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柱被撕裂,就代表飛度不安全嗎?

分析一臺車是不是有著“足量”的安全性,更應該結合車速、碰撞位置、碰撞物來細化考量,任何一臺高速移動的物品在遇到衝擊力之時,都會很容易被摧毀一二道防線,其實說到最後,能“保命”的車才是最安全的車,這是不變的衡量法則。


B柱被撕裂,就代表飛度不安全嗎?


那麼,最近網絡傳的較多的“飛度碰撞圖”真的就用攻擊性的矛頭直指廣汽本田嗎?圖片中顯示,GK5(三代飛度)左側車門撕裂,同時B柱、後車門也被撕裂,甚至底邊樑也被拉裂,從圖片上分析這是一場非常“詭異”的碰撞事故,為什麼稱奇“詭異”?主要有以下兩個疑點:

其一、左側前後車門附帶B柱、底邊樑承力結構拉扯嚴重,但A柱未發生明顯變形,乘員艙空間未被擠壓。

其二、受力拉扯點應從前門開始,很好的避開了前翼子板,但從現場狀態來看,成員應受傷不重。

這兩個疑點歸根結底還是指向了一個碰撞根本,這臺GK5到底是如何碰撞的?


B柱被撕裂,就代表飛度不安全嗎?


發生這種“詭異”的碰撞更多的是需要現場人員以及車主還原駕駛情況,什麼樣的速度什麼樣的碰撞物都會影響車輛的碰撞情況,所以面對這種情況不能一概而論,畢竟千人千次的碰撞場面,能保護成員的車才是好車。


B柱被撕裂,就代表飛度不安全嗎?


這不禁讓我想起去年沃爾沃V40的碰撞事故,同樣撕裂式的碰撞結果讓很多人懷疑沃爾沃的安全性,B柱貫穿式的撞擊力使得整個地板以及車頂被撕裂,“身首異處”頗為慘烈,其實這種事故並不少,此前寶來高速被撕裂車身。這種撕裂式的事故屢見不鮮,並不能將鍋甩給車企,因為你無法知道碰撞力有多大,換成另一臺車是否仍然扛得住。

但在瞭解乘員傷亡並不大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真正的剖析“碰撞車”是否具有真的讓人放心的安全性。


B柱被撕裂,就代表飛度不安全嗎?


通過翻閱大量資料,我們找到了GK5的白車身結構,同時有標註顯示三代車型各個部件的鋼材強度,最關鍵的是配合著車身設計,更能透析出GK5車身安全性在哪個高度。


B柱被撕裂,就代表飛度不安全嗎?


這是美版USDM的三代飛度白車身結構,從結構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非常有意思,本田在設計三代飛度的時候是用了心的。

亮點一:A柱結構,A柱並非僅僅使用了1500MPa超高強度鋼材,而是使用980MPa鋼材與1500MPa混合焊接而成,紅色超高強度鋼材包裹黃色強度鋼材,可見A柱其實受力極限相當高。

亮點二:車頂鋼樑並不少,這是A00級小型車中非常良心的佈局,國內不少機構也拆解過飛度,國內版本擁有四道鋼樑,這與美版完全一致,為590MPa鋼樑,翻滾時承力極限更高,需要了解的是JDM日版並沒有車頂防護措施,這就很有意思。

亮點三:車頭防護性能設計巧妙,完美的“卸力”設計更好的詮釋了“吸能”原理,當然大噴特噴吸能的人可以歇歇了,前防撞樑為980MPa鋼材,與強度為590MPa強度的連接件直接連接,碰撞時形成“卸力”包裹的形式將力量傳導至強度為780MPa的縱梁,之後傳至整個車身更好的緩衝碰撞力。

這一設計其實非常巧妙,不與其他車型對比,單單從這樣的設計理念上來說就符合高能力車型,通過高強度鋼材以及更好白車身的設計配合,更好的保護成員。


B柱被撕裂,就代表飛度不安全嗎?


其實現款飛度在發展史上,算得上極具突破性的一臺車,這點從本田對安全性的把控上就能理解,相比於二代飛度(GE8)上下車體焊接式的生產方式,三代GK5使用的是骨架+構造車體焊接方式,從安全性角度分析“籠式車身”的存在大大提升了防撞擊能力,無論是遇到正面還是翻滾的時候防護能力都會更好。

當然飛度也有弱項,比如說後部保護能力以及側面保護能力會稍差,話說回來,同級別的A0級合資轎車,側面以及車尾防護能力差的其實也不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