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6月28日,魯迅往晨報社訪紹興同鄉孫伏園,當時並不出名的北京大學物理系大學生王品青恰巧那天也去找孫伏園閒聊,這是魯迅和王品青第一次見面。

大概在這次見面之前,王品青向同鄉西北大學校長傅銅推薦魯迅去西安講學,已經通過孫伏園給魯迅說過。這一天,是孫伏園和王品青在晨報社等候魯迅一起去赴西北大學辦事人之宴會。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此時,魯迅是教育部的僉事、社會教育司科長,有年假。正好又想出去散散心,並藉機為醞釀已久的長篇小說《楊貴妃》尋找素材,就答應可以去西安一行。

當天,魯迅與孫、王諸人同赴西北大學辦事人之宴,席間商定赴陝行程後,魯迅即作啟程準備。

魯迅很是鄭重其事對待講學事:

三十日晴。下午同伏園至門匡衚衕衣店,定做大衫二件,一夏布一羽紗,價十五元八角,又至勸業場一遊。得傅佩青信,王品青轉來。夜風。

7月7日晚,陝西省長駐京代表在西車站食堂為魯迅一行餞行,飯畢魯迅等13人即坐火車南下。開始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西北之行。

促成魯迅西安講學的王品青,本名王貴珍,1901年出生於河南濟源澗北村人。早年,在本村濟源縣第二高級小學接受教育。1919 年,考取北京大學預科,1921 年升入該校物理系,1925 年畢業。北大畢業後,在孔德學校任教,曾任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語言課老師。

王品青出生的河南濟源澗北村,因處洪澗河北岸得名。

2009年,天涯論壇的“閒閒書話”欄目晨,有一篇寫王品青的文章,作者在王品青同鄉,據他的文章說,澗北村王氏新修的家譜強調王品青為李大釗的學生,說他是“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此說未見其他材料證實。

1924年8月11日,魯迅在西安講學後回到北京,王品青開始了和魯迅的密切交往。有人做過統計,《魯迅日記》裡一共69次提到王品青。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1924年11月17日《語絲》社創刊,王品青以一個北大沒有畢業學生的身份與新文化運動的巨擘們同列“十六個撰稿人”之一,他們是:周作人、錢玄同、江紹原、林語堂、魯迅、川島、斐君女士、王品青、衣萍、曙天女士、孫伏園、李小峰、淦女士、顧頡剛、春臺、林蘭女士。

因為熟識,也由於王品青的學生身份,魯迅沒有拿他當外人,對於這位敏感多才的小朋友,魯迅有著長輩的寬容和呵護。每每提及,都洋溢著熱情,包含著親情。

王品青的父親是鄉村教師,能供王品青到北大讀書,實在不容易。王品青北大畢業後,孔德學校任教,薪水有限,他對朋友慷慨大方,錢財上難免捉襟見肘。

魯迅憐惜王品青的困難處境,當面資助又怕傷及性格敏感的王品青。於是魯迅想出了另外一個辦法,這就有了王品青校點的《痴花鬘》一書。

這本書的單行本有1914年金陵刻經處刻本,原名《百喻經》,分上下兩卷,是魯迅斷句,並施資刻成的。在魯迅促成下,王品青校訂後改名《痴花鬘》,1926年6月在上海由北新書局出版,稿費和版權成了王品青的收入。

可惜的是,《痴花鬘》刊印後一年,王品青便因肺病和精神疾病棄世。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02

1924年2月28日出版的《創造》季刊第二卷第二號,刊載了署名“淦女士”的短篇小說《隔絕》。接著,《創造週報》又連續發表了《旅行》、《慈母》和《隔絕之後》。前後不到兩個月,同一作者的四個短篇小說先後在創造社的刊物上刊載,引起巨大的反響。

《隔絕》中在外地讀書的女主人公,回家探親時被母親幽禁,逼她與兒時定親的男人結婚。她不屈服,心繫在求學時結識的情侶,回憶甜蜜的往事,哀憐孤苦的現在,控訴殘酷的禮教,追求愛情的自由。

《隔絕之後》是《隔絕》的續篇。女主人公準備逃走的前夕,母親鬧病,全家不眠,失去了機會。她終因不能實現“愛的圓滿”而毅然服毒自殺。男主人公聞訊趕來,撫屍服毒,不惜以生命作代價,用血寫成了“愛史的最後一頁”。

《慈母》寫她無法毫不顧及有生養之恩的母親的一片苦心,更不能放棄比生命還重要的愛情,在雙重矛盾中掙扎。她與心愛的人大膽相愛,不僅要面對外界強大的壓力,更要忍受自己內心深處的舊道德觀所帶來的惶恐不安。

《旅行》描繪了她這一心態。其中的“我”是一名已有婚約在身的女大學生,為了真正自由地愛一次,與已婚戀人“曠了一個多禮拜的課,費了好多的錢”,實施了一次外出旅行,度過了“夢也似的10天甜蜜的生活”。兩個人對外宣稱是同學,專門在旅館裡要了兩個房間掩人耳目。即使這樣,“我”也依然覺得茶房看穿了真相,從而被羞澀、心虛、奮勇、激越等諸般情緒攪得心神不定。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魯迅稱淦女士的小說為“五四”運動後,“將毅然和傳統戰鬥,而又怕敢毅然和傳統戰鬥,遂不得不復活其‘纏綿悱惻之情’的青年們的真實的寫照。”(《(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淦女士是馮沅君的筆名。這四篇小說1926年底以《卷葹》為名出版,收入魯迅主編的“烏合叢書”。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03

從小被纏足的馮沅君,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女大學生和女性婚戀作家,與兩位哥哥哲學家馮友蘭、地質學家馮景蘭被稱為“唐河三馮”,她和丈夫、古典文學家陸侃如一起,是中國文史學術界著名的教授、學者。

馮沅君1900出生於河南省唐河縣,原名馮恭蘭,改名淑蘭,字德馥,筆名淦女士。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

按照馮沅君的傳記和馮友蘭的回憶錄,年幼的馮沅君喜愛讀古文,尤愛讀唐詩,十一二歲時不僅能背誦大量的詩詞,而且還能夠吟詩填詞,故有“才女”之譽。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馮友蘭)

大兄馮友蘭入北京大學兩年後,北洋政府決定將原來慈禧太后創辦的女子師範學校改為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並於1917年開始招生。馮沅君得知這一消息後,她與哥哥馮友蘭說服母親,“如果是說我花錢,我將來什麼也不要”,那時馮沅君已經許婚於當地一戶人家,她的意思是隻要讓她上學,她將來結婚不要嫁妝。

1017年秋天,馮沅君進京投考。當時,北京女高師入學考試只考國文一門,馮沅君自幼學習國文,有較好的基礎,自然是一舉考中了。就這樣,17歲的河南姑娘馮沅君成了中國第一批女大學生。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1923年,馮沅君女高師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成為當時北大唯一的女性研究生,也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由本國高校培養的第一位女性研究生。

在北大國這研究所讀書期間,馮沅君開始了文學創作。她的創作大都集中在自由戀愛和封建包辦婚姻衝突這一主題上,即使後期的創作也仍然是愛的主題。

馮沅君的第一個小說集《卷葹》收小說4篇:《隔絕》、《隔絕之後》、《旅行》和《慈母》,這4篇小說主題基本相同,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銘心的自由戀愛,大膽而熱烈;另一方面是作為封建婚姻制度維護者的長輩對主人公愛的“隔絕”。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馮沅君和陸侃如)

04

馮沅君和陸侃如的戀愛,是從1926年秋天開始的。馮沅君在和陸侃如相戀之前,還和王品青有過一段戀情。

按照學者張耀傑研究,《隔絕》系列小說如同馮沅君的自傳,曲折隱晦地描述了她與王品青的戀愛故事。

馮沅君和王品青的結識大約是在1920年的春天,在北海公園參加“杜威先生平民教育思想”討論會上。他們兩人又都是當時講學社演講的熱心聽眾,就有了更多見面的機會。

《隔絕之後》借表妹之口,敘說乃華與士軫的相識相愛:

他們兩人的訂交是在我考進女子大學那年的冬天,他們雙方的介紹人就是一個文學會。因為士軫在文學會的出版物上讀了她的作品,一顆愛種從此便深深的種在心靈深處。士軫雖不是專門研究文學的人,然以他得天獨厚,無論是說句話,寫封信,都自有一種清秀之氣流露於筆下舌尖。所以他的一番痴情,並未白用,不到三年,他已將她對於異性的愛情贏了來。他們互相勉勵著,他說:她就是他的上帝,他的一切都交付她了。她說:她為他可以犧牲世間一切權利,只要他的心不變。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然而,兩人在婚姻上各有難題,馮沅君在未解人事以前,已許婚於唐河一個地主之子。王品青在考取北大之前,接受父母包辦婚姻,在家鄉濟源與成氏成婚。

到了1923年暑假,大哥馮友蘭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與從科羅拉多礦業學院碩士畢業的二哥馮景蘭結伴回國,把母親吳清芝接到省城開封安家。母親來信要求正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的馮沅君回家探親。馮沅君到家後,在兩位哥哥的幫助下贏得母親的同情,退掉了包辦的婚約,從而解除了她與王品青一直擔心的被強制“隔絕”的危險。當時王品青也從北京祕密回到開封,還參加了河南省教育廳主持的“官費”留學考試。

從1924年開始,馮沅君接連發表短篇小說《隔絕》、《旅行》、《慈母》、《隔絕之後》,以非常大膽的筆觸表現了男女大學生的自由戀愛,並且將這種自由戀愛和讀書進取結合到了一起。

1926年10月12日,已在廈門大學任教的魯迅在日記中寫道:“上午得品青所寄稿及欽文所寄《故鄉》四本。”

王品青所寄稿件,是他幫助馮沅君(署名淦女士)編輯整理的小說集《卷葹(音同“師”)》, 此前也是由他經手寄給上海創造社公開發表的。

魯迅收稿後用一週時間審閱完畢。1926年10月19日,他在日記中留下了“寄小峰信並《卷葹》及《華蓋續》稿”的記錄。29日,魯迅又在致陶元慶(近代著名書籍裝幀藝術家)的信中介紹說,王品青希望陶元慶為《卷葹》設計封面,“乃是淦女士的小說集,《烏合叢書》之一。內容是4篇講愛的小說。卷葹是一種小草,拔了心也不死,然而什麼形狀,我卻不知道。”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馮沅君和陸侃如)

人生若只如初見,在王品青為出版《卷葹》費心操勞的同時,馮沅君移情別戀於比她小3歲的江南才子陸侃如。

1923年11月24日,在一次胡適的演進會上,陸侃如和馮沅君相識。

北大畢業後,陸侃如在位於郊外的清華研究院攻讀研究生,除了星期天進城約會之外,他與馮沅君主要是通過書信聯絡。

1927年5月,兩個人一同回陸侃如的家鄉江蘇海門探親,途經上海時拍攝了他們的訂婚照片,陸侃如在照片空白處題有“紅樓邂逅渾如昨,白首同心一片丹”的詩句。

而另外一方,王品青性格敏感、又有肺病,受失戀刺激而致精神失常,1927年,王品青離開人世。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周作人)

王品青去世後,周作人寫了《關於失戀》一文,裡面透露出一些王品青失戀的細節:

王品青君是陰曆八月三十日在河南死去的,到現在差不多就要百日了,春蕾社諸君要替他出一個特刊,叫我也來寫幾句。我與品青雖是熟識,在孔德學校上課時常常看見,暇時又常同小峰來苦雨齋閒談,夜深回去沒有車僱,往往徒步走到北河沿,但是他沒有對我談過他的身世,所以關於這一面我不很知道,只聽說他在北京有戀愛關係而已。他的死據我推想是由於他的肺病,在夏天又有過一回神經錯亂,從病院的樓上投下來,有些人說過這是他的失戀的結果,或者是真的也未可知,至於是不是直接的死因我可不能斷定了,品青是我們朋友中頗有文學的天分的人,這樣很年青地死去,是很可惜也很可哀的,這與他的失不失戀本無關係,但是我現在卻就想離開了追悼問題而談談他的失戀……品青的死的原固我說是肺病,至於發狂的原因呢,我不能知道。據他的信裡看來,他的失戀似乎是有的罷。倘若他真為失戀而發了狂,那麼我們只能對他表示同情,此外沒有什麼說法。有人要說這全是別人的不好,本來也無所不可,但我以為這一半是品青的性格的悲劇,實在是無可如何的。

王品青死後不久,1928年,馮沅君在短篇小說《Epoch Making(意為“劃時代”)》中,採用她最為擅長的第一人稱自敘的表達方式,寫了自己的兩段戀情。

關於自己的第一段戀愛,小說中的“我”是這樣表白的:“某君雖然學問淺薄,但頗有才情。當時對我異常熱,因此我很想成就他,安慰他在人生途中所受的苦惱。不意數年朋友的結果,他處處負我的期望;我於此發現我同他的志趣不合,灰心之極!”

關於自己前後兩段戀愛的三角疊加,小說中寫道:“我認識你——學問上的認識——是你在E報發表論文之後……待你冒雪進城看我,信上說了些熱烈而纏綿的話……我自己很吃驚,我又遇見了奇蹟,我的生命之流中又添了新水;我很怕,我怕我此後的生活將更痛苦,而且又害了你。在我這喜和怕的境地中,有人拆了你的信,此信又為某君所見,他為之病了,終於移入了醫院——他原來對我的愛情還未盡泯滅。已謝的花兒是不能覆上故枝,我對他此時的狀況,只有憐,沒有當年的熱情了……”

由此可知,被馮沅君稱為“某君”的王品青失戀發瘋的直接誘因,是陸侃如寫給馮沅君的情書被人偷拆,並且被王品青看到了。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馮沅君和陸侃如)

而才女馮沅君的擇偶標準,要求對方積極上進,好好讀書,要和她志趣相合。而陸侃如正是這樣的讀書種子。

關於王品青之死,晚年陸侃如在《憶沅君——沉痛悼念馮沅君同志逝世四週年》中另有記述:“王身體本來不強壯,因打牌失眠,漸漸形成肺病。又加上對吳天‘變心’的懷疑,心情不快,所以肺病漸漸嚴重化了。嚴重了又無錢支付醫藥費,病勢不免日漸危險了。終於一天就因病逝世了。”

這裡的“吳天”按照學者研究,其實是指馮沅君,是陸侃如隱晦之筆。

還有資料說,王品青去世後。馮沅君曾應王紹唐等人的請求,往王家裡寫了一封信,內容為:“品青長逝,赫聲哀悼。久不接來函,方為日就痊痾,不想靜而不起。府上太夫人年高,尚請好自寬慰。今遭此變故,恐顯拮据,今將北新書局款領出兌匯。”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中年馮沅君和陸侃如)

05

1929年1月,陸侃如和馮沅君在江蘇海門舉行結婚儀式。1931年,上海大江書鋪印行夫妻二人共同署名的3卷本著作《中國詩史》。1932年,夫妻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編》,也交由大江書鋪出版發行。這兩部學術專著的出版,一舉奠定了兩個人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作為現代文學史上風行一時的早期的女性婚戀作家,馮沅君逐漸淡出文壇。

1974年6月17日馮沅君因患不治之症,與世長辭了。生前,她曾對山東大學王仲犖教授表示:“我一介寒儒,連個後嗣亦無,能為國家民族留點什麼?我想個人艱窘一點,存幾個錢,身後讓國家做學術獎金;獎掖後人吧!”

民國才女馮沅君的婚戀:已謝的花兒不能覆上故枝

1978年陸侃如先生也逝世了,留下遺囑說:“按馮沅君和他個人的願望,將全部藏書,數萬遺款贈山東大學。”

本文參考資料:《魯迅全集》、《魯迅日記》、《卷葹》、許志傑著《陸侃如與馮沅君》、張耀傑《女作家馮沅君的擇偶標準》、《周作人文集》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