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文昌橋附近捕到過一條千斤重青草魚…'

撫河 農民 長江 鄱陽湖 洪門水庫 撫州發佈 2019-08-03
"


"


曾經,文昌橋附近捕到過一條千斤重青草魚…


胡家湃坐落在臨川區孝橋的中洲堤外,距文昌橋3公里,湃於19世紀建造。湃腳到湃頂高20米、寬2.5米、長25米。胡家湃坐落於弧形大堤的下端,湃將洪流引向河心。湃頂低於堤壋2.5米左右,是湃築成後堤壋逐年加高的結果。

在築湃之前,中洲堤每隔幾年在汛期的洪水衝擊下倒堤,農民苦不堪言,眼看豐收在際的早稻快要到手,被洪水一淹,顆粒無收。當時當地官員也非常著急。大概是光緒二十年江召棠出任臨川知縣後,這事才有了轉機。

江召棠對水利建設非常重視。他親臨撫河堤壩巡視,組織專家們在洪水期對該段河堤勘查獲知:該地段土質含沙量高,撫河上游洪峰直衝紅石嘴被阻,折射到到文昌裡瓦窯街頭,被街頭山丘阻擋,折射到城區泰山背方向,通過文昌橋,折射到河義橋。洪峰沿著這一帶的中洲大堤向下遊狂奔。

水的流速大,對堤壩產生巨大吸力。堤壩腳受到巨大的壓力作用,將堤壩腳向裡推,上面的激流對堤壩向外吸。就如一根豎立的竹竿,你在它的下部向裡推,在它的梢上向外拉,竹竿極易倒伏。在堤壩垮塌前人們會看到壩基旁邊滲透出的河水像噴泉一樣。那時當地的農民們會把晒墊遮蓋在有噴泉點的堤壩外側,同時在泉眼上添土,阻止泉水噴出。但滲透噴出的洪水很難阻擋。

專家們根據勘查結果,提出要在上述地點築湃,以利降低湃上下堤壩沿線激流的速度,達到保護該段大堤的作用。

江召棠知縣採納專家們的建議,立刻募集資金。募集的資金大部分來自文昌裡的商人,他們在募捐的同時組織建材物資,招募當地的能工巧匠,在撫河進入枯水期開工,用去1年時間完成。

湃築好後,這段大堤很少倒塌,水患緩解,文昌裡的農田年年豐收,成為贛東糧食集散地提供了保障。

打湃兩年後,每天湃下能捕獲50斤以上的大魚一到數條,在文昌裡姜行街砍爛出售。最出眾的是,1943年初捕到一條近1000斤重的青草魚。魚紮在樓梯上,8人扛到姜行街開砍出售,觀看的人把整個文昌橋直街下段擠得水洩不通。這些大魚都是長江來的,它們經鄱陽湖竄入撫河,沿河而上入撫河。大魚能在該湃落腳得益於該地的環境,因為湃築成後,在激流的作用下,把湃下的泥沙捲走,水深數丈,形成深潭。但自礁石壩出現後,壩下的大魚上不來,湃內50斤以上的魚就見不到了,姜行街的砍魚市場也因此消失。

如今撫河上游築有洪門水庫和廖坊水庫,胡家湃已進入歷史史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