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手術為何會導致腹瀉--以及如何治療

腹瀉 腫瘤 藥品 糖尿病 哺乳動物 尋醫問藥 2019-05-19

膽囊切除術後腹瀉是指手術前無腹瀉、手術後出現的腹瀉。部分患者在膽囊切除術後恢復飲食時即發生腹瀉,大部份患者3-6個月後逐漸好轉;腹瀉症狀易反覆,疲勞、受涼、情緒不節和生活無規律時會加重;多見於年輕女性、肥胖者手術後。與腹腔鏡膽囊切除或剖腹膽囊切除手術方式無關;病因複雜,根治困難,對症治療可暫時有效,停藥後易復發。

膽囊切除術後發生腹瀉的機制

膽囊切除手術為何會導致腹瀉--以及如何治療

肝細胞每天持續地分泌約800-1200ml膽汁進入膽道,其中水分佔97%。當人體在未吃飯時,膽管開口的奧狄氏括約肌收縮,肝臟分泌入膽道的膽汁沿膽囊管反流入膽囊,膽囊可將肝臟分泌膽汁濃縮30倍,並儲存於膽囊中。進食後,尤其進食高脂肪食物,迷走神經興奮、膽囊收縮素釋放致膽囊收縮,擠出膽汁進入十二指腸腔,參加脂肪的消化。膽囊切除術後的一段時間內,多數患者的肝內外膽管能夠自發地擴張,膽總管直徑可由術前的0.5-0.6cm擴張到0.8-1.0cm,膽道儲存膽汁的容積增大,達到了原膽囊的儲存膽汁功能。

而部份患者膽囊切除術後,肝外膽道未能擴張或代償性擴張不明顯,術後膽總管直徑仍然是0.5-0.6cm左右,肝臟分泌的膽汁會持續不斷地經膽管開口十二指腸乳頭排洩至胃腸道,造成三種主要類型的病理性腹瀉。

晨間腹瀉的病因和處理

膽囊切除後膽汁持續不斷地流入腸道,在白天,有攝入食物的吸附和稀釋作用,膽汁不會造成對腸道的太多影響;但在晚間,源源不斷地流入小腸的膽汁,缺少了食物的保護作用,並超過了小腸回吸收的膽汁能力時,集聚在小腸內。次日早晨起床早餐後,產生胃結腸反射腸腸蠕動增快,含有大量膽汁高滲透壓的小腸液進入結腸並刺激結腸,產生腹瀉。特點是(1)晨起早餐後出現腹痛、腹瀉;(2)腹瀉2-3次後會自然好轉;(3)因有膽汁刺激,肛門部有不適和疼痛。臨床上此型腹瀉最多見,又稱為膽汁性腹瀉。

治療辦法:晚間入睡前可吃一些麵包、饅頭等幹食以吸附膽汁,注意進食後不要飲太多水,糖尿病和肥胖患者慎用。也可口服鋁碳酸鎂,睡前咀嚼,可明顯減輕次日晨間腹瀉症狀,用藥時有效,停藥後無效,不推薦長期用藥。

餐後腹瀉的病因和處理

人是集中進餐的哺乳類動物,進餐後需要大量高濃度膽汁幫助消化,膽囊切除術後由於失去儲存和濃縮膽汁的功能,沒有更多有效的膽汁用於食物的消化,特別會影響高脂肪飲食的消化吸收,造成餐後中上腹不適、飽脹,腹瀉。特點是(1)葷食高脂飲食後腹瀉明顯,素食後不出現腹瀉;(2)腹瀉2-3次後好轉;(3)長期腹瀉會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營養不良和消瘦。

治療方法:膽囊切除術後患者不宜過多葷食和高脂飲食,不宜吃刺激性食物,食物的種類和進食量以自己進食後舒服、不出現腹部不適和腹瀉為標準。複方阿嗪咪特是一種促進膽汁分泌兼有助消化作用的藥物,適合膽囊切除術後消化吸收不良患者,餐後服用,可減輕餐後上腹飽脹,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減輕腹瀉。

不規則腹瀉病因和處理

膽囊切除術後,反覆大量膽汁進入結腸後,會造成內環境變化、腸道菌群失調而發生腹瀉;失去益生菌保護作用的腸道,易發生腸道細菌和病毒的感染髮生腹瀉;長期膽汁的刺激誘發炎症性腸病、結腸息肉形成和結腸腫瘤發生的可能性均會增加。膽囊切除術後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的變化會導致腸易激惹綜合症而加重腹瀉的表現。臨床上腹瀉無規律性,反覆病程較長,可有黏液便、黏液血便。

治療方法:無典型晨間腹瀉和餐後腹瀉特徵時,特別是大便有黏液血便時,應常規進行糞便常規、隱血試驗、細菌培養、結腸鏡等檢查進一步明確腹瀉的病因。根據不同病因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口服菌群調節藥、吸附性止瀉藥、中成藥等有一定療效。對膽囊切除術後十年或有反覆腹瀉年齡40歲以上的患者推薦常規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結腸息肉和腫瘤。

雖然膽囊是人體可被切除的器官之一,但無症狀性膽囊結石和息肉被手術治療的現象時有發生。尚無明確有效預防膽囊切除術後腹瀉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仍然是切除膽囊前一定要慎重,明確是否有膽囊切除適應證據和指徵,既不要錯過治療,不要過度治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