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阜陽師範大學清河校區教工宿舍樓,有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離休幹部,他叫程穎,利辛縣王市鎮人,1934年出生,1947年參加革命,歷任阜北縣王市區中隊工作員、阜陽軍分區獨立團政工隊文員、抗美援朝志願軍鐵道工程部隊團政治處保衛股幹事、鐵道兵學院學員隊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團副政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2年轉業任阜陽師範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直到1995年春離休。

8月28日上午,記者在阜陽師範大學離退休處的幫助下,找到了這位在校“最年輕的離休幹部”,聽他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後那段激動人心的求學故事,及其成長曆程。

"

在阜陽師範大學清河校區教工宿舍樓,有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離休幹部,他叫程穎,利辛縣王市鎮人,1934年出生,1947年參加革命,歷任阜北縣王市區中隊工作員、阜陽軍分區獨立團政工隊文員、抗美援朝志願軍鐵道工程部隊團政治處保衛股幹事、鐵道兵學院學員隊政治指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團副政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2年轉業任阜陽師範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直到1995年春離休。

8月28日上午,記者在阜陽師範大學離退休處的幫助下,找到了這位在校“最年輕的離休幹部”,聽他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後那段激動人心的求學故事,及其成長曆程。

阜陽師範大學最年輕的離休幹部程穎

青年時代求知若渴

程穎出生在利辛縣王市鎮一個手工業者家庭,姐弟六人,排行第二。他父親在鎮上開了一家銀器店,靠著這份手藝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為了不妨礙家中經營,他5歲時就被送入當地小學讀書。到高年級時,正是抗日戰爭緊張階段,當地遭遇過日軍兩次轟炸。在逃避轟炸過程中,老師一直安慰同學們不要害怕,要勤奮求學,將來有能力了報效祖國,狠狠打擊日本鬼子。老師的教誨在程穎心中播下了孜孜求學的種子,小學畢業時,他不顧路途遙遠,跟隨同學步行近百里到阜陽城,有幸考入省立第四臨時中學。

接著,王市開辦的淝英中學正式招生了,依照家長的要求,他又返鄉就讀於淝英中學。1947年,由於國內解放戰爭的進展,解放區域的擴大,阜陽地區出現了戰亂形勢。國民黨軍隊敗退、政府癱瘓,官宦和富豪南逃,社會混亂。初中沒讀完,學校就停辦了。不到半年,解放區創建的阜北縣政府選派幹部進入王市地區開創新區,廣泛發動群眾打土豪、分浮財、反匪反霸,徵召人員組建新政權。

當時,程穎失學在家,長期寂寞無聊,經常跟著他們看熱鬧。一次,財糧區員與他閒聊時瞭解到他還想上學,就說等有機會時送他去老解放區上學,還不用花錢,這激起了他求學的期望。沒過多久,程穎參加了區中隊組織的一些活動,做些跑腿、送信、貼標語、抄寫文字材料等力所能及的雜活。

可是,當時反動地方殘餘勢力和匪患尚在阜北活動,潰逃的反動武裝改成“還鄉團”,返回來進行頑固騷擾。在阜北地區形成敵來我往“拉鋸式”游擊戰。延至1948年夏,幾股反動武裝被消滅,形勢基本穩定下來,後來程穎被選拔到豫皖蘇區渦陽縣第六中學學習。一學期沒結束,淮海戰役打響了,因校址恰在作戰區域內,中學關閉。程穎被留在渦北的第六分區的第三兵站當會計,支援前線的作戰後勤補給工作。

淮海戰役結束時,阜陽地區已經全部解放,四、六分區軍政機關進城後合編為阜陽軍分區,程穎在兵站撤銷後就回到阜陽軍分區,在政治部政工隊當隊員。1949年春,他進入軍分區教導大隊五中隊學習,結束後先分配到軍分區獨立團,後到警備營,在連隊任文書,並發展為共產黨黨員。

參加抗美援朝

1952年夏,警備營編入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十五團,開往皖北普濟圩農場搞生產,程穎被調入團政治處保衛股任幹事。在農場只收了一季水稻,全師年底就受命放下鋤頭、扛起槍,改編為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全師分批乘軍船到南京轉火車專列直達瀋陽。

下車後,程穎所在的部隊在附近地區休整待命,時值嚴寒冬季,由南向北氣候溫差很大,裝備由薄到厚一路換補三次,全改成志願軍的裝備,並更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部隊第11師。一週後,他們乘軍用列車由丹東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邊境新義洲,繼續向前行,於深夜到價川郡站外下車。因車站已被炸得面目全非,列車運作全靠員工在場指揮,為防禦敵機轟炸,下車後人員物資迅速撤離現場,奔向目的地三所裡,準備履行所負擔的鐵道搶修、搶建,保障鐵道交通運輸補給線不斷的任務。

當時,施工場地幾乎全是很厚的冰層和岩石,施工條件艱難,還要防備敵機不定時轟炸,戰士們日夜不停地輪班勞作,後勤補給有時不能及時供應。直到1953年7月27日後,部隊得到消息,停戰談判順利成功,限定當晚10點鐘,前線戰鬥必須完全停止。大家心情無比欣喜,精神振奮,先是積極備戰,嚴防10點前有什麼意外發生。10點後,團部機關的同志立刻歡跳著跑出居住的山洞,振臂呼喊,大家整夜未眠,天亮才興致勃勃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施工現場的同志更是歡聲笑語、勁頭十足地工作。

此後,工作與生活各方面條件才逐漸好轉,到1954年5月完成了所承擔的修建和新建任務,才撤離回國到河南新鄉休整,等待新任務。

求學路上風雨坎坷

休整期間,適逢高校招生開始,中國人民大學給了鐵道兵幾個名額,其中該師就選報了師政治部高祕書和程穎兩人去上學。名額剛確定,新鄉地區連降暴雨,洪水肆虐成災,他們未能及時去報到。雨後,他們倆赴校報到時,校方告知招生名額已滿,且開學半月了,不能再收。

二人就到鐵道兵兵部說明情況,兵部決定讓他們先去瀋陽解放軍文化學校當教員,再等待機會上大學。高祕書當即應承,程穎因為自己初中都沒讀完不能教書,而未敢承擔。接談人考慮後告訴他,要上學,先在招待所等幾天,鐵道兵學校即將開辦一個幹部短期培訓班,可以去那裡學習。此後,程穎到石家莊鐵道兵學校培訓班學習4個月,結業後又分配到他原在部隊,修整後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11師,在師政治部保衛科工作。

1962年夏,為適應國家發展戰略要求,內地一些單位向西部地區轉移,鐵道兵學校也調出一部分專業隊前往四川綿陽,創辦第二鐵道兵學校,程穎就在其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停止招生一段時間,到1969年第二鐵道兵學校授命撤銷,師生員工分配到部隊各單位,只選留程穎等十多人組成學校善後工作組,由一位原副校長帶隊,轉往山西清徐縣暫住,負責清理學校解體時遺留下的待處理了結的工作問題。1971年底工作結束,上報兵部後,撤銷工作組,成員分派新單位,程穎到13師政治部任宣傳科長,1973年改任61團副政委。1981年,鐵道兵改組集體轉屬國務院鐵道部,所屬各師改製為鐵道工程局。同時,程穎也由部隊轉業到阜陽師範學院任黨委宣傳部長,一度兼任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直到1995年離休。離休後,他被吸收到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接任關工委副主任十餘年。

從幼稚少年參加工作,到後來發展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程穎深刻感受到,學校求知和工作崗位實踐鍛鍊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也是提高知識水平、發揮工作效能的成功之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