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隨著法語越來越流利,主人翁意識漸濃的約亞夫,越來越放得開。

在家裡,他是七個月只吃一樣飯的非法移民,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

在夜店,他是最張揚的舞者,無拘無束地唱著跳著,自信歡樂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只是來混塊麵包填飽肚子。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隨著法語越來越流利,主人翁意識漸濃的約亞夫,越來越放得開。

在家裡,他是七個月只吃一樣飯的非法移民,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

在夜店,他是最張揚的舞者,無拘無束地唱著跳著,自信歡樂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只是來混塊麵包填飽肚子。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可是,到了入籍考試,另一種規訓又降臨在約亞夫頭上。

先進文明也不過是場應試教育,想要成為真正的精神法國人,就要回答出法國精神的標準答案。法國精神是什麼?地圖像只公雞、歷史名人還是價值是非題?

雖然《馬賽曲》歌詞照樣血腥暴力,但是,只要你在課堂上高聲朗誦,一張精神法國人的合格證就發到你的手中。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隨著法語越來越流利,主人翁意識漸濃的約亞夫,越來越放得開。

在家裡,他是七個月只吃一樣飯的非法移民,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

在夜店,他是最張揚的舞者,無拘無束地唱著跳著,自信歡樂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只是來混塊麵包填飽肚子。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可是,到了入籍考試,另一種規訓又降臨在約亞夫頭上。

先進文明也不過是場應試教育,想要成為真正的精神法國人,就要回答出法國精神的標準答案。法國精神是什麼?地圖像只公雞、歷史名人還是價值是非題?

雖然《馬賽曲》歌詞照樣血腥暴力,但是,只要你在課堂上高聲朗誦,一張精神法國人的合格證就發到你的手中。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再次來到聖母院前,約亞夫依舊渺小,這座建築卻變得沒那麼崇高

一邊是希伯來語的家鄉,一邊是法語的異國,逃離一種規訓又遇上另一種規訓,約亞夫不知道該怪自己幼稚還是理想主義。

一個人拒絕了自己的母語,就是殺死了一部分的自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親的話為他立了個Flag,約亞夫還是沒有下得了狠心。

畢竟,文化的衝突,比他想得要強大得多,自由巴黎的“自由”,只是他的一種誤解。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隨著法語越來越流利,主人翁意識漸濃的約亞夫,越來越放得開。

在家裡,他是七個月只吃一樣飯的非法移民,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

在夜店,他是最張揚的舞者,無拘無束地唱著跳著,自信歡樂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只是來混塊麵包填飽肚子。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可是,到了入籍考試,另一種規訓又降臨在約亞夫頭上。

先進文明也不過是場應試教育,想要成為真正的精神法國人,就要回答出法國精神的標準答案。法國精神是什麼?地圖像只公雞、歷史名人還是價值是非題?

雖然《馬賽曲》歌詞照樣血腥暴力,但是,只要你在課堂上高聲朗誦,一張精神法國人的合格證就發到你的手中。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再次來到聖母院前,約亞夫依舊渺小,這座建築卻變得沒那麼崇高

一邊是希伯來語的家鄉,一邊是法語的異國,逃離一種規訓又遇上另一種規訓,約亞夫不知道該怪自己幼稚還是理想主義。

一個人拒絕了自己的母語,就是殺死了一部分的自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親的話為他立了個Flag,約亞夫還是沒有下得了狠心。

畢竟,文化的衝突,比他想得要強大得多,自由巴黎的“自由”,只是他的一種誤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赤條條而來,悻悻然而去,開頭敲門無人應,結尾撞門,同樣是無人應。

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奔著精神法國人的目標,他的三項考試都沒通過。

一種循環就此形成,法國這扇門,約亞夫算是永遠打不開了。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隨著法語越來越流利,主人翁意識漸濃的約亞夫,越來越放得開。

在家裡,他是七個月只吃一樣飯的非法移民,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

在夜店,他是最張揚的舞者,無拘無束地唱著跳著,自信歡樂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只是來混塊麵包填飽肚子。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可是,到了入籍考試,另一種規訓又降臨在約亞夫頭上。

先進文明也不過是場應試教育,想要成為真正的精神法國人,就要回答出法國精神的標準答案。法國精神是什麼?地圖像只公雞、歷史名人還是價值是非題?

雖然《馬賽曲》歌詞照樣血腥暴力,但是,只要你在課堂上高聲朗誦,一張精神法國人的合格證就發到你的手中。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再次來到聖母院前,約亞夫依舊渺小,這座建築卻變得沒那麼崇高

一邊是希伯來語的家鄉,一邊是法語的異國,逃離一種規訓又遇上另一種規訓,約亞夫不知道該怪自己幼稚還是理想主義。

一個人拒絕了自己的母語,就是殺死了一部分的自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親的話為他立了個Flag,約亞夫還是沒有下得了狠心。

畢竟,文化的衝突,比他想得要強大得多,自由巴黎的“自由”,只是他的一種誤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赤條條而來,悻悻然而去,開頭敲門無人應,結尾撞門,同樣是無人應。

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奔著精神法國人的目標,他的三項考試都沒通過。

一種循環就此形成,法國這扇門,約亞夫算是永遠打不開了。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倘若你是某乎用戶,會如何看待約亞夫這樣的“精神法國人”呢?

如果以色列的同義詞是無知、愚蠢、惡臭,法國的同義詞會是浪漫、開放、自由嗎?

所謂“蠻荒”的同義詞是什麼?“文明”的同義詞又是什麼呢?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隨著法語越來越流利,主人翁意識漸濃的約亞夫,越來越放得開。

在家裡,他是七個月只吃一樣飯的非法移民,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

在夜店,他是最張揚的舞者,無拘無束地唱著跳著,自信歡樂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只是來混塊麵包填飽肚子。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可是,到了入籍考試,另一種規訓又降臨在約亞夫頭上。

先進文明也不過是場應試教育,想要成為真正的精神法國人,就要回答出法國精神的標準答案。法國精神是什麼?地圖像只公雞、歷史名人還是價值是非題?

雖然《馬賽曲》歌詞照樣血腥暴力,但是,只要你在課堂上高聲朗誦,一張精神法國人的合格證就發到你的手中。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再次來到聖母院前,約亞夫依舊渺小,這座建築卻變得沒那麼崇高

一邊是希伯來語的家鄉,一邊是法語的異國,逃離一種規訓又遇上另一種規訓,約亞夫不知道該怪自己幼稚還是理想主義。

一個人拒絕了自己的母語,就是殺死了一部分的自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親的話為他立了個Flag,約亞夫還是沒有下得了狠心。

畢竟,文化的衝突,比他想得要強大得多,自由巴黎的“自由”,只是他的一種誤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赤條條而來,悻悻然而去,開頭敲門無人應,結尾撞門,同樣是無人應。

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奔著精神法國人的目標,他的三項考試都沒通過。

一種循環就此形成,法國這扇門,約亞夫算是永遠打不開了。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倘若你是某乎用戶,會如何看待約亞夫這樣的“精神法國人”呢?

如果以色列的同義詞是無知、愚蠢、惡臭,法國的同義詞會是浪漫、開放、自由嗎?

所謂“蠻荒”的同義詞是什麼?“文明”的同義詞又是什麼呢?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一說起法國巴黎,你會想到什麼?

浪漫開放、自由

如同許多慕名而來者,以色列小夥約亞夫,也是個巴黎發燒友,一退伍就逃離祖國,想要做個精神法國人。誰曉得,接二連三的意外,卻讓他的法國夢陷入陰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義詞],今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根據導演那達夫·拉皮德個人經歷改編。

乍一看,你會以為它探討歐洲移民問題的現實主義片,實際上,荒誕喜劇是它的風格,個人認同是它的核心,雖然拿了藝術的大獎,它並不是嚴肅的悶片。

正如Indiewire影評人大衛·艾利希所說,“拉皮德的電影超級新鮮、決不妥協,雖然不知道它會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與重複觀看而老化,但是,它第一次讓你臉紅心跳時,就像一聲有力的嚎叫,很難聽清,難以擺脫。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無論是[祖與佔]的飛奔盧浮,還是[戲夢巴黎]的三人合浴,法式戀情的風味,我們早就領教過,來法尋夢的約亞夫,自然得入鄉隨俗。

初入巴黎,那是個秋冬天,他一來就遇上了當地傳統旅遊項目——“被賊偷”。更要命的是,小偷順走他的行李時,他正在泡澡。

敲門求助無人應,浴缸澆水急求生,出師未捷的約亞夫, 差點致敬了名畫《馬拉之死》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以)約亞夫《一個猶太青年的意外死亡》 vs. (法)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幸好,隔壁一對富二代見義勇為,抬著裸體男孩進了豪華大床房。“他割過包皮誒。”還沒正式自我介紹,約亞夫的猶太身份就暴露了。

與本土小資萍水相逢,約亞夫享受著愛的供養,彷彿從浴缸中被再次接生的他,正式開始了精神法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事情漸漸起了變化。

這家的小哥埃米勒,望著他時總含情脈脈,似乎想要撬開他的心扉

電影的鏡頭總在捕捉到基情乍現的瞬間,導演似乎故意在製造曖昧,使得英俊質樸的男主角,有種男女通吃的吸引力,周圍的人都被他迷得不要不要的。

當然,豆瓣上的“同性”標籤,完全是個天大的誤會。如果你衝著激情橋段來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本片並沒有實質的同性關係,一切都只是空氣中的氛圍。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來,埃米勒自詡文藝青年,為了不繼承家業,非要搞獨立寫作。雖然嘴上愛稱自己“句子精妙”,其實,他知道,無憂生活帶不來靈感。

於是,當天下掉下個大兄弟,約亞夫立刻被他選為繆斯,又是人文關懷,又是灌酒談情,涉世未深的約亞夫上了當。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奶奶是個打游擊的,為解放以色列與英國人作戰......”

“我父親給我講過神話英雄赫克託耳,只是沒說過結局......”

“我曾經聽著歌練習打靶,我曾經跟阿拉伯恐怖分子作戰......”

就這樣,約亞夫把自己的歷史傾囊相授,化作了小哥電腦屏幕上咔咔作響的字符。原以為是無私的救濟,其實是另一種剝削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同樣覬覦約亞夫的,還有女主人卡洛琳。

初次見面,約亞夫希臘雕塑般的身材,就讓卡洛琳魂牽夢繞。隨著時日漸長,這種慾望綿延,從她的雙簧管中吹奏而出,滿是未盡的幽怨。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夜店、酒吧、樓梯間,這次是破出租房;學生、醫生、陌生人,這次是猶太美男子。

終於,卡洛琳拿下了約亞夫,就像抓住了心愛的獵物,贏得了稱手的工具,法國中產女的空虛寂寞,從此被異國情調所填滿。

以色列的約亞夫呢,則是又一次被出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給予與索取,無私與自私,通向精神法國人的路上,約亞夫經受了殘酷的情感認同教育

世人最愛誇讚巴黎的浪漫,可“浪漫”真的它的同義詞嗎?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穿上時是法國人,脫下時是外來者,埃米勒送的黃色大衣,就像是約亞夫變身的法寶,幫他在大街上隱入人群。

一邊用“同義詞記憶法”背單詞,一邊去大使館求職餬口,想要紮根的他,從猶太老鄉的身上,看見了以色列人在巴黎的不同狀態。

當上主管的老鄉,顯然是進化完全的精神法國人,雖然私下聊天還是在用家鄉話,但他們在監控器裡威嚇少數民族時,已經有了東道主的傲慢。

作為同行的保安老鄉,對女人評頭論足,對阿拉伯仇深似海,一看就是以色列好男兒

地鐵裡,為了向約亞夫證明法國佬骨子裡的虛偽,他怒目直視四處遊走,嘴裡肆無忌憚地哼著歌,硬是要逼出他們的反猶本色

辦公室裡,碰上仰慕以色列戰士的當地猶太兄弟,兩人四目相對會心一笑,當即大戰三百回合,這突如其來的民族體育競技現場,看得約亞夫手足無措。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忘掉邊界吧!進來吧,大家都進來吧!”

雖然一心脫以入法,在民族情懷的激勵下,約亞夫還是一時興起違反了工作職責。他讓同胞們不用在雨中苦等,也讓自己收到了大使館解聘書。

因此,為了生計而下海拍片,他又被迫講希伯來語。隔天,當攝影師的黎巴嫩女助理來到,兩大民族的歷史恩怨,又讓他的工作蒙上陰影。

終於,當得知結婚就可以入籍,約亞夫立馬將自己獻祭,與法國人克洛琳結了婚。然而,拿到公民身份之後,他就能實現夢想了嗎?並不能。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法國還是以色列?國家還是個人?邊界無法忘掉,只能變得模糊

國家認同與個人認同的矛盾,始終阻撓著約亞夫的法國夢。“開放”,向來都是巴黎的驕傲,可對生活在這裡的外族人來說,這種“開放”也許只是種假象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約亞夫透過帷幕偷看黎巴嫩姑娘,兩種認同的矛盾只能透過這種方式短暫彌合

“無力的詞,軟弱的詞,低層的詞,渾濁的詞,一些詞語對抗另一些詞語,擊碎了它們的形狀。”

兜揣希法雙譯詞典,身穿高級皮毛大衣,走在巴黎大街上的約亞夫,除了嘴上不停蹦出的單詞,沒人能發覺他是個異鄉人。

語言,無法迴避的民族屬性,第一次站在聖母院前面,立志成為精神法國人的約亞夫,改變從語言做起,跟誰都不願說希伯來語。

就算老家女友來視頻聊天,他也橫眉冷對著她,堅持規訓著自己。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隨著法語越來越流利,主人翁意識漸濃的約亞夫,越來越放得開。

在家裡,他是七個月只吃一樣飯的非法移民,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

在夜店,他是最張揚的舞者,無拘無束地唱著跳著,自信歡樂充滿活力,絲毫看不出只是來混塊麵包填飽肚子。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可是,到了入籍考試,另一種規訓又降臨在約亞夫頭上。

先進文明也不過是場應試教育,想要成為真正的精神法國人,就要回答出法國精神的標準答案。法國精神是什麼?地圖像只公雞、歷史名人還是價值是非題?

雖然《馬賽曲》歌詞照樣血腥暴力,但是,只要你在課堂上高聲朗誦,一張精神法國人的合格證就發到你的手中。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再次來到聖母院前,約亞夫依舊渺小,這座建築卻變得沒那麼崇高

一邊是希伯來語的家鄉,一邊是法語的異國,逃離一種規訓又遇上另一種規訓,約亞夫不知道該怪自己幼稚還是理想主義。

一個人拒絕了自己的母語,就是殺死了一部分的自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親的話為他立了個Flag,約亞夫還是沒有下得了狠心。

畢竟,文化的衝突,比他想得要強大得多,自由巴黎的“自由”,只是他的一種誤解。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赤條條而來,悻悻然而去,開頭敲門無人應,結尾撞門,同樣是無人應。

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奔著精神法國人的目標,他的三項考試都沒通過。

一種循環就此形成,法國這扇門,約亞夫算是永遠打不開了。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倘若你是某乎用戶,會如何看待約亞夫這樣的“精神法國人”呢?

如果以色列的同義詞是無知、愚蠢、惡臭,法國的同義詞會是浪漫、開放、自由嗎?

所謂“蠻荒”的同義詞是什麼?“文明”的同義詞又是什麼呢?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做一個精神法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