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撤離敦刻爾克的那些士兵,他們去了哪裡

二戰 敦刻爾克 英國 法國 談資有營養 談資有營養 2017-09-11

1

從1940年5月26日“發電機”行動一開始,敦刻爾克撤退就是撤離英國士兵的行動,至於法國士兵……幫忙擋住德國人就好。

5月27日英法海軍高層在多佛爾開會,共同制定從敦刻爾克撤退聯軍的計劃。看到英國人把撤退計劃擺到桌面上時,法國海軍將領傻眼了:他們沒有撤退計劃。雖然在多佛爾兩國達成一致:英法兩軍共同使用所有船隻。但在敦刻爾克海灘撤離現場,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戈特表示並不知道多佛爾協議,你們法軍不能使用英軍的運輸船,要用用你們自己的船。

而法軍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運輸船。所以在敦刻爾克,法軍發現自己國家的海灘,卻專供海峽對面的英國人使用。即便是法國將軍,也難以登上一艘英國輪船。英軍幾乎給所有通道都設置了路障,以便自己人能極其順利毫無障礙地通過。而法軍要想通過,面對的是手持步槍上有刺刀的英國哨兵。極其憤怒的法軍,聲稱要把瞄準德國人的大炮掉頭來對準這些英國自私鬼。

到了5月31日的時候,22萬英國士兵已經有15萬撤離,而20萬法國士兵只有1.5萬人送走。英國首相丘吉爾不得不飛往巴黎,向法國方面保證:他親自來法國的原因,就是確保法軍指揮官能跟英國指揮官一樣收到同樣的撤離令,保證“法軍部隊將比英軍享有絕對的優先權。”

沒有撤離敦刻爾克的那些士兵,他們去了哪裡

但實際上,在6月1日將英國軍隊基本全部撤離之後,面對越來越嚴重的運輸船隻損失,丘吉爾致電法國總理雷諾,要求“停止撤離”。極其憤怒的法國人,堅決要求剩下的2萬名英軍“留下來與法軍共同堅守陣地”。於是在最後兩天,英國船隻終於將5萬多名法軍士兵撤離敦刻爾克。

整個敦刻爾克撤退,215000名英軍成功撤回英國,而法軍只有95000人。至少6000名法軍為掩護撤退而陣亡,法軍在敦刻爾克傷亡總數超過3萬人。聲名顯赫的法國第一軍團40000人,全部被德軍俘虜。

而那些撤去英國的法軍,士氣低落、組織混亂。英國人怕這些法軍威脅英國社會的穩定,將他們解除武裝之後集中。在英國即將被德國封鎖的可預見形勢下,丘吉爾不想留這麼多法軍在英國浪費糧食。

於是僅僅幾周後,英國就藉口法國政府要求,將5萬多法軍送回法國作戰。但此時法國政府已經宣佈投降,因此這數萬法軍也迅速被德軍瓦解,沒陣亡的成為戰俘。

於是諷刺的一幕出現了:在敦刻爾克沒有能撤離的法軍,不久後就在戰俘營中遇見了當時成功撤離的戰友。敦刻爾克的成功,只是英國人的成功。

2

不幸中萬幸的是,同樣身為德軍的戰俘,法國戰俘幾乎可算是待遇最好的一群,比後來的蘇聯戰俘要幸福得多。

這跟希特勒對法國的態度有關。希特勒認為法國人雖然不是高貴的日耳曼民族,但也不是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那樣的劣等民族。而德國和法國,都是1929年日內瓦《關於戰俘待遇公約》的締約國。雖然是納粹,但嚴謹的德國人實事求是地遵守了這一出於人道主義的、善待戰俘的條約,尤其在業已成為佔領國的法國。而後來的蘇聯,並不是締約國。

法國戰俘在進入戰俘營時會被區別對待:猶太人送去死亡集中營,一般戰俘只是監禁,即便要勞動也不會讓他們從事強度足以致命的重苦力。二戰期間大約有150萬名法國士兵成為德國戰俘,而最終僅是解散或獲釋的就達到了三分之一 。

來看看法國戰俘的生活。以著名的法國文化巨匠薩特為例,在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半個月,他在法德邊境被德軍俘虜。在戰俘營裡薩特幹什麼呢? 先是當翻譯,然後是為戰俘營的文藝節目撰寫劇本,還研讀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鉅著《存在與時間》。不到一年,他就以眼睛有疾病、不可能再打仗為理由獲釋。德軍鄙視法國戰俘,但對薩特們的虐待,不過是踢踢他們的屁股而已。

薩特獲釋後去了巴黎,發現投降後的巴黎生活比以往更刺激,他後來感慨:“如果我說恐怖不可忍受但卻很適合我們,人們能理解我嗎?我們從來沒有像在德軍佔領下那樣自由過。”

沒有撤離敦刻爾克的那些士兵,他們去了哪裡

1964年,薩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領獎。

另外像提出“決定性理論”的攝影大師佈列鬆,也曾是德軍戰俘。二戰期間他加入了法軍第三軍的攝影服務隊,1940年被德軍俘虜,關押在德國的戰俘營。在戰俘營中他做手工、修鐵路、洗爛菜、制乾草垛,還隨時想著逃跑。他曾兩次試圖越獄都被德軍抓回,第三次才終於成功。

這也因為當時尚是二戰初期,德軍對法國戰俘要寬容得多。在二戰後期,英美戰俘若試圖越獄,一經發現立即槍決。但無論如何,佈列鬆總是從戰俘營裡毫髮無損地走了出來。

跟猶太人和蘇聯戰俘不同,法國和英美戰俘在德軍那裡有很大的生存機率。即便到二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的時候,德軍的戰俘營仍然有運動會、音樂會,甚至可以收到國際紅十字會的包裹。這些細節在美國人拍的電影《哈特之戰》中多有描述,而作為勝利者的美方,沒必要故意美化納粹的戰俘營。

德軍進入巴黎,和日軍進入南京,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令人很難想象的是,德軍軍紀嚴明,對於巴黎市民幾乎秋毫無犯。不騷擾平民的優良作風致使德軍後來進攻蘇聯,進入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等前蘇聯加盟國時,竟然受到當地群眾的夾道歡迎。

而且正規的德國國防軍作戰部隊,絕沒有對婦女大規模強暴的暴行發生,少數個案也受到了德國軍事法庭的處罰 。這一點,跟日軍在南京、以及蘇軍在柏林及我國東北地區的行徑形成鮮明對比。

3

但落入德軍戰俘營、甚至可能比留在戰場上的生存機率更高這一點,在敦刻爾克當時的英法聯軍是不知道的。從倫敦到巴黎,最擔心的是擠在敦刻爾克狹窄海灘上的幾十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團滅。事實上,在敦刻爾克也確實發生了德國黨衛軍集體槍殺英國戰俘的事件。雖然黨衛軍跟正規的國防軍士兵從編制到隸屬都不同,但畢竟都是德國人。

整個世界後來都在懷疑甚至嘲笑希特勒:神經質地讓德軍停止了兩天進攻,讓英法聯軍得到寶貴時間撤離。然而事實上,希特勒也許從來沒有想過要把這幾十萬聯軍全部殲滅,他只是做出一種高壓的姿態,目的是迫使英國媾和。

站在希特勒的角度去想一想:要殲滅這三十多萬帶有重裝備和火炮的英法聯軍,德國空軍和地面裝甲部隊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困獸猶鬥,放一條生路讓他們逃跑、比逼他們殊死相拼,對自己要划算得多。德軍的戰略目的,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就算把這三十多萬聯軍全部殲滅,讓英國也像法國一樣投降,對於德國和希特勒又有多少好處呢?英國的勢力已經被他清除出歐洲大陸,而以德國海軍的實力,也不足以像征服波蘭一樣征服隔海相望的英國。

沒有撤離敦刻爾克的那些士兵,他們去了哪裡

就算征服了英國又如何?作為老牌的殖民地帝國,英國一旦滅亡,其海外殖民地體系將會全盤崩潰。而德國在一戰之後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一片空白,現在全國軍力都用於控制歐洲,根本不可能從英國的滅亡中獲得多少利益。德國勞神費力地滅了英國,最後卻是冷眼旁觀的日本和美國坐收漁人之利、成為英國滅亡之後的最大受益者,希特勒才沒那麼傻呢。

所以希特勒在敦刻爾克,雖然也派地面部隊進攻、也派空軍炸船,但其實並沒有傾盡全力要圍殲三十萬聯軍。希特勒的意圖,更多是造成高壓態勢令英國政府與德國議和。雖然他低估了丘吉爾的強硬,沒能成功地達到戰略目的,但又有多大關係呢?希特勒一早就預言:英國人至少在三四年之內,不可能返回歐洲大陸。英國人認為敦刻爾克撤退是奇蹟、是勝利,但在德國和希特勒看來,卻並不是一次失敗。那三十萬聯軍的死活,對德軍今後的戰略目的,並沒有那麼關鍵。

納粹德國的失敗,最終在於於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同時應付兩個戰爭資源和潛力都高於自己的大國:美國和蘇聯。沒有蘇聯在東線的牽制、沒有美國在西線的介入,也就沒有北非戰役和後來的諾曼底登陸。從敦刻爾克撤離下來保留的蒙哥馬利和英軍,連當配角的機會都可能不會有。

深究到底,敦刻爾克是一次英法聯軍面對德軍無能的展示,而不是像珍珠港、中途島、斯大林格勒和諾曼底這樣的關鍵性節點。撤退和逃跑的區別,在於前者主動、後者被動。在1940年5月的法國敦刻爾克,英法聯軍沒有任何選擇,只能把所有重武器裝備留給德軍、能跑多快跑多快。

但作為英國人和丘吉爾,是必須把這樣的失利用來鼓舞士氣、化被動為主動、把不利輿論轉為正面宣傳的。也不僅是英國人,換了哪國人都一樣。


參考:張星雲《敦刻爾克:電影背後的真實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