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共法律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法律 經濟 交通 移民 西寧晚報社 西寧晚報社 2017-09-30

讓公共法律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讓公共法律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讓公共法律服務惠及更多群眾

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要任務,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是司法行政機關的重要責任。2014年以來,西寧市司法局緊緊圍繞法治西寧、平安西寧建設,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和帶動整體工作的重要抓手,立足職能,整合資源,積極推進,在平臺建設、法治宣傳、法律服務等方面一些探索實踐和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受到了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已經成為西寧司法行政工作的亮麗名片。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德政工程。下一步,市司法局將認真貫徹“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全面落實“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著力推動“四個轉變”,努力踐行“兩個絕對”,始終堅持在把握規律中謀劃,在融入大局中推進,在分類指導中實施,在傳承創新中發展,進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努力為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幸福西寧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搭建多層次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

【遵循“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原則,積極搭建多層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推動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向農村、基層和社會弱勢群體傾斜,實現廣泛覆蓋。】

●加強實體平臺建設。2016年制定出臺《關於建立全市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的實施意見》,以打造全市“農村一小時、城區半小時法律服務圈”為目標,依託縣(區)法律援助中心接待大廳、鄉鎮(街道)司法所、村(社區)法律服務室,整合司法行政服務保障民生各項資源,建設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室), 努力在服務區域上實現全覆蓋,四區三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已全部建成並運行;依託行業法律援助工作站、行業性專業調委會等載體,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延伸到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努力在服務對象上實現全覆蓋。

●加強網絡平臺建設,整合全系統各類網站資源,改造升級“12348”公共法律服務專線, 率先在西北省會城市打造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成“西寧公共法律服務網”,讓群眾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構建立體化的普法宣傳體系

【按照市委書記王曉對法治西寧建設工作的指示要求,以構建具有西寧特色“四樑八柱”全社會立體化普法宣傳新格局為目標,深入實施普法規劃,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公共法律服務全過程,法治宣傳教育覆蓋全市所有區域和群體。】

●不斷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方式方法,構建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實體陣地優勢互補的普法宣傳體系。加強“西寧普法網”、 西寧普法公眾微信等網絡宣傳陣地建設,開展互動交流,創新法律知識傳播模式和途徑,有效提高群眾參與度,提升普法效果。

●開展基層法治建設“六個一”工程,即:在行政村(社區)、寺院建立一個法治宣傳書架、一個法治宣傳長廊或一個法治宣傳櫥窗、一個法治宣傳電子顯示屏、一個法律服務室(窗口)、聘請一名法律顧問、配備一名法治聯絡員,有力助推全市基層法治建設。

●著力實施法治文化建設工程,從法治文化陣地、樹立典型、文藝創作宣傳等方面入手,積極打造西寧法治文化品牌。建成了青唐城法治文化公園、柴達木路法治文化一條街等27處法治文化陣地,法治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日益濃厚。

●積極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工作,紮實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等創建活動,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深入推進。2016年,38所學校和40家企業被首次命名為“西寧市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和“誠信守法示範企業”,全社會依法治理水平顯著提高。

打造高效率的法律服務體系

【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的法律需求作為法律服務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強化各項法律服務工作,全力打造全市“農村一小時、城區半小時法律服務圈”。】

●把法律援助列為全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始終貫徹應援盡援、應援優援原則,全市法律援助案件年均以10%的速度遞增。積極推進法律援助工作網絡建設,在四區三縣實現了環衛工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蓋,在市檢察院、市信訪局建立了律師值班室,在有條件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設立了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實行“西寧市法律援助綠卡”,對持有“西寧市法律援助綠卡”的五保戶、城鄉低保戶等,搭建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出臺了《西寧市法律援助上門服務制度》,對符合援助條件行動不便的援助對象實行了上門服務。市、縣(區)法律援助接待大廳全面實行了“首問責任制”“一次告知制”。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法律援助律師庫”和實行了“點援制”,保障了受援人對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的選擇權。從2016起,將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由原來的城鎮居民人均月收入低於360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300元以下、牧民人均年收入1500元以下,調整為“城鎮、農村居民按照青海省居民所在地當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3倍以內的,均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不斷向低收入人群延伸。積極構建以法律援助接待大廳、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信息員和“法律援助12348熱線”為主體的“1小時法律援助圈”,實行了“12348熱線”嚴格的值班制度,在第一時間對接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

●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社區)法律顧問全覆蓋,在城北區開展試點的基礎上,向市政府專題彙報,市政府出臺了《關於西寧市開展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的實施意見》,於2015年在全市實施了一村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全市1076村(社區)實現了村(社區)法律顧問全覆蓋,191名律師、318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263名法律服務志願者與村、社區簽訂了法律服務協議,擔任了法律顧問。據不完全統計,實施村(社區)法律顧問以來,村(社區)法律顧問累計提供各類法律諮詢4.2萬人次,開展法治教育活動163場次,參與矛盾糾紛調處3000件次,代寫法律文書780餘份,提供法律援助80餘件,代理訴訟45餘件。

●公證法律服務窗口全面推行服務規範化和信息化建設,公證辦證數量年均達到2萬多件。不斷健全完善各項便民服務措施,免費為75歲以上老人辦理遺囑公證並提供上門服務,常態化開展公證法律服務“結對幫扶”和公證法律服務進社區、進鄉村活動,零距離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健全廣覆蓋的人民調解網絡體系

【著眼夯實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一線調解陣地,在鞏固完善村(社區)、鄉鎮(街道)等傳統人民調解組織的基礎上,推動人民調解向矛盾糾紛多發易發的行業和領域延伸,全市人民調解組織達1350個,人民調解員5643人。】

近年來,新建了醫患、交通事故、消費、旅遊、商會等7個領域行業性調委會,基本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類型多樣、覆蓋廣泛的人民調解網絡體系。探索建立“大調解”工作機制,為積極適應新形勢下矛盾糾紛發展變化的特點和防控工作的新要求,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建立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人民調解聯動調處機制的實施意見》精神,加強與公安、法院、城建、土地、工商等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在市、區縣建立起了定期排查、分級預警、應急處置、聯動聯調、信息傳遞反饋、重大社情報告、考核獎懲等工作機制,形成了相互銜接配合的“大調解”工作格局,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全市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年均調處各類矛盾糾紛達到1萬件左右,成功率達98%以上,人民調解成為平安西寧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西寧公共法律服務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