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巨磧崔嵬百萬層,

唐家中葉起諸陵。

青嶺墨玉旋隨闢,

篆籀光芒到處徵。

清初名儒李因篤的這首《邑里絕句》將富平石刻“甲於天下”的成就表達得淋漓盡致。而文中所提到的“青嶺墨玉”指的就是獨產於富平的青石。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青石

富平北陲的喬山山脈支系,橫亙100多裡,面積360平方公里,石灰石藏量數千億立方。世代的沿山一帶百姓,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製作各種生活和生產工具,進而發展精雕細刻的工藝品種。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唐中宗李顯定陵

宮裡鎮位於富平縣北部,境內有一獨立山系,形似鳳凰展翅,名鳳凰山。唐中宗李顯便葬於鳳凰山主峰,因其“下宮”修建於鎮政府所在地,故名“宮裡”。

鳳凰山之石,結構緊密,石質細純,色澤墨青,清脆悅耳,被稱為青玉(也稱墨玉),是石刻石雕的上乘原料。宮裡石刻,其工藝精湛,純屬手工製作,世代石匠都有“拿手活”和“絕活”。宮裡石刻工藝是陝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宮裡石刻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宮裡石刻

宮裡石刻有2千多年曆史,西安碑林博物館中,屬富平宮裡石匠所刻的石碑就有40多通。三原縣的唐高祖獻陵,禮泉縣的太宗昭陵、乾縣的乾陵、富平縣的中宗定陵、代宗元陵、蒲城縣的睿宗橋陵、玄宗泰陵、讓帝惠陵以及散佈各地的《李勳墓》、《李靖墓》等文武大臣和眾多太子公主墓,都有富平宮裡的石刻文物。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橋陵石刻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獻陵石刻

宮裡石刻的發端可追朔至春秋戰國時期,到秦始皇時已具相當高的水平。漢末和魏晉時,又有了很大發展。隋唐時代,京城宮苑的建築裝飾,名人騷客的書畫刻制,帝王將相的棺槨石碑碣,又刺激宮裡石刻大興。

元代中期,富平出了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名叫趙信,曾帶200多名石匠進京做活,留下大量名勝業跡。明清以來,宮裡石刻走向民間,於是石碑樓、石屏風、石碑、拴馬樁、柱頂石、供桌、香爐、石羊、石馬等等,真乃石用化了。到民國初年,出現了石刻精品,在石刻界留下高名。

解放後,宮裡的石刻藝人們又先後為張思德、劉志丹、杜斌丞等烈士雕刻紀念碑,為韓城司馬遷祠、華山玉泉院、臨潼華清池等文博單位雕刻和複製石獅等藝術品,深受人們讚譽。改革開放,使石刻這古老的藝術奇葩煥發出更加絢麗的色彩,石獅漂洋過海運往澳大利亞,精雕柱鼎石銷往日本。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宮裡石刻工匠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宮裡石刻工匠

鳳凰山南麓的南陵、北陵、橋北、三鳳、鳳西、澗頭等10多個村子,世代相傳著石刻工藝,許多戶為石刻世家。但是,宮裡石刻的傳承譜系卻在清光緒年間方見端倪。王家村的仇智林、南陵村的劉生榮、南陵趙堡的趙智奇、劉來富、楊家林為宮裡石刻的“五虎上將”,也是各俱技藝特色的五大譜系,均頗具成就。

石頭上的風景——富平宮裡石刻技藝

宮裡石刻

宮裡石刻工藝表現在生產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觀、大方、結實的特點。如門墩、柱頂、拴馬樁、碾子、碌碡、石槽、臼窩等等,各有造型和圖案,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表現在陵墓、橋樑、牌樓、碑碣、造像等專有技術上,具有精湛、逼真、傳神的特點,氣勢恢宏,世代稱奇。

來源:三秦人文地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