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報培訓班的三大誤區: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毀掉孩子?

發現佩奇 國畫 早期教育 育兒 天牧朵之雲 2019-01-30

寒假假期裡,面對形形色色的補習班培訓班,很多家長其實內心是很迷茫的。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報什麼?報哪家?有沒有必要?適不適合自己孩子......

經驗告訴我們:多問問自己這些問題,對家長和孩子都是有利的。下面概括了三個給孩子報培訓班最大的誤區。如果盲目選擇,你對孩子的滿腔熱忱不但對孩子沒用,反而對孩子是極大的不利!

一、越早越好——毀滅孩子自信

前幾天聽到到一位寶媽說,她女兒馬上滿三歲,想過了年去給她報個書法班學寫字。

我有點吃驚。

再接著看完她給我的回覆,原來是這麼回事:她女兒早在一個英語班學了幾個月了,感覺呢學的還真不錯,現在都能唱好幾句英文字母歌了,她和老公一高興,就想著再給孩子學點別的。這老公呢這兩天聽人說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在學書法,就讓她打聽一下書法......

我婉轉給她一個建議:書法先不要考慮,因為不論硬筆還是軟筆書法,都需要一定的手腕力量,孩子年齡太小,骨骼和肌肉組織都還很稚嫩。一般機構招生也會有相應的年齡限制,4歲以下是不建議學書法的。

給孩子報培訓班的三大誤區: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毀掉孩子?

其實,有類似這位寶媽的想法也無可厚非,孩子的“起跑線”對每一位家長都像一個緊箍咒一樣,似乎總也掙不脫!

一個嚴重的問題倒反而容易被大多數家長忽略了:以孩子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任何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嘗試,自信心都可能遭受嚴重打擊。

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在小班制的機構培訓課程中,不管孩子們願不願意,他們是處於一種“被比較”的氛圍中的,每完成一個動作或一次“訓練”,他們自己也會在無意中把自己放在一個“相對於其他小朋友表現怎麼樣”的位置上,並由此產生內心體驗。這種體驗一旦是沮喪的,也就是說結果是失敗的,這種“挫敗感”相對於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而言,可能是一種加強,更可能是一種嚴重削弱,並且年齡越小這種受挫的可能性越大。

這種負面的情緒會很隱形的在孩子內心慢慢滋長,“我做的不好”,“我又失敗了”“我不如別的小朋友”等等這些想法,最後都直接對其自信心理產生破壞作用。自信心對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他們對外界一切事物的接納程度。自信受損,他們會選擇放棄嘗試,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的後果,比如有些孩子對很多事物都很難產生興趣,或者有些孩子討厭學習,或者拒絕任何新鮮的嘗試等等,這些都和自信有關。

給孩子報培訓班的三大誤區: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毀掉孩子?

二、越俎代庖——毀滅孩子興趣。

上面一種“越早報班越好”的認識誤區,更大程度上和整個大環境有關,上文提到的“起跑線上論輸贏”的觀念我在之前一篇文章裡談過,這其實就是一種最典型最有害的誤導。“賽道式”的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大家深有體會。

給孩子報培訓班的另一個誤區,和每一位家長自己的心態有關——越俎代庖,完全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孩子的想法。

以我最常見到的情形來描述一下,比如圍棋:

來機構給孩子諮詢圍棋的家長,有很大一部分是聽了別人介紹或看了機構的宣傳,想想看類似的宣傳是不是很熟悉:圍棋可以提高孩子思維能力、計算能力,培養孩子大局觀、統籌觀、有謀略、有格局......

首先明確,圍棋對孩子智力拓展肯定是有幫助的。但家長容易忽略的是,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感興趣?

有一位孩子爸爸,自己覺得圍棋好,覺得應該讓馬上就滿5歲的兒子也學學圍棋。

帶孩子來上試聽課時,因為孩子是零基礎,老師就以講故事的方式講入門,老師代入了“狼”和“羊”的故事情景,這樣的方式對孩子一般都很有吸引力的。

20來分鐘試聽課下來,這位爸爸也很爽快就答應給兒子報了。

給孩子報培訓班的三大誤區: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毀掉孩子?

結果呢,第一節正式課這孩子就鬧彆扭了,根本坐不住,還沒半節課就哭鬧著要回家,爸爸也沒轍,說下次再來,等下次再來,孩子才一進教室看見棋盤就不幹了,轉身就跑,像見了活的怪獸一樣的......

一番折騰,退費手續啥的。

後來這位爸爸也說,當初報班是有點沒顧及孩子的想法,是自己一廂情願了。

一般來說,聽完試聽課後,家長會在心裡決定要不要給孩子報課,也就在這個環節上家長最容易陷入誤區。

比如,國畫試聽課後,看見孩子居然能畫出那麼漂亮的一幅“作品”,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孩子還有這等天賦!這一高興,報班。

你說機構有機構的“招兒”,也沒錯,但一般試聽課都允許家長旁聽的,報不報也是你自己決定的。誰都沒錯,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就在忽略了孩子。試聽課結束後,常規課是系統學習,上課內容、上課方式和上課時間都和試聽課通常會有差別,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來上課,不是你啊!

不恰當的選擇,直接的後果就是破壞了孩子的興趣,事與願違。上面圍棋的例子,想想看,以後要讓那個孩子喜歡上圍棋會不會很難?“陰影”會不會擴散到類似圍棋的其他項目?

給孩子報培訓班的三大誤區: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毀掉孩子?

如果是,那你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是,是不是也需要認真考慮一下呢?至少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學?有沒有毅力堅持?如果遇到困難有沒有決心去克服?

三、誤打誤撞——毀滅孩子創造力。

面對招牌林立的機構培訓市場,在決定給孩子報班之前,家長最好多問幾個問題:

這家機構資質怎麼樣?上課是什麼形式?有沒有基礎門檻、年齡要求?老師有沒有資質?老師教學風格適不適合孩子?機構教學的具體內容怎麼樣?孩子需要補充的知識能力和機構設置的進度是否能協調?等等這些都關係到報班後孩子具體能接受到怎樣的學習訓練。

不管興趣類還是學科類的機構,報班前做一些瞭解,是確保孩子報班後能不能真正受益的重要因素。

對學科類的輔導班,老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能力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也就需要家長在選擇時要更為慎重。

比如,一個思維活躍的初二男生,別的科成績都不錯,就語文差,考試就保持70分上下。他們學校里語文這一科的作業量還不小,老師基本屬於那種擅長“題海戰術”的風格,這個男孩子呢偏偏不愛做大量的練習,語文作業經常都做不完的,慢慢就有些惡性循環。但是他喜歡讀一些歷史故事類的書。

給孩子報培訓班的三大誤區:你是在培養孩子,還是在毀掉孩子?

父母開始給他找補習班,就補語文。他媽媽前後跑了好幾家機構,和老師交流了解老師的情況,帶孩子去體驗,感受老師講課的風格,最後確定了其中一個老師。

這個老師講課生動有趣,不拘一格,孩子喜歡聽,根據家長的反饋老師又有意在講課中結合一些歷史題材的知識點做補充,孩子更有興趣了。

大概補了四個月,這男孩子期末考試成績一下就提上去不少,89分。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它的反面:培訓機構的老師對孩子也會有很大影響,如果盲目,在某些科目上的“補”可能會適得其反。假設上面例子中,如果媽媽給他找的機構,老師也是擅長“題海戰術”,這孩子就可能真的陷入了一個泥潭,語文本該是一門生動活潑的課程,不是每個學生都要靠大量練習才能學好。相反對有些孩子來說,大量的作業習題簡直就是桎梏,只會禁錮孩子的創造力。

隨著教育政策的深入落實和家長需求的日益理性,機構要想獲得更好發展,最根本的還是靠教學質量的“硬核”保證。但相形之下,也不乏一些機構有名無實,在包裝上宣傳上做足了功夫,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時需要多幾分理性,少一些盲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