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風水學的五項環境選擇原則

風水 建築 明朝 明成祖 魚沉深海 2017-06-01

風水學,以中國古典哲學的陰陽思想為根本,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為基礎來認識大地,選擇地形。其環境選擇的原則,概括起來有如下五項原則。

1.立足整體 適中合宜

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20世紀才產生的。但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學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協調各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儼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中強滑整體功能性,主張"陽宅應須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立足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他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立足整體的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風水學的基本點。

適中合宜,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儘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論穴雲:"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啞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適中的原則早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語》中提倡的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 重已》指出:"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

風水學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清人吳才鼎在《陽宅撮要》指出:"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東盈西縮,定損丁財。"

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中國曆代的都城為什麼不選擇在廣州、上海、昆明、哈爾濱?因為地點太偏。《太平御覽》卷有記載:"王者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洛陽之所以成為九朝故都,原因在於它位居天下之中,級差地租價就是根據居中的程度而定。銀行和商場只有在鬧市中心才能獲得最大效益。

適中合宜的原則還要求突出中心,佈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圍繞軸心。在典型的環境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經線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軸線的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形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明堂(平原)中軸線的東西兩邊有建築物簇擁,還有彎曲的河流,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淺談風水學的五項環境選擇原則

2.觀形察勢 順乘生氣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山河為主,其來脈氣最大,關係人禍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人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桶8'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崑崙山--秦嶺緯向構造。《考工記》雲:"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崑崙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人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泰山人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人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幹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察環境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在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臺門第。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類似於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像臣僚簇擁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並且很有趣屈之情。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雲:"冀都山脈從雲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以北京城市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勢。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外界的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弦虛緊滑浮沉遲速,就可知道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後顧之憂,而後富乃大。

風水學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由於季節的變化,太陽出沒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為吉、死氣為凶。人應取其旺相,消納控制。《管子 樞言》雲:"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以其氣。"《黃帝宅經》認為,正月的生氣在子癸方,二月在醜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羅盤體現了生氣方位觀念,理氣派很講究這一套。

怎樣辨別生氣呢?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指出,識別生氣的關鍵是望水。"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止。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夫溢於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裡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這就講清了水和氣的關係。

明代《葬書》的版本中指出,應當通過山川草木辨識生氣,"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靄遊,四時彌留,皮無崩蝕,色澤油油,草木繁茂,流泉甘洌,土香而膩,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來休。雲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凋零,水泉乾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可見,生氣就是萬物的勃勃生機,就是生態表現出來的最佳狀態。

風水學提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滋潤,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宋代黃妙應在《博山篇》雲:"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氣未上,山走趨,不可扦;氣不爽,脈斷續,不可扦;氣不行,山壘石,不可扦。"扦就是點穴,確定地點。

風水學認為:房屋的大門為氣口,如果有路有水環曲而至,即為得氣,這樣便於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饋信息。如果把大門設在閉塞的一方,謂之不得氣。得氣有利於空氣流通,對人的身體有好處。宅內光明透亮為吉,陰暗灰禿為凶。只有順乘生氣,才能稱得上貴格。

淺談風水學的五項環境選擇原則

3.因地制宜 調諧自然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 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 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滷,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溼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幹闌式竹樓居住。《唐書 南蠻傳》曰:"山有毒草,蝨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幹闌。"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中國現存許多建築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當山是道教名勝,明成祖朱棣當初派三十萬人上山修廟,命令不許劈山改建,只許隨地勢高下砌造牆垣和寶殿。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迴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調諧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有草卦,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上,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人們只有改造環境、調諧自然,才能創造優化的生存條件。

改造環境、調諧自然的實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環境的成功範例。岷江氾濫,淹沒良田和民宅,一旦馴服了岷江,都江堰就造福於人類了。

北京城中處處是改造環境的名勝。故宮的護城河是人工挖成的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鎮玄武。北海是金代時蓄水成湖,積土為島,以白塔為中心,寺廟以山勢排列。圓明園堆山導水,修建一百多處景點,堪稱"萬園之園"。

中國傳統的村鎮聚落很注重改造環境、調諧自然。如果下工夫,花力氣翻撿一遍歷史上留下來的地方誌書和村譜、族譜,每部書的首卷都敘述了自然環境,細加歸納,一定會有許多改造環境、調諧自然的記載。就目前來說,如深圳、珠海、廣州、汕頭、上海、北京等許多開放城市,都進行了許多的移山填海,建橋鋪路,折舊建新的環境改造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研究風水學的目的,在於努力使城市和村鎮的格局更合理,更有益於人民的健康長壽和經濟的發展。

4.依山傍水 負陰抱陽

依山傍水是風水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臺地,這與當時的狩獵和捕撈、採摘經濟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

一類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湖南嶽陽縣渭洞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餘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裡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從山腳一直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枕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曆史的武漢大學建築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環境,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像環曲的城牆,有了個城門形的出入口。山頂平臺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宏大氣派。

六朝故都南京,瀕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礬,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鐘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洲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贊曰:"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中國處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迴歸線(北緯23′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於採集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朝南的房間比朝北的房間溫度高1℃~2℃;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小兒常晒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尤其對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較強的滅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因此,對於處在地球北半球的中國來說,風水學的環境選擇原則負陰抱陽就是要求坐北朝南。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 律書》雲:"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居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中雲:"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這就是要避免西北風。

風水學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為東、火為南、金為西、水為北、土為中。其二,以八卦的離為南、坎為北、震為東、兌為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以地支的子為北,午為南。其四,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吳興志 談起》記載宋代吳興郡治的佈局: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署蜿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為虎踞之形,合陰陽家說。

《黃帝內經》中的"九宮八風"就是古代中國人對風進行長期觀察的結果,由於它是一部中醫學著作,所以其八風的名稱都是以是否風寒傷人為標準的。春風和煦稱為"嬰女風";夏季風暖溼稱為:"弱風"或"大弱風";秋風強勁稱為"剛風";冬季風寒冷凜冽稱為"大剛風"或"凶風"。其風與方位的排列表明,西面是剛風,北面是大剛風,東北面是凶風,西北面是折風,這些較強勁的風均需在地形上有擋避;而東、東南、南、西南各方之風均屬人體能接受的"弱風"類,故而不需全面擋護,地形可以稍微敞開。《呂氏春秋 有始覽》對"八風"的認識主要從風的大小和寒暖方面來說的,書中雲:"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薰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悽風,西方曰颶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其中所說北方的寒風、西北的厲風、西方的颶風和西南的悽風均是寒冷之風,需要抵擋才行。可見,古代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了所處地理環境下不同方向風的屬性,並據此進行了擋風聚氣的環境選擇。所以黃土高原的窯洞,其洞口的朝向均背離寒冷的偏北風,北京猿人居住的"龍骨洞",則是通過周圍山體來擋風的。長期的生活體驗得出的理想居住環境,往往是一個以能抵擋偏北風為主要目的的東、北、西三面為群山環抱,南面地形稍稍敞開的"功能性"居住環境。在沒有靠山的平原地區,人們就通過營造防護林的辦法來達到擋風的目的。

概言之,負陰抱陽(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入傑。

淺談風水學的五項環境選擇原則

5.地質檢驗 水質分析

風水學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也證明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地質對人體的影響至少有以下4個方面:

(1)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鋅、鉬、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雲:"衡之常寧來陽產錫,其地人語予雲: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徙。"比《耳談》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係,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2)潮溼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溼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溼腐敗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3)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也可以傷人,甚至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了磁場,《管子 地數》雲:"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戰國時有了司南,宋代普遍使用指南針,皆科學運用地磁之舉。傳統家居環境文化主張順應地磁方位。楊筠鬆在《十二杖法》指出:"真衝中煞不堪扦,堂氣歸隨在兩(寸)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這就是說要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傳統家居環境文化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利,實際是擔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裡住戶的干擾。

(4)有害波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m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複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汙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眩暈、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以上四種情況,舊時憑藉經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解釋,在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採取迴避措施或使之神祕化。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層、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怎樣辨別水質呢?《管子 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古代經典著作《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冷主下貴。若苦酸澀,若發饅,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雲:"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漿之氣味惟膽,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藥還見效。後經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經 西山經》記載,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雲南省騰衝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但無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查發現,泉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劇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寫蜀國土兵深入荒蠻之地,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種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聚落的。

中國的絕大多數泉水具有開發價值,山東濟南稱為泉城。福建省發現礦泉水點1590處,居全國各省之最,其中可供醫療、飲用的礦泉水865處。廣西鳳凰山有眼乳泉,泉水乳泉似汁,用之泡茶,茶水一星期不變味。江西永豐縣富溪日鄉九峰嶺腳下有眼一平方米的味泉,泉水有鮮啤酒那種酸苦清甘的味道。由於泉水是通過地下礦石過濾的,往往含有鈉、鈣、鎂、硫等礦物質,以之口服、沖洗、沐浴,無疑有益於健康。

風水學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