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茲事體大,“基因編輯人”必須踩剎車!

法律 國際醫學 新聞 科普 科學 新民晚報 2018-11-29

“本來不應該發生,至少不是在今天。”這是眾多點評昨天躥紅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我國誕生”這條新聞時十分亮眼的一句話。咀嚼一下,這句話至少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這事“不應該發生”;第二,這事“到底可不可以發生,還有待商榷”;第三,這事“至少今天不應該發生”。

獨家述評|茲事體大,“基因編輯人”必須踩剎車!


基因編輯是個非常專業的術語,參與研究的專家屬於小眾,但一旦技術得以推廣,其涉及的又絕對是大眾,甚至每個人的安危與尊嚴。這項技術意在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以達到基因治療和遺傳改良等目的。昨天,深圳有關人士宣佈的“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之所以輿論譁然,倒不是“外行看熱鬧”,而真的是茲事體大,事關千秋萬代。

獨家述評|茲事體大,“基因編輯人”必須踩剎車!


圖說:CRISPR/Cas9基因改編技術創始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著名微生物學家Jennifer Doudna在TED關於基因改編的演講

為什麼“不應該發生”?有一則留言頗有代表性:“我不同意我的兒女不像我。”雖然有點戲謔,但反映的卻是一個生命延續的重大人倫問題。誰都希望自己的後代健康、漂亮,但誰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像爹不像娘,倒像隔壁張木匠”。說白了,基因編輯用於醫療特定遺傳疾病,這肯定是未來醫學的方向,但用於人類非疾病的生理屬性變異,就值得探討了。以後,“基因人”滿大街,這會是什麼後果?現在我們努力踐行保護環境,就是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進而保護人類自身。試想,如果通過基因編輯,“改良”出來的男生都像鹿晗,女生都像林志玲,失去了多樣性的人類,還有意義嗎?

國際醫學發展早就表明,基因編輯並非目前的原創成果,其技術難關早已攻克,但全球相關領域專家幾乎都恪守“不觸碰”的底線,就是為了避免鑽入“基因歧視”的死衚衕。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有可能從基因的角度對人類全體的遺傳傾向進行出生前指導,這些遺傳信息的揭示和公開,將對攜帶某些“不利基因”或“缺陷基因”人士的升學、就業、婚姻等社會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基因歧視”可以是針對一個人、一個家族或一個民族。這樣的社會後果,誰也承擔不了,也承擔不起。

獨家述評|茲事體大,“基因編輯人”必須踩剎車!


圖說:創始人Jennifer Doudna呼籲全球暫停CRISPR/Cas9技術在人體胚胎中臨床應用。

為什麼“還有待商榷”?皆因為基因編輯技術至今仍在世界上存有極大爭議。2018年7月,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發布報告說,在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被認為“倫理上可接受”。但是,該協會提出了兩大限制條件:一是基因編輯嬰兒,必須確保並符合未來出生嬰兒的福祉;二是符合社會的正義和團結,不會增加歧視和分裂。

獨家述評|茲事體大,“基因編輯人”必須踩剎車!


為什麼“至少今天不應該發生”?因為目前這樣的醫學實踐活動尚缺乏法律的支撐與保護。但是,我國已經出臺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其中就明確:“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當遵循知情同意原則,並簽署知情同意書。涉及倫理問題的,應當提交醫學倫理委員會討論。”用基因編輯嬰兒,從大範疇來說,也應當屬於輔助生殖技術的一種手段,其法律和倫理邊界需要有嚴格的限定與規範。正如國家衛健委就此事的迴音,是依法依規處理,必須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從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來看,基因編輯用於生殖改善是沒有法律依據的,無論其動機如何,開展這樣的“科研”實踐,也是對人民健康的不負責。

獨家述評|茲事體大,“基因編輯人”必須踩剎車!


圖說:國家衛健委高度重視“基因編輯嬰兒” 要求廣東衛健委核實。

現在必須立即讓“基因人”踩剎車,一個最基本的科學事實是,基因不是人的全部,人除受先天遺傳因素,還與社會環境長期作用密不可分。人的健康發展受制於先天和後天的雙重因素。正是從這點來說,堅決反對基因決定論是人類的不二選擇。事關人類安全與尊嚴的頭等大事,沒有任何“實驗性”可談。

作者 | 王蔚

編輯 | 包雍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