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貪求“好事”,說的太對了

讀書 國學 惠能 佛教 修善無上 2019-06-16

古語有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若論起讀書的好處,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書讀得多,只能說明掌握的知識比較豐富,卻不見得有智慧,那什麼才是智慧呢?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有哪些行為準則呢?其實他們從來都不會貪求“好事”,這裡的“好”應該讀第四聲,也就是hào,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貪求“好事”,說的太對了

我們有一個詞叫做“好事者”,說的就是那些無事生非的人,本來沒有事,非得玩出一些花樣來,當然這是貶義,換成另外一種意思,用褒義來說,這個人很會“來事”,凡事主動出擊,掌握了主動權,會有利於事物向好的一面,或者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去發展。

正所謂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人們具體如何運用了。古往今來,要算得上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達官貴族,也不是歷代皇帝,而只能是幾百上千年才出現一個的聖賢。王陽明小的時候被老師問讀書的目的,他就充滿志氣的說道:“讀書的目的就是做聖賢。”聖賢人再往上走,恐怕就非具有至高無上智慧的佛陀莫屬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貪求“好事”,說的太對了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佛就是無事的凡人。”這句話太形象了。佛陀無時無刻做到心無雜念,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做完就立刻放下了,而我們凡人,做這個的時候想著那個,就連吃飯,睡覺也沒有一刻安寧,時刻充滿妄想、執著,如何能獲得清淨的智慧呢?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什麼時候的決定是最明智的,什麼時候學習、工作的效率是最高的,毫無疑問都是自己心無旁騖,能放下一切雜事,專心致志的沉下心來的時候,只有這樣我們的智慧才能顯現出來。曾國藩為了改正惡習,花了一番大功夫,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可是堅持一段時間後發現,還是一個都沒改過來,直到後來遇到了理學大師唐鑑,教他養成“靜”的習慣,從此他堅持每日靜坐,發現自己的心慢慢被降服了,不再浮躁,不再跟隨內心的慾望被動行動,這才一步步成長為一代完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貪求“好事”,說的太對了

唐代有一個龐蘊居士本來是一個大富豪,家裡十分富有,金銀財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接觸了佛法之後,突然“覺悟”了,他做了一個決定,將自己家中所有財產全部裝上一條大船,然後把船划向河中心,將所有財寶全部倒入河中,自己後來靠編草鞋為生,過著無比清苦的生活。世人不解,問道:“為何不將財寶用來救濟貧苦百姓呢?”龐蘊只說了六個字:“好事不如無事。”意思就是要放下一切的執著,如果用來救濟百姓,雖能利及他人,但是一定也會招來很多“事端”,所以還不如真正的無慾無求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貪求“好事”,說的太對了

這在普通人眼裡很不能理解,可是學佛修道的人卻應該明白,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比如現在有的有錢人做好事,其實根本就不是出於真心,而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名利罷了,又或者是圖個心安理得,祈盼著“將功折過”,為自己消災免難,以謀求更多的福報,其實這都是不究竟的,都是自己的私慾在作怪。

如果我們能真正做到對一切事物不執著,就像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內心真正無慾無求,保持身心清淨,又哪裡會有煩惱,怎麼會覺得痛苦呢?這才是一個真正智慧通達的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貪求“好事”,說的太對了

本文由“修善無上”原創獨家發佈。歡迎關注留言,文中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敬請交流探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