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最後一辯“火藥味”濃烈,馬克龍更有“總統相”?

法國 BBC 北約 歐洲 上海觀察 2017-05-06

距離法國大選“決賽”還有三天,中間派獨立候選人馬克龍和極右翼候選人勒龐在電視辯論中展開“最後一搏”。160分鐘裡,兩人全程上演脣槍舌劍、相互指責戲碼。誰更有“總統相”?英國廣播公司認為,在很多法國人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勒龐只在“一處” 得分?

與美國大選電視辯論站立發言的方式不同,法國候選人沿襲1974年以來的辯論習慣,在一張長方桌兩邊迎面而坐,中間隔著負責提問的主持人。然而,姿勢雖不同,“畫風”卻相似。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道,這場160分鐘的電視辯論,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火力強勁的戰鬥模式。

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用明顯帶有人身攻擊意味的開幕詞為這場辯論定調。她說,馬克龍臉上的笑容已經變成了一副鬼臉。“面具已經剝下, 風度翩翩的外表下藏著銀行家的冷漠。”她將39歲的對手形容為野蠻全球化的候選人,正樂呵呵地向世界變賣法國資產,放棄國家利益。

BBC 認為,勒龐的“譏諷”策略顯然只想挑釁、激怒對手,讓對方說出將來會後悔的話,以扭轉首輪投票中的劣勢。

自1981年以來,法國大選最終辯論都不採用“切換鏡頭”,也就是一位候選人在發言時,鏡頭裡同時呈現出對手的面孔。有媒體認為,正因如此,人們能夠看到勒龐不同以往的做法。在大部分時間裡,她都保持微笑,有時甚至笑出聲來。“這似乎也是一項精心設計的心理策略,似乎告訴對手你的每個回答都荒唐、愚蠢、可笑。”

不過,CNN認為,勒龐的“心理戰”並沒有奏效,馬克龍沒有上鉤。馬克龍雖然也用“口頭炮彈”回擊48歲的國民陣線領導人,稱她是“令人恐懼的女祭司”、缺乏策略,多年來只是利用法國民眾的怨氣拉票造勢,導致“失敗主義”情緒蔓延。但在整場辯論中,他表現得更為氣定神閒、靈活應變,掌控著自己的情緒,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甚至數次稱呼對方勒龐女士,以控制對方情緒。

“但有一點,勒龐明顯得分了。”BBC如是評論。在關於恐怖主義的辯論中,她對馬克龍應對恐怖分子的“虛弱無力”發起攻擊,指責後者對伊斯蘭恐怖主義持放縱態度。她誓言立即驅離所有登上恐怖“黑名單”的外國人,並清除被懷疑為伊斯蘭極端主義者的法國人。“我一旦上任,立即這麼做。”

馬克龍則花了很多口舌解釋:有多大一部分恐怖分子其實是法國人、法國應該為這樣的局面自審。他的計劃是增加警力和安保投入,加強對“黑名單”的監視。“把每個人都扔進監獄或者送往國外,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

BBC評論認為,馬克龍上述觀點顯然“啞火”了,因為它看起來像是在把恐襲歸咎於法國自身。

除此之外,在一系列問題上暴露出弱點和混亂的,則是勒龐女士。媒體分析稱,儘管她的言語氣勢更咄咄逼人,但很多數據和事實的列舉都不夠準確,特別是在經濟問題上。關於放棄歐元的問題,勒龐遠遠不能清晰描繪她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而她對於舊的歐洲貨幣單位的無知,則讓情況變得更糟。

她不斷地翻看面前的文件,尋找觀點和言論來回擊馬克龍。但是,這讓她看起來對自己的陳述很不自信,而且她對馬克龍的頻繁攻擊反讓人們感覺是在老調重彈。

此外,兩人還就對歐關係、對俄關係發表了大相徑庭的觀點。作為反歐盟、反北約的候選人,勒龐積極推動與俄羅斯更緊密的關係,取消經濟制裁。親歐盟、親一體化的馬克龍則主張與歐洲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認為法國需在移民危機中承擔更多責任。談及俄羅斯,他說,“不能接受我的行動任由普京擺佈,這是我和勒龐女士的區別。”

誰更有“總統相”?

此前,大多數民眾預計,律師出身的勒龐會在辯論中大放異彩。但是,媒體普遍認為,結果反倒是兩人中經驗更少的馬克龍在諸多關鍵問題上壓倒了對手。辯論結束後,據Elabe民調機構統計顯示,63%的受訪人群認為馬克龍比勒龐更有說服力。

有媒體注意到,最後辯論前,兩位候選人的立場均有所回調,意在自我“洗刷”,以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勒龐降低了法國脫歐的調門,並向右翼共和黨候選人菲永的支持者致意。馬克龍則圍繞歐盟話題釋放出一些相對負面言論。

民調普遍預測,馬克龍將在週日的對決中獲勝。但有評論稱,大規模抵制投票的“政治幽靈”仍然存在。也有不少民眾認為,這位百萬富翁、前銀行投資家、前經濟部長,帶著深刻的精英烙印,仍是一個未知變量。他們不確定,沒有得到任何政黨支持,馬克龍將如何領導政府治理國家。CNN則認為,毫無疑問,昨晚與勒龐相比,他是那個更有“總統相”的人。

羞恥的辯論?偉大的辯論?

據BBC報道,辯論結束後,一些法國媒體評論家說這簡直是一個“羞恥”:雙方只有指責攻擊,沒有政策闡述;一切都是泥濘不堪;這樣的辯論與總統大選“不配”。不過,不少法國觀眾卻對觀看這樣一場激烈辯論興致盎然。有評論認為,這場電視辯論圓滿完成了它的使命。

40多年來,法國人習慣於通過觀看“一對一”辯論來審視哪位候選人更為勝任。他們想知道誰看起來像國家元首,誰擁有國家元首的感覺。BBC稱,數百萬人觀看了勒龐和馬克龍在這兩個多小時裡的相互指責、打斷對方,兩人之間的不同被展示得再清晰不過。

勒龐,出色的煽動者,反歐盟、反北約,不停用吹毛求疵的評論入侵對手的每一寸皮膚。馬克龍,親歐盟、親一體化,帶著笛卡爾主義者的理性。兩人之間有的是個性衝突、政治衝突,卻毫無相似點,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地對立。

BBC評論員休米·斯科菲爾德則認為,他倆互不待見,但這不妨礙它成為一場偉大的辯論,被人們所銘記。這場辯論提供了一項特殊服務,向人們一覽無遺地展示一個分裂的法國,以及我們這個時代所經歷的分裂新樣貌:不是左右之爭、而是國家與世界之爭。這也是這場對峙能在法國國界之外引起迴響的原因所在。

(欄目主編:楊立群。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