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讀書 英語 心理學 靜靜教主呀 2019-07-07

長文預警,但基本講透了學習這件事。請預留15分鐘的時間,耐心觀看。

——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為了掌握英語這門技能,你最常用的方法可能是,每天花費一兩個小時去背單詞,但幾個月之後卻發現,之前背過的詞都忘了,或者說,這些詞放到現實生活中,你根本就不會用。
想養成讀書的習慣,但不是翻了幾頁就睡著了,就是讀完一本書之後,根本沒辦法概括,書裡到底講了哪些內容。

為什麼你浪費了時間卻沒有學會呢?

關鍵在於:你使用了最低效的學習方法。

其實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所接觸的學習方法通常都是死記硬背,比如,學英語的時候老師會告訴你:記住這個單詞,或者背會這句話,你的英語就學會了,但實際上,學習英語的關鍵是要掌握這門語言背後的邏輯。

換句話說,學會英語的表現不是記住了某個單詞的字面意思,而是理解了它的使用場景。

最近為了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看了一本書,叫《有效學習》。

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在書中,作者說:學習不是死記硬背,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強不強,在於他有沒有掌握知識背後的思維邏輯,只有對思維過程高度重視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

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我想學習寫作,但一上手就去學習寫作的八大技巧,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最有效的學習,是去學,會寫作的人他在寫出這段文字的時候是怎麼思考的?為什麼要這麼寫?

也就是說,學習要學的是有經驗人士的思維,而不是抽離出來的技巧。

那麼,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思考?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思維方式呢?

今天的文章,分3點把這個事情講透:

一、在設定目標的時候,該如何思考;

二、在深入學習的時候,該如何思考;

三、在回顧反思的時候,該如何思考。

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首先,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你該如何思考。

想要在學習過程中設定一個合理的、有指導性的目標,其實要分“設定目標-量化目標-優化調整”這三個具體步驟來進行。

大多數人都知道,目標要量化才有可能被實現,但更重要的是:在目標被量化之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步驟是對階段性目標進行調整優化,跳出舒適區,找到自己學習的“機會窗口”。

“機會窗口”是什麼?在認知科學中,它指:根據自己現有的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學習空間,這個空間就在剛剛超出你現有知識的邊緣位置,而這個位置叫“機會窗口”

千萬不要覺得跳出舒適區就是讓自己去挑戰高難度,而是要循序漸進地讓自己進步,根據現在掌握的知識,給自己設定既不是太難也不會太簡單的學習任務。

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舒適區在哪兒?怎麼找到這個機會窗口呢?這就需要啟動你的“元認知”來進行思考了。

在心理學中,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這個概念最初出現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維爾的《認知發展》一書中。說得通俗點兒,元認知的意思就是:當你對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行為進行分析的時候,你就是在啟動自己的元認知。

比如看電影,有的人把電影當成一種娛樂休閒活動,情緒跟著情節的起伏而變化,一會兒哭,一會兒笑。而有些人卻把看電影當成了一個學習過程,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對自己提出問題:我為什麼哭呢?是哪個點打動了我呢?這個點為什麼會打動我呢?這種跳出自己來觀察自己的思考狀態,對自己的認知進行分析的行為,就是啟動了元認知。

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所以,啟動“元認知”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就是,瞭解自己的思維對所學知識有沒有理解透徹,並根據這個反饋找到自己學習的機會窗口,優化目標。

舉個例子,比如閱讀的時候,大部分人往往讀完一本書,就忘了書裡講的是什麼內容了,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啟動元認知對自己閱讀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思考。

當你用元認知去讀一本書的時候,整個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我剛剛讀的這段內容和前一章的內容有什麼關聯?為什麼作者要在這一部分講這個東西。

通過啟動元認知,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對這本書到底掌握到了什麼程度,哪些部分完全理解了,可以放下,哪些部分需要加強研讀,根據這個反饋,你就可以調整自己下一階段的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人們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不去想自己掌握了什麼,理解到了什麼程度。通過啟動元認知能力,你也可以輕鬆評估自己目前階段掌握了哪些知識,下一階段的目標要加強哪些方面的練習和學習等等。其實元認知也相當於自測,通過自測瞭解自己掌握了多少內容,以此衡量下個階段的目標應該怎麼定。

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在“深入學習”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如何思考。

有效學習的核心就是對事物內在聯繫的思考。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你有沒有掌握知識之間的聯繫。

所以,要想精通一門專業,你就需要對這個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

怎麼做呢?兩個方法:“推論假設”和“類比推理”。用這兩個方法可以培養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發現知識之間的關聯和問題的本質。

1)推論假設。

推論假設說白了就是利用假設的方式,引導人們進行推理的方法。推理能夠有效訓練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最簡單的推論假設方法,就是對所學知識或者現象進行假設提問。

比如,當你遇到一個需要深入理解的東西時,問問自己“如果怎麼樣,會發生什麼”。

舉個例子。

喬布斯在世的時候,就非常重視“推論假設”這種思維方式。當他想弄清楚某種想法背後的邏輯時,就會進行假設問題。比如,他常常會問手下的產品經理“錢不是問題的話,你打算做什麼樣的產品?”“如果做這個產品,你會設計哪些功能?”“如果要砍掉一半功能,你會怎麼辦?”

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都很具有啟發性,會促使被提問者對自己所在做的事情產生更加系統化的認知。

再比如,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要掌握做PPT的技能,那麼怎麼用“推論假設”的方法來製作出一個高質量的PPT呢?

你可以問自己:

如果不考慮PPT的美觀和設計,我打算在PPT上呈現哪些內容。如果我要在PPT上呈現這些內容,那麼這些內容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如果我按這個邏輯寫出了PPT,那麼觀看的人能不能看懂。如果他們看不懂某一部分的內容,那我應該舉個什麼樣的例子來幫助他們理解。如果PPT文字和邏輯都就緒了,我如何調整PPT的設計元素能讓它看起來更美觀呢?

通過假設提問,針對所學知識不斷縱向深挖,就能徹底掌握這個知識。

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2)類比推理。

“類比”這個詞大家都知道,就是通過比較的方式進行學習。而類比的好處呢,就是可以讓你迅速理解一個你本來不熟悉的事物,把不同的知識進行橫向關聯。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李叫獸。作為一個90後,他是如何通過類比的方法來理解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的呢?

曾經,李叫獸在看一本心理學相關的書時,讀到一句話:人的爬行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人的爬行腦,是指控制人的慾望的那部分大腦。作為普通人,這句話我們看一眼可能就過了,但李叫獸當時就這句話研究了一個多小時。為了把這句話弄清楚,他強迫自己必須要找出現實生活中的幾個案例來佐證這句話的正確性。比如,他想到了iPod的曾經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這句文案之所以絕妙就在於實踐了“人的大腦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視覺化的信息”那句話。

你可以想一想,這種視覺化的表達是不是比直接說iPod內存大更有效果?

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在學習的“回顧反思”階段,我們應該如何思考。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推動知識更新迭代的終極法則。我們必須學會:慢思考

慢思考,顧名思義就是放慢思考速度。

有一句名言,叫“慢就是快”。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快速掌握一門知識,但太急了避免不了會忽略很多細節,隨著閱歷的積累,你會逐漸發現,一味強調快,似乎適得其反,而有節奏的做事,把節奏放慢,則整體效率更高。

紀伯倫有句名言說:

烏龜比兔子更能多講些道路上的情況,阿爾卑斯山口的路牌上也寫道:“慢慢走,欣賞啊!”

學習過程同樣如此。

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該如何進行慢思考呢?

舉個例子,記錄學習日誌就是強迫自己慢思考的過程。你可以在每天的學習結束之後,坐在書桌前,不要用電腦,用紙和筆來記錄並回憶:我今天都學了什麼?我學到的知識都用到什麼地方了?我理解的對嗎?還有更好的學習方法嗎?等等。

記錄作為一種媒介,會減慢我們的思考過程。

所以,在反思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人還會利用錄音,錄視頻的方式,幫助自己有意識地進行改進。大多數人的學習效率不高是因為人們花在回顧與反思知識上的時間遠遠不夠,回顧與反思能有效推動知識的更新迭代,讓學習成為一個閉環。

想提升學習能力,首先要掌握這3個學習思維


最後總結一下:

以上我們從學習的各個階段出發,告訴你,在每個階段應該怎樣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設立目標的時候,要啟動元認知來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找到可以突破的舒適區;
深入學習的時候,通過“推論假設”和“類比推理”的方法,鍛鍊自己橫向和縱向的思考力,建立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
回顧反思的時候,通過慢思考的方式回顧自己的學習效果,對知識進行二次消化。

學習是一種深層次的思維活動,愛因斯坦說過“未經思考的知識都不是知識”,而《有效學習》這本書除了提出一些可使用的學習方法之外,其實亮點在於,別的書在教你怎麼學習,而《有效學習》從學習的本質出發,告訴你,應該怎麼思考,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