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文/星辰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記得在一次聊天中,對方問我是什麼專業,我回答說是會計,“會計也需要學?不就是記賬嗎。”我啞然失笑。他還提起他們單位新到的一個畢業生,專業叫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工程,“不就是搗鼓電腦嗎,工資還沒我高呢。”言語間全是嘲諷和鄙夷。

我沒有辦法去給他解釋一個專業一門學科裡有多少類別和門道,因為在他眼裡,所有的專業名詞都是在故作高深,所有的讀書人都可以統稱為“書呆子”,所有的學問和知識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

更可悲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成功的唯一標度是:這能賺多少錢?如果你讀過書後賺的錢比你之前投資的要少,就會有人來蓋棺定論:你看,我就說讀書沒用吧。

如果你細心去了解一下就會發現,說這種話的人,往往自己是沒讀過什麼書的。因為讀書越多的人越懂得謙遜,叫囂著讀書無用的人,一張口,肚子裡那點無知就被人看了個透。

讀書這件事,本來就不該被功利化。

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經常能看到一些這樣的新聞:某名校的學生畢業後當了保安,某名校的學生畢業後賣起了豬肉,每次在這樣的新聞底下,都會有人藉此鼓吹“讀書無用論”:讀書有什麼用,到頭來還不是給低學歷的老闆打工?也有人說這是浪費國家的教育資源,白白讀了那麼多書。

我不解。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並且從中獲得幸福感,怎麼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浪費資源?即使他們在這些平凡的崗位上,也有足夠強大的精神世界,我相信他們和那些沒讀過書的人絕對不一樣。

讀書教會他們的,就是那種在任何時候任何境遇都能保持的從容。

這就是平凡和平庸的區別。

平庸的人只看到生活的一地雞毛,而讀書人心裡自有他的烏托邦。

讀書無用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提出來談論一番,無非就是因為總有人習慣將讀書和利益聯繫起來。

這是一個連讀書都要追求性價比的時代。

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到底學什麼專業才能拿到好的薪水?到底有什麼學歷才有好的職位?到底讀多少書才算真的有用?

我們現代人總是在愚蠢地精明著。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其中的一個高贊回答是: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於心靈同樣如是。

在這不長不短的一生當中,我們總要追求些麵包以外的東西。

那種對於靈魂的滋養,只能通過讀書才能達到。

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會經過歲月的打磨逐漸顯現出來。

韓寒是80后里特立獨行的代表,他上學時偏科極為嚴重,後來退學,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風靡一時,成了眾多年輕人的偶像。

但是在前段時間,韓寒在接受採訪時承認自己的年少輕狂。

“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這不值得學習,真正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這兩個字。”

一時間網上感慨良多,那個記憶裡桀驁不馴的少年,也開始有了成熟的模樣。

我曾隨家人蔘加過一個飯局,在場的都是些中年人,準確的來說,是中年暴發戶。他們都沒讀過什麼書,靠著早年倒賣房產掙了不少錢,他們開著很好的車,住著很好的房子,在很好的餐廳吃飯。

但是言行舉止會暴露一切。他們說話聲音很大,對服務員呼來喝去,聊天三句不離錢字。在他們身上,我只看到了兩個字:油膩。

但那天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他們對下一輩人教育的重視。飯局結束後,一箇中年大叔醉眼朦朧地對我們幾個在場的晚輩說“一定要好好讀書,不要著急賺錢。”

即使是他們,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意識到沒讀過書帶給他們的侷限。沒有一個人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我沒讀過什麼書,照樣能賺錢。”

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既然讀過的書早晚會忘,那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至少天下的父母還是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相信:讀書是有用的。

從容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詞,它不像“佛系”那麼無慾無求,從容的人有追求,但不會因此被綁架,那是一種剛剛好的狀態。

作家龍應臺對她的兒子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種生活的狀態,大概就是對從容最好的解釋。

如果有人問我,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我會告訴他:

讀書最大的用處,就是讓你的靈魂免於貧瘠,當你老了回憶起這一生時,不至於那麼乏味,讀書會讓你的內心充盈且富足,不驕不躁,不卑不亢。

願我們這一生,都能過得從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