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中,宋孝安已經要撤出大陸,鄭耀先為何不能放他一馬?

風箏 臺灣 影視 娛樂 史論縱橫 2018-11-30

(史論縱橫談風箏第21期)

宋孝安是縱橫很喜歡的一個角色,雖然是國民黨鐵桿,但卻是忠孝兩全的人,十分難得。

宋孝安是《風箏》這部劇裡面唯一全程沒有尿點的人物

在《風箏》這部劇當中,一開場就是一個殘忍的畫面,軍統裡面的鄭耀先的首先趙簡之對曾墨怡痛下毒刑,緊接著又抓了大批無辜的人,大開殺戒。將一個殘酷冷血特務的形象刻畫的很深刻。

然而宋孝安的出場,又讓人對軍統的印象產生了疑問,鄭耀先在醫院的時候,宋孝安趕到後給趙簡之就是一腳,這氣勢比趙簡之還要強,然而,宋孝安卻是軍統中的一個異類,一個信奉佛道之說,不殺生,相信抬到輪迴的人。

《風箏》中,宋孝安已經要撤出大陸,鄭耀先為何不能放他一馬?


在劇中宋孝安和宮庶的對話,沒把握笑死,宋孝安說黨國之所以要完就是國旗沒選好,整了一個青天白日一片紅,要是換上黨旗就好了,縱橫是第一次見有人把國民黨的失敗解釋的這麼清新脫俗。

然而正是這種對封建思想的迷信,使得宋孝安對古人遵循的“忠”“義”和“孝”十分看重,對待黨國,宋孝安能夠盡忠;對待鄭耀先這些兄弟,宋孝安能夠盡義;最後要回臺灣為父母養老,是為盡孝。

宋孝安的“忠”“義”“孝”

作為國民黨的鐵桿,宋孝安在山城解放前沒有到臺灣,而是在山城從事地下工作,就能展示宋孝安對國民黨的忠,以及對鄭耀先這些朋友的義。

其實以宋孝安的背景想要走並不難,在最後時期,想要撤離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宋孝安還能走,說明宋孝安的背景絕對夠硬,在宋孝安和延娥的對話中,宋孝安說,家父生前老友幫了忙,總部同意他回臺灣 ,就可以看出來。

《風箏》中,宋孝安已經要撤出大陸,鄭耀先為何不能放他一馬?


直到黨國不行,反攻已經徹底無望,宋孝安也承認,我雖有心殺敵,卻也無力迴天,於是才決定回臺灣盡孝。在山城解放前夕,宋孝安傾盡所有家當,搞到一張一張機票跪著把自己的母親送到了臺灣,可見宋孝安的孝不止是在名字上的,而是根植於骨子裡的。

最後在撤退的路上因為知道鄭耀先在碼頭上,為了掩護鄭耀先,宋孝安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宋孝安死前,還說,能讓自己在死前見六哥一眼,上天對他不薄啊!

可以說,宋孝安是在整部劇中,全程無尿點的人物,在《風箏》中誰是最值得敬佩的人,縱橫選的就是宋孝安。

鄭耀先為什麼不能放宋孝安一馬呢?

面對一個這樣的人,並且想要去盡孝的人,鄭耀先還是沒能放他一馬。

《風箏》中,宋孝安已經要撤出大陸,鄭耀先為何不能放他一馬?


宋孝安要撤退的情報非常隱祕,除了鄭耀先幾乎沒有人能夠破解,即使是鄭耀先破解不了也沒有什麼稀奇,畢竟任何共產黨員都不會想到用呂祖靈籤的方式傳遞情報;其次,在碼頭抓捕宋孝安的時候,他可以不必說宋孝安會偽裝,只要是他不出賣宋孝安,宋孝安肯定能夠撤退,可見鄭耀先是一定要宋孝安死的。

鄭耀先最後說“同志之情,兄弟情,夫妻情也好,這些都只能算是小情,但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責任,國之大義,這個是大情。正如小家與大家不能兩全,大義與私情不能兩全,必須做出痛苦的選擇。”也就是,曾墨怡、陸漢卿也好,趙簡之、宋孝安、宮庶也罷,程真兒、林桃等都是個人私情,在國家面前都不值得一提。這應該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但縱橫就不明白了,編劇為什麼要把反面人物展現的這麼優秀。

宋孝安在撤退前對延娥說:“亂世中雨打浮萍,吾等命運不為自己左右,黨國的旗幟上曾經有我流過的血,人生寂寞如此,也算是可悲可嘆!”算是宋孝安的自白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