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在巴黎啟動

文 |谷宇飛

近日,一項名為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LaMaestr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Women Conductors)的賽事首次拉開帷幕,並計劃於今年9月30日甄選出12位候選者在法國巴黎參加決賽。如今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寥寥無幾,此項高規格的賽事無疑也將成為國際樂壇的一顆寶貴的明珠。決賽時間定於2020年3月16日至3月19日,屆時入選的參賽選手將與巴黎莫扎特交響樂團和巴黎愛樂交響樂團共同演奏。

全女性的指揮大賽

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興起不由使人聯想到,2008年《留聲機》雜誌公佈了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響樂團,而在這些樂團中沒有一位女性躋身首席指揮之列。2017年,《留聲機》發佈了全世界最偉大的50位指揮家排行榜,其中同樣也沒有一位是女性。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法國指揮中只有4%是女性;放眼整個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有6%的“客座指揮”是女性。

女性指揮家從現有指揮大賽中脫穎而出屬於小概率事件。同樣,很少有女性出現在比賽選拔委員會和評審團之列。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無疑為女性指揮家們提供了一個公正合理的參賽環境。

本次比賽由巴黎莫扎特管弦樂團、音樂藝術總監克萊爾·吉博特和巴黎愛樂樂團總監勞倫特·貝勒共同參與指導,其目的是鼓勵、發現有才華的女指揮,並且對她們的才能給予認可。截至2020年1月1日,未滿40歲的女性指揮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曲目將包括18世紀至20世紀的傑作,以及由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德拉·格里馬爾和意大利作曲家法比奧·瓦基所創作的新作品。主辦方將會為比賽最終的優勝者提供獎金,並對其未來職業發展給予大力扶持。

克萊爾·吉博特同時也是歐洲婦女權利和兩性平等委員會成員。此次比賽打破了以往的僵局,召集了由紐約愛樂樂團總監黛博拉·博爾達為首的指揮家們參與到評審工作中。雖然參賽選手均為女性,但評審團男女均有之,從而也打消了外界對於“性別隔離同樣也是歧視”的揣測,體現出比賽的公平公正以及對參賽者才能的重視。

“女大師”的歷史淵源

女性指揮家的誕生要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女性樂手由於性別原因而被排除在傳統管絃樂隊之外。這些女性音樂家們聚集在一起,組成了自己的管絃樂隊,後人將這種樂隊稱之為“全女性管絃樂隊”(All-women orchestras)。當時這種類型的樂隊有:維也納女子管絃樂隊,由約瑟芬·溫利希組建;波士頓菲德管弦樂團,指揮是卡羅琳·尼古拉斯;克拉拉·舒曼的女弟子瑪麗·烏爾姆是第一位登上柏林愛樂指揮台的女性,1898年她在柏林也創建了一支獨屬於女性的管絃樂隊,並擔任首席指揮。

不過“全女性管絃樂隊”的形成,除了性別因素以外還有歷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女性在古典樂壇的境遇。由於男性到前線作戰,國內管絃樂隊裡出現席位空缺,女性樂手開始出現在傳統樂隊席位中。社會風氣的轉變推動了人們觀念上的變化,人們逐漸開始接納女性指揮家執棒演出,如今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扭轉觀念的風向

對女性指揮人才的發掘扶持,是推動人才多樣性的一種體現。比賽主辦方表示,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首次舉辦,不僅意味著人們從傳統的態度和偏見中走出,還昭示著女指揮家將成為常態。如今國際樂壇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女性指揮,如我國指揮家鄭小瑛和張弦、日本指揮家西本智實、美國指揮家阿爾索普……她們獨特的音樂魅力不僅征服了聽眾,也打破了人們心中傳統觀念的壁壘。

但話又說回來,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創辦之際,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比賽早一天消失。音樂藝術不是競技體育,性別之間在精神構造上的差別即便有,或許也可以忽略不計。音樂藝術是人類最頂尖的精神藝術,因此我們也極少見到有哪些國際器樂比賽需要按照性別劃分賽道。當我們為諸多女性世界級鋼琴家,如阿格里奇、王羽佳歡呼喝彩,並認為她們是世界最高等級鋼琴家的代表時,我們也希望能夠有女性指揮家成為世界最頂級指揮家。這自然也是本次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創辦目的。到那一天,或許也就不需要單獨創辦女大師指揮比賽了。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在巴黎啟動

文 |谷宇飛

近日,一項名為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LaMaestr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Women Conductors)的賽事首次拉開帷幕,並計劃於今年9月30日甄選出12位候選者在法國巴黎參加決賽。如今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寥寥無幾,此項高規格的賽事無疑也將成為國際樂壇的一顆寶貴的明珠。決賽時間定於2020年3月16日至3月19日,屆時入選的參賽選手將與巴黎莫扎特交響樂團和巴黎愛樂交響樂團共同演奏。

全女性的指揮大賽

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興起不由使人聯想到,2008年《留聲機》雜誌公佈了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響樂團,而在這些樂團中沒有一位女性躋身首席指揮之列。2017年,《留聲機》發佈了全世界最偉大的50位指揮家排行榜,其中同樣也沒有一位是女性。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法國指揮中只有4%是女性;放眼整個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有6%的“客座指揮”是女性。

女性指揮家從現有指揮大賽中脫穎而出屬於小概率事件。同樣,很少有女性出現在比賽選拔委員會和評審團之列。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無疑為女性指揮家們提供了一個公正合理的參賽環境。

本次比賽由巴黎莫扎特管弦樂團、音樂藝術總監克萊爾·吉博特和巴黎愛樂樂團總監勞倫特·貝勒共同參與指導,其目的是鼓勵、發現有才華的女指揮,並且對她們的才能給予認可。截至2020年1月1日,未滿40歲的女性指揮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曲目將包括18世紀至20世紀的傑作,以及由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德拉·格里馬爾和意大利作曲家法比奧·瓦基所創作的新作品。主辦方將會為比賽最終的優勝者提供獎金,並對其未來職業發展給予大力扶持。

克萊爾·吉博特同時也是歐洲婦女權利和兩性平等委員會成員。此次比賽打破了以往的僵局,召集了由紐約愛樂樂團總監黛博拉·博爾達為首的指揮家們參與到評審工作中。雖然參賽選手均為女性,但評審團男女均有之,從而也打消了外界對於“性別隔離同樣也是歧視”的揣測,體現出比賽的公平公正以及對參賽者才能的重視。

“女大師”的歷史淵源

女性指揮家的誕生要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女性樂手由於性別原因而被排除在傳統管絃樂隊之外。這些女性音樂家們聚集在一起,組成了自己的管絃樂隊,後人將這種樂隊稱之為“全女性管絃樂隊”(All-women orchestras)。當時這種類型的樂隊有:維也納女子管絃樂隊,由約瑟芬·溫利希組建;波士頓菲德管弦樂團,指揮是卡羅琳·尼古拉斯;克拉拉·舒曼的女弟子瑪麗·烏爾姆是第一位登上柏林愛樂指揮台的女性,1898年她在柏林也創建了一支獨屬於女性的管絃樂隊,並擔任首席指揮。

不過“全女性管絃樂隊”的形成,除了性別因素以外還有歷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女性在古典樂壇的境遇。由於男性到前線作戰,國內管絃樂隊裡出現席位空缺,女性樂手開始出現在傳統樂隊席位中。社會風氣的轉變推動了人們觀念上的變化,人們逐漸開始接納女性指揮家執棒演出,如今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扭轉觀念的風向

對女性指揮人才的發掘扶持,是推動人才多樣性的一種體現。比賽主辦方表示,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首次舉辦,不僅意味著人們從傳統的態度和偏見中走出,還昭示著女指揮家將成為常態。如今國際樂壇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女性指揮,如我國指揮家鄭小瑛和張弦、日本指揮家西本智實、美國指揮家阿爾索普……她們獨特的音樂魅力不僅征服了聽眾,也打破了人們心中傳統觀念的壁壘。

但話又說回來,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創辦之際,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比賽早一天消失。音樂藝術不是競技體育,性別之間在精神構造上的差別即便有,或許也可以忽略不計。音樂藝術是人類最頂尖的精神藝術,因此我們也極少見到有哪些國際器樂比賽需要按照性別劃分賽道。當我們為諸多女性世界級鋼琴家,如阿格里奇、王羽佳歡呼喝彩,並認為她們是世界最高等級鋼琴家的代表時,我們也希望能夠有女性指揮家成為世界最頂級指揮家。這自然也是本次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創辦目的。到那一天,或許也就不需要單獨創辦女大師指揮比賽了。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在巴黎啟動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在巴黎啟動

文 |谷宇飛

近日,一項名為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LaMaestr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Women Conductors)的賽事首次拉開帷幕,並計劃於今年9月30日甄選出12位候選者在法國巴黎參加決賽。如今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寥寥無幾,此項高規格的賽事無疑也將成為國際樂壇的一顆寶貴的明珠。決賽時間定於2020年3月16日至3月19日,屆時入選的參賽選手將與巴黎莫扎特交響樂團和巴黎愛樂交響樂團共同演奏。

全女性的指揮大賽

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興起不由使人聯想到,2008年《留聲機》雜誌公佈了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響樂團,而在這些樂團中沒有一位女性躋身首席指揮之列。2017年,《留聲機》發佈了全世界最偉大的50位指揮家排行榜,其中同樣也沒有一位是女性。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法國指揮中只有4%是女性;放眼整個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有6%的“客座指揮”是女性。

女性指揮家從現有指揮大賽中脫穎而出屬於小概率事件。同樣,很少有女性出現在比賽選拔委員會和評審團之列。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無疑為女性指揮家們提供了一個公正合理的參賽環境。

本次比賽由巴黎莫扎特管弦樂團、音樂藝術總監克萊爾·吉博特和巴黎愛樂樂團總監勞倫特·貝勒共同參與指導,其目的是鼓勵、發現有才華的女指揮,並且對她們的才能給予認可。截至2020年1月1日,未滿40歲的女性指揮均可報名參加。比賽曲目將包括18世紀至20世紀的傑作,以及由法國作曲家亞歷山德拉·格里馬爾和意大利作曲家法比奧·瓦基所創作的新作品。主辦方將會為比賽最終的優勝者提供獎金,並對其未來職業發展給予大力扶持。

克萊爾·吉博特同時也是歐洲婦女權利和兩性平等委員會成員。此次比賽打破了以往的僵局,召集了由紐約愛樂樂團總監黛博拉·博爾達為首的指揮家們參與到評審工作中。雖然參賽選手均為女性,但評審團男女均有之,從而也打消了外界對於“性別隔離同樣也是歧視”的揣測,體現出比賽的公平公正以及對參賽者才能的重視。

“女大師”的歷史淵源

女性指揮家的誕生要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女性樂手由於性別原因而被排除在傳統管絃樂隊之外。這些女性音樂家們聚集在一起,組成了自己的管絃樂隊,後人將這種樂隊稱之為“全女性管絃樂隊”(All-women orchestras)。當時這種類型的樂隊有:維也納女子管絃樂隊,由約瑟芬·溫利希組建;波士頓菲德管弦樂團,指揮是卡羅琳·尼古拉斯;克拉拉·舒曼的女弟子瑪麗·烏爾姆是第一位登上柏林愛樂指揮台的女性,1898年她在柏林也創建了一支獨屬於女性的管絃樂隊,並擔任首席指揮。

不過“全女性管絃樂隊”的形成,除了性別因素以外還有歷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女性在古典樂壇的境遇。由於男性到前線作戰,國內管絃樂隊裡出現席位空缺,女性樂手開始出現在傳統樂隊席位中。社會風氣的轉變推動了人們觀念上的變化,人們逐漸開始接納女性指揮家執棒演出,如今甚至成為一種風尚。

扭轉觀念的風向

對女性指揮人才的發掘扶持,是推動人才多樣性的一種體現。比賽主辦方表示,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首次舉辦,不僅意味著人們從傳統的態度和偏見中走出,還昭示著女指揮家將成為常態。如今國際樂壇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女性指揮,如我國指揮家鄭小瑛和張弦、日本指揮家西本智實、美國指揮家阿爾索普……她們獨特的音樂魅力不僅征服了聽眾,也打破了人們心中傳統觀念的壁壘。

但話又說回來,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創辦之際,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比賽早一天消失。音樂藝術不是競技體育,性別之間在精神構造上的差別即便有,或許也可以忽略不計。音樂藝術是人類最頂尖的精神藝術,因此我們也極少見到有哪些國際器樂比賽需要按照性別劃分賽道。當我們為諸多女性世界級鋼琴家,如阿格里奇、王羽佳歡呼喝彩,並認為她們是世界最高等級鋼琴家的代表時,我們也希望能夠有女性指揮家成為世界最頂級指揮家。這自然也是本次女大師國際指揮比賽的創辦目的。到那一天,或許也就不需要單獨創辦女大師指揮比賽了。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在巴黎啟動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專為女性指揮開設的比賽在巴黎啟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