可托海管理權,開始了獨自勘探與開發。因為3號礦緊鄰額爾齊斯河,隨著3號礦釆礦坑的逐漸加深,開採過程中處理礦坑滲水的技術難度和成本也逐漸加大,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對3號礦實行了強化開採,將巖鐘體全部採出,形成了著名的“聖坑”,並把採出的礦石按鋰礦、鈹礦、鈮鉭礦、硅礦分類堆放,便於根據市場情況,逐步加以利用。3號礦曾經於1999年閉坑,並在採坑形成了水深達90餘米的人工湖。2006年,隨著國家對稀有金屬礦的需求增加,已經閉礦6年的礦山重新恢復開採。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是全球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其鈹資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鈮、鉭資源量僅次於加拿大貝尼克湖坦科偉晶岩脈、津巴布韋比基塔偉晶岩脈,居世界第三位。可可托海3號偉晶岩脈,具有近乎完美的構造:整體呈草帽狀的空間形態,為世界獨有;大巖鐘體的同心環帶構造,特徵明顯,世界僅有;礦脈中所含礦物種類達86種,其中稀有金屬礦26種,且礦化順序清楚,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以3號礦為代表的花崗偉晶岩稀有金屬礦脈,無論是其偉晶岩的地球化學演化的完整性,或是其稀有金屬礦化的廣度和豐度,還是其宏偉而獨特的構造形態特徵等,均為世界罕見。其典型圖形被收錄進許多國家的教科書、論文和專著中。

可可托海地質博物館,位於可可托海主景區額爾齊斯大峽谷入口處,整體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是新疆面積最大的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裡陳列著眾多奇珍異寶,綠柱石、鋰輝石、鈮鉭鐵礦、鈮鉭錳礦、石英石、白雲母—石英集合、芙蓉石、孔雀石、葉鈉長石……大多是原礦石,從中可以看到各種礦石生長的形態。“兩彈一星”工程所需的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都是從綠柱石、鋰輝石、鉭鈮礦中提取的,部分礦石達到了寶石級別,如海藍寶石、水晶、碧璽、貓眼。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如此多的稀有金屬元素,為何如此集中地分佈於3號礦特別是大巖鐘體中呢?這是因為可可托海礦區的構造,主要是斷裂及裂隙構造。可可托海礦區內,最大構造裂隙距3號礦不到400米,兩條構造裂隙呈“人”字型交匯於3號礦大巖鐘體所處部位,為大巖鐘體提供了良好的容礦空間。

1999年被迫閉坑,並非3號礦資源枯竭,而是大巖鐘體開採設計範圍內的儲量已經採完。剩餘儲量勘探程度低、可行性研究差,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截至2000年1月1日,3號礦尚有礦石儲量1370多萬噸、氧化物儲量4萬多噸,其中大巖鐘體礦石儲量90多萬噸,氧化物儲量3萬多噸,且其中許多氧化物,均儲存於大巖鐘體內。2006年恢復生產後,3號礦的第二個里程已經起步。如果說露天採場是“聖坑”,那麼將來的地下采場,就是“仙人洞”。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2018年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攝影/胡金良

長達70多年的礦業開採歷史,讓可可托海鎮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尤其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前蘇聯勘採時期,留下了大量的生產生活遺蹟,至今這裡保留著18棟俄式建築。它們散落在可可托海的街頭巷尾,尖尖的紅屋頂,敦厚方正的外牆,使這裡流淌著濃濃的異域情調。近年來,隨著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可可托海附近的可可蘇里、伊雷木湖、額爾齊斯大峽谷,成為許多遊客必去的勝地,這個以“冷”著稱的小鎮,正在以另一種形式恢復它的熱度。

"

很多地名的來源,都有其典故,富蘊縣的得名則是“天富蘊藏”這個極為張揚的詞語,所謂“物華天寶,金玉富蘊”。而讓這裡得此美名的,便是位於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內的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可可托海鎮,三號礦坑,礦坑前一大一小兩座礦石堆,和遠處的伊雷木湖。攝影/田俊傑

可可托海,位於富蘊縣東北部的阿爾泰山前山地帶,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鎮中穿過。在哈薩克語中,可可托海是“綠色的叢林”的意思,在蒙古語中,可可托海意為“藍色的河灣”。這裡是僅次於黑龍江漠河的中國第二冷極,冬季的氣溫常在-40度℃以下,極低氣溫甚至低至-51℃。但讓可可托海聞名於世的,還不是這些。發育於這裡的花崗偉晶岩脈中,富含鋰、鈹、鈮、鉭、銣、銫等地殼中含量極少的金屬元素,使這裡成為世界罕見的超大型稀有金屬礦床。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坑 攝影/賴宇寧

可可托海礦床,位於可可托海鎮南1.1公里處。7.5平方千米的礦區內,出露偉晶岩脈25條,其中以3號礦脈為主體,發現的礦物多達86種,是中國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地。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來自這裡;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來自這裡;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升空,所使用的銫也來自這裡。

上世紀中期,中蘇交惡,從這裡挖出的稀有金屬礦,源源不斷地通過額爾齊斯河運往前蘇聯,用於抵償我國欠這個國家的外債,而使眾多國人免於飢餓。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位於可可托海礦床中部偏北處,由大巖鐘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大巖鐘體地表露頭為梨形,長250米、寬150米、斜深250米;向深處延伸變為板狀,沿走向長2000米、寬1500米、平均厚度40米。整體的空間形態,像一個略有偏斜的大沿草帽。經過60多年的開採,巖鐘體已基本採完,遺留下來的礦坑,長250米、寬240米、深約140米,形成13層旋環運礦車道,氣勢磅礴,猶如古羅馬巨型“鬥獸場”。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其實,很早以前,生活於可可托海的哈薩克族牧民,便發現並採集這裡的綠柱石作為裝飾物。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在原子能、航空航天、電子、冶金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於是掀起了一場找礦熱潮。1935年,以赫洛舍夫為首的前蘇聯地質調查團,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來到可可托海,發現了著名的3號礦,從而揭開了這一世界級礦床的面紗。經過中蘇兩國多年的詳細勘查,地質學家發現,絕大部分稀有金屬都集中在3號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1941年,前蘇聯開始對3號礦進行勘探,同時開採綠柱石和鈮鉭鐵礦。新中國成立後,根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組建中蘇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負責可可托海礦床的勘探與開發。

1955年後,中國收回可可托海管理權,開始了獨自勘探與開發。因為3號礦緊鄰額爾齊斯河,隨著3號礦釆礦坑的逐漸加深,開採過程中處理礦坑滲水的技術難度和成本也逐漸加大,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對3號礦實行了強化開採,將巖鐘體全部採出,形成了著名的“聖坑”,並把採出的礦石按鋰礦、鈹礦、鈮鉭礦、硅礦分類堆放,便於根據市場情況,逐步加以利用。3號礦曾經於1999年閉坑,並在採坑形成了水深達90餘米的人工湖。2006年,隨著國家對稀有金屬礦的需求增加,已經閉礦6年的礦山重新恢復開採。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富蘊宣傳部供圖)

可可托海3號礦,是全球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其鈹資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鈮、鉭資源量僅次於加拿大貝尼克湖坦科偉晶岩脈、津巴布韋比基塔偉晶岩脈,居世界第三位。可可托海3號偉晶岩脈,具有近乎完美的構造:整體呈草帽狀的空間形態,為世界獨有;大巖鐘體的同心環帶構造,特徵明顯,世界僅有;礦脈中所含礦物種類達86種,其中稀有金屬礦26種,且礦化順序清楚,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見的。

以3號礦為代表的花崗偉晶岩稀有金屬礦脈,無論是其偉晶岩的地球化學演化的完整性,或是其稀有金屬礦化的廣度和豐度,還是其宏偉而獨特的構造形態特徵等,均為世界罕見。其典型圖形被收錄進許多國家的教科書、論文和專著中。

可可托海地質博物館,位於可可托海主景區額爾齊斯大峽谷入口處,整體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是新疆面積最大的地質博物館。

博物館裡陳列著眾多奇珍異寶,綠柱石、鋰輝石、鈮鉭鐵礦、鈮鉭錳礦、石英石、白雲母—石英集合、芙蓉石、孔雀石、葉鈉長石……大多是原礦石,從中可以看到各種礦石生長的形態。“兩彈一星”工程所需的鋰、鈹、鈮、鉭、銣、銫等稀有金屬,都是從綠柱石、鋰輝石、鉭鈮礦中提取的,部分礦石達到了寶石級別,如海藍寶石、水晶、碧璽、貓眼。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如此多的稀有金屬元素,為何如此集中地分佈於3號礦特別是大巖鐘體中呢?這是因為可可托海礦區的構造,主要是斷裂及裂隙構造。可可托海礦區內,最大構造裂隙距3號礦不到400米,兩條構造裂隙呈“人”字型交匯於3號礦大巖鐘體所處部位,為大巖鐘體提供了良好的容礦空間。

1999年被迫閉坑,並非3號礦資源枯竭,而是大巖鐘體開採設計範圍內的儲量已經採完。剩餘儲量勘探程度低、可行性研究差,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截至2000年1月1日,3號礦尚有礦石儲量1370多萬噸、氧化物儲量4萬多噸,其中大巖鐘體礦石儲量90多萬噸,氧化物儲量3萬多噸,且其中許多氧化物,均儲存於大巖鐘體內。2006年恢復生產後,3號礦的第二個里程已經起步。如果說露天採場是“聖坑”,那麼將來的地下采場,就是“仙人洞”。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2018年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攝影/胡金良

長達70多年的礦業開採歷史,讓可可托海鎮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尤其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前蘇聯勘採時期,留下了大量的生產生活遺蹟,至今這裡保留著18棟俄式建築。它們散落在可可托海的街頭巷尾,尖尖的紅屋頂,敦厚方正的外牆,使這裡流淌著濃濃的異域情調。近年來,隨著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可可托海附近的可可蘇里、伊雷木湖、額爾齊斯大峽谷,成為許多遊客必去的勝地,這個以“冷”著稱的小鎮,正在以另一種形式恢復它的熱度。

天富蘊藏——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3號礦傳奇

三號礦脈。攝影/巴哈提汗·阿賽提

可可托海花崗偉晶岩稀有金屬礦,還造就了繽紛多彩的“寶石之鄉”。其中最著名的寶石,包括綠柱石、海藍寶石、鋰輝石、紫水晶、芙蓉石、紫牙烏,以及各種碧璽(彩色電氣石)等。在烏魯木齊、阿勒泰、富蘊和可可托海的各級地質博物館裡,都可以領略到它們的風采。

編撰/焦曉豔 攝影/田俊傑 賴宇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