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左二)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在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Dorothy Hodgkin家裡作客

但是,範海福卻認為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固然直接法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已有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其應用領域至今仍侷限於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小分子單晶體的 X 射線衍射分析。因此,使直接法走出傳統領域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迎接新的挑戰,這應該是直接法今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

1987年,在慶祝J. Karle 和H. Hauptman 獲得諾貝爾獎的專題報告會上,範海福作為報告人之一,闡明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應該走出傳統領域去開拓新的應用,並指出了四條拓展路徑:(1) 從單晶體試樣到粉晶試樣;(2) 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從完整晶體到不完整晶體;(4) 從X- 射線晶體學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

在晶體結構分析研究中,範海福率先將直接法開拓到新的應用領域,科研成果獨具特色。自1980年起,他先後約五十次分別應邀赴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及科研單位作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與讚譽。範海福也因此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葉企孫物理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左二)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在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Dorothy Hodgkin家裡作客

但是,範海福卻認為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固然直接法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已有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其應用領域至今仍侷限於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小分子單晶體的 X 射線衍射分析。因此,使直接法走出傳統領域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迎接新的挑戰,這應該是直接法今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

1987年,在慶祝J. Karle 和H. Hauptman 獲得諾貝爾獎的專題報告會上,範海福作為報告人之一,闡明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應該走出傳統領域去開拓新的應用,並指出了四條拓展路徑:(1) 從單晶體試樣到粉晶試樣;(2) 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從完整晶體到不完整晶體;(4) 從X- 射線晶體學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

在晶體結構分析研究中,範海福率先將直接法開拓到新的應用領域,科研成果獨具特色。自1980年起,他先後約五十次分別應邀赴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及科研單位作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與讚譽。範海福也因此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葉企孫物理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5年,範海福(右)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M.M.Woolfson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納入中(科院)、英(皇家學會)科研合作項目,該項合作研究一直延續至2003年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夫妻院士的芳華人生

1960年,範海福與同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李方華共結連理,成為一對獻身科學的伉儷。夫人李方華,是我國單晶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先驅,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電子晶體學家。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左二)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在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Dorothy Hodgkin家裡作客

但是,範海福卻認為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固然直接法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已有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其應用領域至今仍侷限於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小分子單晶體的 X 射線衍射分析。因此,使直接法走出傳統領域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迎接新的挑戰,這應該是直接法今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

1987年,在慶祝J. Karle 和H. Hauptman 獲得諾貝爾獎的專題報告會上,範海福作為報告人之一,闡明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應該走出傳統領域去開拓新的應用,並指出了四條拓展路徑:(1) 從單晶體試樣到粉晶試樣;(2) 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從完整晶體到不完整晶體;(4) 從X- 射線晶體學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

在晶體結構分析研究中,範海福率先將直接法開拓到新的應用領域,科研成果獨具特色。自1980年起,他先後約五十次分別應邀赴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及科研單位作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與讚譽。範海福也因此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葉企孫物理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5年,範海福(右)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M.M.Woolfson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納入中(科院)、英(皇家學會)科研合作項目,該項合作研究一直延續至2003年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夫妻院士的芳華人生

1960年,範海福與同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李方華共結連理,成為一對獻身科學的伉儷。夫人李方華,是我國單晶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先驅,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電子晶體學家。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69年,範海福全家合影

範海福與夫人李方華的科研方向各不相同,偶有共同協作的研究項目,但更多是各自獨立開展科研。

上世紀70年代起,範海福伉儷共同主持研究一種用於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圖像處理新方法,提出電子衍射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兩個近親分支學科相交叉的思想,利用電子衍射數據和顯微像兩種信息互補的優越性,將衍射分析的技術引入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逐步建立一種全新的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技術。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左二)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在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Dorothy Hodgkin家裡作客

但是,範海福卻認為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固然直接法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已有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其應用領域至今仍侷限於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小分子單晶體的 X 射線衍射分析。因此,使直接法走出傳統領域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迎接新的挑戰,這應該是直接法今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

1987年,在慶祝J. Karle 和H. Hauptman 獲得諾貝爾獎的專題報告會上,範海福作為報告人之一,闡明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應該走出傳統領域去開拓新的應用,並指出了四條拓展路徑:(1) 從單晶體試樣到粉晶試樣;(2) 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從完整晶體到不完整晶體;(4) 從X- 射線晶體學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

在晶體結構分析研究中,範海福率先將直接法開拓到新的應用領域,科研成果獨具特色。自1980年起,他先後約五十次分別應邀赴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及科研單位作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與讚譽。範海福也因此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葉企孫物理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5年,範海福(右)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M.M.Woolfson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納入中(科院)、英(皇家學會)科研合作項目,該項合作研究一直延續至2003年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夫妻院士的芳華人生

1960年,範海福與同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李方華共結連理,成為一對獻身科學的伉儷。夫人李方華,是我國單晶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先驅,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電子晶體學家。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69年,範海福全家合影

範海福與夫人李方華的科研方向各不相同,偶有共同協作的研究項目,但更多是各自獨立開展科研。

上世紀70年代起,範海福伉儷共同主持研究一種用於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圖像處理新方法,提出電子衍射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兩個近親分支學科相交叉的思想,利用電子衍射數據和顯微像兩種信息互補的優越性,將衍射分析的技術引入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逐步建立一種全新的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技術。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7年,範海福李方華夫婦在澳大利亞珀斯參加第14屆國際晶體學大會留影

李方華結合高分辨電子顯微像襯度和圖像處理的研究,提出的“贗弱相位物體近似像襯”理論,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像強度隨晶體厚度和原子重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為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實驗打開一個新的天地。到90年代初,範海福夫妻共同主持的這個研究項目成果獲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葉企孫物理獎。

2003年2月,李方華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For Women in Science)”,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科學家,集智慧堅韌、美麗溫婉於一身的李方華院士,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科學家的風采。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左二)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在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Dorothy Hodgkin家裡作客

但是,範海福卻認為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固然直接法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已有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其應用領域至今仍侷限於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小分子單晶體的 X 射線衍射分析。因此,使直接法走出傳統領域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迎接新的挑戰,這應該是直接法今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

1987年,在慶祝J. Karle 和H. Hauptman 獲得諾貝爾獎的專題報告會上,範海福作為報告人之一,闡明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應該走出傳統領域去開拓新的應用,並指出了四條拓展路徑:(1) 從單晶體試樣到粉晶試樣;(2) 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從完整晶體到不完整晶體;(4) 從X- 射線晶體學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

在晶體結構分析研究中,範海福率先將直接法開拓到新的應用領域,科研成果獨具特色。自1980年起,他先後約五十次分別應邀赴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及科研單位作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與讚譽。範海福也因此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葉企孫物理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5年,範海福(右)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M.M.Woolfson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納入中(科院)、英(皇家學會)科研合作項目,該項合作研究一直延續至2003年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夫妻院士的芳華人生

1960年,範海福與同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李方華共結連理,成為一對獻身科學的伉儷。夫人李方華,是我國單晶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先驅,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電子晶體學家。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69年,範海福全家合影

範海福與夫人李方華的科研方向各不相同,偶有共同協作的研究項目,但更多是各自獨立開展科研。

上世紀70年代起,範海福伉儷共同主持研究一種用於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圖像處理新方法,提出電子衍射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兩個近親分支學科相交叉的思想,利用電子衍射數據和顯微像兩種信息互補的優越性,將衍射分析的技術引入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逐步建立一種全新的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技術。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7年,範海福李方華夫婦在澳大利亞珀斯參加第14屆國際晶體學大會留影

李方華結合高分辨電子顯微像襯度和圖像處理的研究,提出的“贗弱相位物體近似像襯”理論,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像強度隨晶體厚度和原子重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為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實驗打開一個新的天地。到90年代初,範海福夫妻共同主持的這個研究項目成果獲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葉企孫物理獎。

2003年2月,李方華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For Women in Science)”,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科學家,集智慧堅韌、美麗溫婉於一身的李方華院士,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科學家的風采。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2003年2月27日,李方華在法國巴黎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科研之餘,這對院士伉儷有著共同的愛好,喜歡看歌劇、音樂劇,相互交流對音樂藝術的感悟。也都喜歡唱歌,不時參加一些合唱演出。範海福院士說,藝術與科學是相通的,世界上許多科學家也都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這對功勳卓著、情趣相投的院士伉儷身上,同樣也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相融相通的修養,他們的人生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無限芳華。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左二)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在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Dorothy Hodgkin家裡作客

但是,範海福卻認為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固然直接法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已有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其應用領域至今仍侷限於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小分子單晶體的 X 射線衍射分析。因此,使直接法走出傳統領域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迎接新的挑戰,這應該是直接法今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

1987年,在慶祝J. Karle 和H. Hauptman 獲得諾貝爾獎的專題報告會上,範海福作為報告人之一,闡明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應該走出傳統領域去開拓新的應用,並指出了四條拓展路徑:(1) 從單晶體試樣到粉晶試樣;(2) 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從完整晶體到不完整晶體;(4) 從X- 射線晶體學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

在晶體結構分析研究中,範海福率先將直接法開拓到新的應用領域,科研成果獨具特色。自1980年起,他先後約五十次分別應邀赴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及科研單位作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與讚譽。範海福也因此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葉企孫物理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5年,範海福(右)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M.M.Woolfson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納入中(科院)、英(皇家學會)科研合作項目,該項合作研究一直延續至2003年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夫妻院士的芳華人生

1960年,範海福與同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李方華共結連理,成為一對獻身科學的伉儷。夫人李方華,是我國單晶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先驅,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電子晶體學家。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69年,範海福全家合影

範海福與夫人李方華的科研方向各不相同,偶有共同協作的研究項目,但更多是各自獨立開展科研。

上世紀70年代起,範海福伉儷共同主持研究一種用於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圖像處理新方法,提出電子衍射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兩個近親分支學科相交叉的思想,利用電子衍射數據和顯微像兩種信息互補的優越性,將衍射分析的技術引入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逐步建立一種全新的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技術。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7年,範海福李方華夫婦在澳大利亞珀斯參加第14屆國際晶體學大會留影

李方華結合高分辨電子顯微像襯度和圖像處理的研究,提出的“贗弱相位物體近似像襯”理論,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像強度隨晶體厚度和原子重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為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實驗打開一個新的天地。到90年代初,範海福夫妻共同主持的這個研究項目成果獲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葉企孫物理獎。

2003年2月,李方華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For Women in Science)”,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科學家,集智慧堅韌、美麗溫婉於一身的李方華院士,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科學家的風采。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2003年2月27日,李方華在法國巴黎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科研之餘,這對院士伉儷有著共同的愛好,喜歡看歌劇、音樂劇,相互交流對音樂藝術的感悟。也都喜歡唱歌,不時參加一些合唱演出。範海福院士說,藝術與科學是相通的,世界上許多科學家也都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這對功勳卓著、情趣相投的院士伉儷身上,同樣也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相融相通的修養,他們的人生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無限芳華。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李方華伉儷

苦心引導諄諄教誨

範海福在一次講習班中自稱“工匠”,他的觀點是:搞計算機設計、製造的人和搞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人,都可以算是科技界的工匠,他們並不直接去探索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但是他們為此提供不可缺少的工具,並不斷地改進和革新這些工具。在一次給中青年學子作“科研雜談”時,他對學子們講“什麼叫懂”。

範海福認為,懂與不懂中間有好多個層次。比如,年輕人聽一個學術報告,聽完後沒覺得需要提什麼問題,那不就懂了嗎?但也有可能是年輕人還沒懂到能提出問題的程度,所以很可能就是什麼都沒聽懂。如果能複述,說明多少懂一點;要是會用,則又進了一步;要是能從中舉一反三,那就懂得更深了。

那是不是就掌握得很透了呢?還不是。一個課題的研究方向,起碼應該懂得它的歷史怎麼發展起來的,現狀到了什麼程度,問題在哪裡,發展的動向,並預見它的前景。到這種水平的話,才算比較清楚,才能達到找科研題目的水平,懂不透就達不到這個階段。

搞科研跟學校唸書不一樣,在學校唸書是學習已知的知識,搞科研是探索未知的領域,研究誰都不知的領域需要最認真嚴謹和最不滿足的態度,所以不要輕易說“我懂了”。


"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範海福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來源 | 《南海院士風采錄》

範海福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晶體學家、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1933年8月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南海。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第十四、十五屆國際晶體學會晶體學計算委員會委員。範海福因處理由晶體贗對稱性引起的衍射相位模糊問題、與李方華合作建立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將直接法用於蛋白質晶體結構分析、創建多維空間直接法以測定含週期性缺陷的晶體結構等工作。

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

範海福的父親原名範靄祥,上世紀20 年代,從廣東省南海縣獅山鄉坑田村到廣州讀書,改名為範曜華,後來就在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員。母親李勵精是惠州人,十幾歲時,因為反抗包辦婚姻,隻身從農村來到廣州,半工半讀地完成了中學學業並考上大學。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獅山鎮獅北坑田村的範氏宗祠

1933年8月15日,範海福在廣州市永漢南路(今廣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棟民宅裡出生。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年,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範曜華帶著全家人逃到香港,五歲的範海福跟隨父母開始了逃難的生活。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36年,範海福與父親在廣州

到香港後,範海福的父親辦了一所文德學校,是一個以商養學的私立學校,範海福就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在香港的四年裡,年少的範海福一次次目睹洋人欺凌華人的場景,自己也經歷了一生都難以忘卻的屈辱。有一次,母親帶他到跑馬地的草坪去玩,卻被警察驅趕出來。母親試圖和警察論理:“英國人可以牽著狗進去玩,為什麼我帶著兒子卻不能進去?”母親的爭辯當然是徒勞的,被驅趕出來的母子倆站在草坪外,眼巴巴地看著洋人牽著狗在草坪上嬉戲。年少的範海福不明白這是為什麼,自尊心卻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41年,範海福與父親、母親合影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範海福的父親又帶著全家逃到澳門。在澳門,他們同樣過著屈辱的生活。艱難的家國命運和低下的民族地位,不斷刺激著少年範海福的神經,使他萌生強烈的自尊自強意識,同時也塑造了他蔑視強權、維護尊嚴的精神品性。這一點對他的人生及學術生涯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後來出國進行學術交流時,只要遇上態度傲慢、不尊重中國人的外國人,就會毫不客氣地反擊對方,這是童年的境遇帶給他的一種本能反應。

才藝出眾的頑皮學生

範海福小時候十分頑皮,不是一個學業拔尖的學生,只是一個普通的中等生,從小學到初中,只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除了美術在班上能進到前三名,其他的課目成績一般,有的科目如數學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範海福差點就當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高劍父的弟子。那是在澳門時候的事。當時,客居澳門的高劍父想招收弟子,便到範海福就讀的粵華中學找苗子,校長當即就向他推薦了範海福。高劍父看過範海福的畫作後很是欣喜,有意收這個有繪畫天分的學生為弟子。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0年,範海福在中山大學附中

儘管最終沒能成為高劍父的弟子,但範海福成功考入中大附中。在校期間,範海福的美術科和音樂科成績尤為拔尖,總是班上前幾名。他跟一個要好的同學學口琴和小提琴,沒想到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琴藝居然超過了該同學。在該同學的影響下,範海福上大學後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市大學生合唱團。

教子有方的母親

在範海福年僅9歲的時候,父親在海上運輸中遭突襲遇難。父親離世後,母親擔起了養育範海福的責任。範海福走上科研的道路,有母親的引導,也有偶然機緣。母親是一個注重啟發式教育的老師,在範海福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根據他的特點加以引導,正是母親的循循善誘造就了他。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母親

上中學後,範海福還是隻對美術音樂和語文感興趣,對數理化興趣不大。初二時,為了引導他學習化學,母親給他買了一本顧均正編的《少年化學實驗手冊》。

讓母親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從此改變了範海福的興趣。書中的化學實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範海福,他發現書裡的實驗很好玩,按照手冊裡的步驟,在家裡搞起了“實驗室”,由於條件所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手冊的要求來做實驗,需要找替代品和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更透徹地弄清實驗的原理。

為此,他不停地跑圖書館,查閱各種化學實驗書,反覆琢磨,反覆試驗。當他用變通的方法實驗成功後,興趣就更大了,化學科成績很快就升了上來。隨後他又和幾個同學在家裡搞起無線電實驗,對物理的興趣也慢慢濃厚起來。與同學一起搞的“家庭實驗室”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從北大走向科學的道路

1952年,範海福考上北京大學化學系,在這裡,中國晶體學奠基人之一的唐有祺教授帶他走進晶體學世界。大學裡還有一位令範海福難忘的老師周光召,他不僅教授知識,還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唐有祺教授強調:兩個類似的概念,不僅要注意它們的相同之處,更重要的是要搞清它們的差異。這句話言簡意賅,範海福一直牢記在心裡,貫徹於科研實踐之中。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5年,範海福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

在北大讀書的幾年裡,範海福的表現有點“另類”,常會做一些不守“規矩”的實驗。有兩個化學實驗範海福自己覺得很得意,但卻遭到老師批評:一個是要證實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使溶液呈鹼性。按照當時從蘇聯搬來的一本實驗教程,要將碳酸鈣放入盛蒸餾水的燒杯中然後通入二氧化碳直至溶液呈鹼性,一些同學做了幾十分鐘還沒有結果。

他裝了半試管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然後通入二氧化碳,一兩秒鐘後就出現白色沉澱,這就是碳酸鈣,繼續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澱消失,這就說明了碳酸鈣能溶於二氧化碳水溶液。整個實驗只用了大約一分鐘。另一個實驗是要證實碳酸鈣加熱後可以變成能溶於水的氧化鈣,使水溶液呈鹼性。教程要求把碳酸鈣放入坩堝再用煤氣燈燒半小時。他用一把鑷子夾了一小塊碳酸鈣直接放在火焰中,只燒了幾秒鐘實驗就完成了。

兩個實驗從準備到結束總共不到10分鐘。做完後他就溜出實驗室玩去了。事後老師批評他:一不重視蘇聯“老大哥”的經驗;二不遵守課堂紀律。範海福只接受了第二點批評。另有一個用橋式電路測量電壓的物理實驗,範海福“擅自”改動了電路的一小部分。結果簡化了實驗過程,但仍然可以達到所要求的實驗目的。這回他受到老師的表揚。

1956年,範海福大學畢業,當時北大化學系計劃留11位品學兼優的畢業生讀研究生,範海福也在其中。正當他期待著繼續深造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讓他的人生道路發生了改變。

就在範海福畢業的那一年,國家成立了研製原子彈的“三機部” (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 年改為二機部),需要抽調一批大學畢業生,物理所需要從北大再補充一個畢業生,範海福就這樣被“填補”進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雖然沒有能夠讀研究生讓他很是懊喪,但他很快從懊喪的情緒中走出來,投入到物理學研究的世界裡,從此,晶體學研究領域多了一顆閃亮的新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58年,範海福到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

直接法應用領域的開拓者

到物理研究所以後,面對物理學廣袤的世界,範海福對晶體結構分析方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將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晶體結構分析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精確而全面地提供原子在晶態物質中的分佈情況。為此,許多重要的學科,如分子生物學、結構化學、凝聚態物理學、礦物學、藥物學等,都需要晶體結構的資料作為實驗基礎和理論探討的依據。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0年,範海福(右三)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組建“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組”

早在1963年,範海福提出將直接法與原有的其他衍射分析方法相結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應用領域。其撰寫的論文(正式發表於1965年) 率先進入了當時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一個新領域。1987年,他主持建立了多維空間中的直接法並用於測定高溫超導材料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屬於國際首創。他於1989年就成功地測定了一種新礦物的非公度調製結構,並於1991年成功測定出摻鉛的鉍系2223高溫超導相的非公度調製結構,引起國際高溫超導界的普遍關注。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上世紀80年代初,範海福(左)與科研人員查看晶體結構分析結

在將直接法用於測定蛋白質晶體結構方面,範海福是國際上最早的倡導者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方面的研究是國際晶體學直接法研究的一個重點。範海福的研究組用直接法首次從2 分辨率的單波長異常衍射數據解出一例原屬未知的蛋白質晶體結構。其後,他們陸續發展了一系列新方法,並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的相關研究也因此在國際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獲獎不是科研的終點站

上世紀60-80年代,國際晶體學界的直接法研究迅速發展,直接法研究的兩位先驅J. Karle 和H. Hauptman 也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不少人在問: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研究,還能做什麼?更多的人認為,直接法已經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它的發展也已到了盡頭,想給“直接法研究”畫上句號。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右三)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訪問英國Daresbury Lab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78年,範海福(左二)隨中國晶體學代表團在英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Dorothy Hodgkin家裡作客

但是,範海福卻認為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固然直接法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已有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但其應用領域至今仍侷限於一個比較狹窄的範圍——小分子單晶體的 X 射線衍射分析。因此,使直接法走出傳統領域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尋找新的機會,迎接新的挑戰,這應該是直接法今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

1987年,在慶祝J. Karle 和H. Hauptman 獲得諾貝爾獎的專題報告會上,範海福作為報告人之一,闡明諾貝爾獎之後的直接法應該走出傳統領域去開拓新的應用,並指出了四條拓展路徑:(1) 從單晶體試樣到粉晶試樣;(2) 從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從完整晶體到不完整晶體;(4) 從X- 射線晶體學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

在晶體結構分析研究中,範海福率先將直接法開拓到新的應用領域,科研成果獨具特色。自1980年起,他先後約五十次分別應邀赴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及科研單位作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與讚譽。範海福也因此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葉企孫物理獎、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5年,範海福(右)與英國皇家學會會員M.M.Woolfson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納入中(科院)、英(皇家學會)科研合作項目,該項合作研究一直延續至2003年

獲獎並不是科研的終點站。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堅持探索、攀登,用行動和科研成果詮釋著這一崇高的思想觀念。

夫妻院士的芳華人生

1960年,範海福與同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李方華共結連理,成為一對獻身科學的伉儷。夫人李方華,是我國單晶電子衍射結構分析的先驅,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國際上知名的電子晶體學家。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69年,範海福全家合影

範海福與夫人李方華的科研方向各不相同,偶有共同協作的研究項目,但更多是各自獨立開展科研。

上世紀70年代起,範海福伉儷共同主持研究一種用於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圖像處理新方法,提出電子衍射與高分辨電子顯微學兩個近親分支學科相交叉的思想,利用電子衍射數據和顯微像兩種信息互補的優越性,將衍射分析的技術引入到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逐步建立一種全新的電子晶體學圖像處理技術。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1987年,範海福李方華夫婦在澳大利亞珀斯參加第14屆國際晶體學大會留影

李方華結合高分辨電子顯微像襯度和圖像處理的研究,提出的“贗弱相位物體近似像襯”理論,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像強度隨晶體厚度和原子重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為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實驗打開一個新的天地。到90年代初,範海福夫妻共同主持的這個研究項目成果獲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葉企孫物理獎。

2003年2月,李方華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For Women in Science)”,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科學家,集智慧堅韌、美麗溫婉於一身的李方華院士,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科學家的風采。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2003年2月27日,李方華在法國巴黎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科研之餘,這對院士伉儷有著共同的愛好,喜歡看歌劇、音樂劇,相互交流對音樂藝術的感悟。也都喜歡唱歌,不時參加一些合唱演出。範海福院士說,藝術與科學是相通的,世界上許多科學家也都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這對功勳卓著、情趣相投的院士伉儷身上,同樣也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相融相通的修養,他們的人生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無限芳華。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李方華伉儷

苦心引導諄諄教誨

範海福在一次講習班中自稱“工匠”,他的觀點是:搞計算機設計、製造的人和搞晶體結構分析方法研究的人,都可以算是科技界的工匠,他們並不直接去探索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但是他們為此提供不可缺少的工具,並不斷地改進和革新這些工具。在一次給中青年學子作“科研雜談”時,他對學子們講“什麼叫懂”。

範海福認為,懂與不懂中間有好多個層次。比如,年輕人聽一個學術報告,聽完後沒覺得需要提什麼問題,那不就懂了嗎?但也有可能是年輕人還沒懂到能提出問題的程度,所以很可能就是什麼都沒聽懂。如果能複述,說明多少懂一點;要是會用,則又進了一步;要是能從中舉一反三,那就懂得更深了。

那是不是就掌握得很透了呢?還不是。一個課題的研究方向,起碼應該懂得它的歷史怎麼發展起來的,現狀到了什麼程度,問題在哪裡,發展的動向,並預見它的前景。到這種水平的話,才算比較清楚,才能達到找科研題目的水平,懂不透就達不到這個階段。

搞科研跟學校唸書不一樣,在學校唸書是學習已知的知識,搞科研是探索未知的領域,研究誰都不知的領域需要最認真嚴謹和最不滿足的態度,所以不要輕易說“我懂了”。


範海福:從頑皮學生變身中科院院士!將中國晶體學研究帶到新高度


範海福的工作臺

一個研究生最關鍵的是學會找題目,不會找題目,就永遠獨立不了。

題目有大有小,有些小打小鬧的題目,通俗的話叫“打一槍換一個地兒”,誰開始都要經過這個階段,但是不能老停留在這個階段,老停留在這個階段,頂多是個三四流的科學家,二流都達不到。必須要形成學術體系,建立自己的研究“地盤”,如果沒有“地盤”,參加國際競爭就是沒根基的,靠什麼跟人家比,跟人家競爭去?

談到年輕人在學術上的“崇洋”現象,範海福頗為激動,告誡年輕的研究生們,在對待國內與國外的學術見解時,不要輕易地否定本國的學術研究,而一味地“崇洋”,認為什麼都是國外的對。有人看到國外一些哪怕是水平很低的文章,只要跟國內的學術觀點不同,就斷定是國內的錯了。這種情況讓範海福感到很生氣也很無奈:“國外發達國家的科研水平總體上是比較高,但並不是什麼都比我們高,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說到科學道路上的困難,在範海福看來,科學家也是一個凡人,和普通人一樣,年輕時碰到困難也有過想退縮的念頭。正如範海福曾經題寫過的那樣:世界上沒有“最好”的科學家。但是,科學需要一大批願意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的人。

(圖片來源:網絡)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覆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