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拒載法國人,留他們與德軍死磕

歷史有時候很容易被人以“貼標籤”的方式概括,但這些“標籤”很難說能概括完整鮮活的歷史。比如我們現在說起二戰中的法國軍隊,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給他們貼上一個“不堪一擊”的標籤。沒錯,在二戰中這個當時號稱“陸上第一軍事強國”的國家在短短六週內就淪為了傀儡政權。但是二戰中的法軍真的就如此不堪一擊嗎?不!說實話,要是沒有他們,英國人早就在二戰之初就玩完了。而二戰歷史也可能會被改寫。

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拒載法國人,留他們與德軍死磕

1940年5月25日,納粹德軍面對英法聯軍,可以用勢不可當來形容。很快,潰敗的大批英法聯軍被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圍困在一個叫敦克爾克的小港口。大家都知道,此後在這個邊境的小港口上演了二戰中也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大撤軍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聯軍在德國的圍追堵截下成功撤出了33.8萬人,為之後的反攻歐洲保留了有生力量和希望。

今年上映的大片《敦刻爾克》就是以此背景講述了三個感人的故事。但是據說電影在法國公映後受到了法國媒體的一致批評,原來電影中表現法軍的鏡頭只有區區數十秒。法國《世界報》就發表文章批評說,“12萬一同撤退的法兵在哪裡?4萬法軍拼命防守,因抵抗軍備更精良、人數更多的敵人而犧牲,他們又在哪裡?”法國曆史學者也表達了對《敦刻爾克》的不滿,說“英國人對待歷史有個壞習慣,就是大肆吹噓自身軍功,對法軍貢獻視而不見”。

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拒載法國人,留他們與德軍死磕

既然法國人如此憤怒,認為電影裡英國人對法國人的犧牲不屑一顧,那麼在歷史上,法軍對敦刻爾克大撤退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坦白講,若沒有法國軍隊的誓死抵抗,敦刻爾克的大撤退不會如此成功。

當時法軍第一集團軍司令布爾夏爾拒絕後撤,其部下5個師在里爾英勇抵抗,保障了敦刻爾克的安全。這些法軍後來全部被德軍俘虜。而在敦刻爾克西部和西南部地區,由法加爾德率領的法軍第16軍團負責防守。大撤退結束後,法加爾德及其部下4萬餘人全部被俘。就連丘吉爾事後都說:“請讓我們銘記:如果沒有敦刻爾克法軍後衛部隊堅持戰鬥。我們在英國重建一支保衛本土和爭取最後勝利軍隊的工作,就會大受挫折”。

真實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拒載法國人,留他們與德軍死磕

雖然丘吉爾也站出來為法軍發聲,但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真實的歷史中,英國人卻不是那麼地道。首先法國軍隊是在“發電機”行動已經將要開始時,才被英國人告知撤退計劃。接著在實際行動中,被優先撤退的無一例外都是英國士兵,法軍士兵往往被拒載。據史料記載,從5月25號行動開始,到當月30號,撤往英國的十二萬軍隊中,僅僅只有六千名法軍。

後來英國人調整了策略,因為當時他們已經受到了美國等國的壓力和批評,丘吉爾下令“要撤退更多的法軍,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將對我們和盟國的關係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害。”此後從6月1日到4日,有約9.8萬名法軍,被撤往英國。這為二戰中法國軍隊的繼續抵抗保存了有生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