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

最近有兩件關於CC“學習”上的事給我觸動很大,說“學習”感覺嚴肅了些,畢竟只是幼兒園,今天就隨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感觸吧。

1

第一件事,是CC幼兒園最近發起了一個“21天閱讀計劃”的活動。

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每天讀書,然後把讀書視頻發到群裡或朋友圈裡打卡。

意圖是好的,鼓勵孩子們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但實際操作起來,我才發現,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第一天的第一個視頻,上來就把我給震住了。

一個小男生,讀“您的過山車看上去真好呀,我長大了才能玩吧,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呀”?很長的一段話了,他自己一字不錯的讀了出來。但是讀到第二頁的時候“旁邊有一顆高高的大樹,玩過山車危險,我可以去爬樹,我要比爸爸…”,立馬被媽媽給打斷了,“不對不對,是,我想和爸爸比一比 …”

接下來的畫風,也都大同小異 ,總之,每個人都想把孩子最好的狀態展示出來,像極了標準的朗讀作業。

我也趕緊著手給CC錄視頻,但突然發現哪哪都不對勁啊?

朋友圈10秒小視頻的時間限制讓一切都變得很緊張,因為在這10秒內,CC可能只是在研究某一頁的某一個情節,我忍不住督促:念出來啊CC。

之前閱讀的自由心態也被功利心所代替,我雖不像剛才提到的那個母親一樣要求每個字都不出錯,但也希望她能最大程度的還原故事情節。

每次她自high亂編詞兒,我便不自覺的皺眉,要求她重念,見我皺眉她更緊張,唸的更糟。

"

最近有兩件關於CC“學習”上的事給我觸動很大,說“學習”感覺嚴肅了些,畢竟只是幼兒園,今天就隨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感觸吧。

1

第一件事,是CC幼兒園最近發起了一個“21天閱讀計劃”的活動。

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每天讀書,然後把讀書視頻發到群裡或朋友圈裡打卡。

意圖是好的,鼓勵孩子們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但實際操作起來,我才發現,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第一天的第一個視頻,上來就把我給震住了。

一個小男生,讀“您的過山車看上去真好呀,我長大了才能玩吧,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呀”?很長的一段話了,他自己一字不錯的讀了出來。但是讀到第二頁的時候“旁邊有一顆高高的大樹,玩過山車危險,我可以去爬樹,我要比爸爸…”,立馬被媽媽給打斷了,“不對不對,是,我想和爸爸比一比 …”

接下來的畫風,也都大同小異 ,總之,每個人都想把孩子最好的狀態展示出來,像極了標準的朗讀作業。

我也趕緊著手給CC錄視頻,但突然發現哪哪都不對勁啊?

朋友圈10秒小視頻的時間限制讓一切都變得很緊張,因為在這10秒內,CC可能只是在研究某一頁的某一個情節,我忍不住督促:念出來啊CC。

之前閱讀的自由心態也被功利心所代替,我雖不像剛才提到的那個母親一樣要求每個字都不出錯,但也希望她能最大程度的還原故事情節。

每次她自high亂編詞兒,我便不自覺的皺眉,要求她重念,見我皺眉她更緊張,唸的更糟。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從前為了多聽一個故事,可以無原則無底線耍賴的CC,再被我重複要求讀某一頁N次後,第一次主動跟我說:媽媽我再也不想看這本書了

我終於明白了那句話:想讓孩子放棄某件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逼她,強迫她就行。

我們閱讀的初衷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嗎?為什麼到最後變成了朗讀和背誦?

當然,最後,我還是堅持了“閱讀打卡”,但是我只是真實的還原了CC的狀態,我拋開了自己的功利心,不再強迫她達到某種高標準。

有時候她不按情節來,有時候10秒她只支支吾吾的說了一句,有時候乾脆不想說我便給她讀。

CC一定不會是班上完成度最高的孩子,但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初衷我們沒變,也並不一定非得用這21天的打卡來證明。

2

第二件事,就是昨天跟大家提到的識字問題。

上週五的隨堂測試, CC的表現不是很理想,單詞她認識了大概7、8個,老實說班上有好幾個小朋友,20個單詞可以認識19個。

老實說,我當時是有點懵逼的,然後就莫名的焦慮。

我問老師,這屬於教學要求嗎?老師說這並不是教學要求,那20個單詞,是9月份以來,從帶孩子們讀的繪本里總結出來的高頻詞彙,幼兒園不會讓孩子們死記硬背,但平時在課堂上,會用繪本和各種遊戲的方式給孩子們呈現出來。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我們只是檢測我們的教學模式是否有效,以及孩子們的接受程度。這並不是評測孩子們的標準,不需要有壓力。

好吧,老師這麼一說,我心更涼了。

所以,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學環境,人家的娃潛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很多,我家的娃,掌握的不行?

當下的第一反應便是:課下該怎麼找補找補?

手快的媽媽早已把群里老師發的圖片打印了出來,準備回家給孩子“補課”。

我一時間能想到的、最簡單的,就是從繪本中學習——指讀

"

最近有兩件關於CC“學習”上的事給我觸動很大,說“學習”感覺嚴肅了些,畢竟只是幼兒園,今天就隨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感觸吧。

1

第一件事,是CC幼兒園最近發起了一個“21天閱讀計劃”的活動。

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每天讀書,然後把讀書視頻發到群裡或朋友圈裡打卡。

意圖是好的,鼓勵孩子們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但實際操作起來,我才發現,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第一天的第一個視頻,上來就把我給震住了。

一個小男生,讀“您的過山車看上去真好呀,我長大了才能玩吧,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呀”?很長的一段話了,他自己一字不錯的讀了出來。但是讀到第二頁的時候“旁邊有一顆高高的大樹,玩過山車危險,我可以去爬樹,我要比爸爸…”,立馬被媽媽給打斷了,“不對不對,是,我想和爸爸比一比 …”

接下來的畫風,也都大同小異 ,總之,每個人都想把孩子最好的狀態展示出來,像極了標準的朗讀作業。

我也趕緊著手給CC錄視頻,但突然發現哪哪都不對勁啊?

朋友圈10秒小視頻的時間限制讓一切都變得很緊張,因為在這10秒內,CC可能只是在研究某一頁的某一個情節,我忍不住督促:念出來啊CC。

之前閱讀的自由心態也被功利心所代替,我雖不像剛才提到的那個母親一樣要求每個字都不出錯,但也希望她能最大程度的還原故事情節。

每次她自high亂編詞兒,我便不自覺的皺眉,要求她重念,見我皺眉她更緊張,唸的更糟。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從前為了多聽一個故事,可以無原則無底線耍賴的CC,再被我重複要求讀某一頁N次後,第一次主動跟我說:媽媽我再也不想看這本書了

我終於明白了那句話:想讓孩子放棄某件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逼她,強迫她就行。

我們閱讀的初衷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嗎?為什麼到最後變成了朗讀和背誦?

當然,最後,我還是堅持了“閱讀打卡”,但是我只是真實的還原了CC的狀態,我拋開了自己的功利心,不再強迫她達到某種高標準。

有時候她不按情節來,有時候10秒她只支支吾吾的說了一句,有時候乾脆不想說我便給她讀。

CC一定不會是班上完成度最高的孩子,但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初衷我們沒變,也並不一定非得用這21天的打卡來證明。

2

第二件事,就是昨天跟大家提到的識字問題。

上週五的隨堂測試, CC的表現不是很理想,單詞她認識了大概7、8個,老實說班上有好幾個小朋友,20個單詞可以認識19個。

老實說,我當時是有點懵逼的,然後就莫名的焦慮。

我問老師,這屬於教學要求嗎?老師說這並不是教學要求,那20個單詞,是9月份以來,從帶孩子們讀的繪本里總結出來的高頻詞彙,幼兒園不會讓孩子們死記硬背,但平時在課堂上,會用繪本和各種遊戲的方式給孩子們呈現出來。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我們只是檢測我們的教學模式是否有效,以及孩子們的接受程度。這並不是評測孩子們的標準,不需要有壓力。

好吧,老師這麼一說,我心更涼了。

所以,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學環境,人家的娃潛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很多,我家的娃,掌握的不行?

當下的第一反應便是:課下該怎麼找補找補?

手快的媽媽早已把群里老師發的圖片打印了出來,準備回家給孩子“補課”。

我一時間能想到的、最簡單的,就是從繪本中學習——指讀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論繪本,我也數不清CC讀過多少,但是我幾乎沒給她指讀過。

我知道指讀雖然能讓孩子快速識字,但也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在某一個階段會出現識字敏感期

在這之前,記憶方式完全是以圖片式的記憶為主,孩子分辨字的能力很弱,看一個字,完全像看畫一樣,並不會區別字的筆畫和結構,也不會理解字的含義。

這個敏感期因人而異,一般會出現在3、4歲之後。

3歲之後我也嘗試過指讀,但當時CC確實不感興趣。

我私下揣摩著,要不今後讀繪本,開始指讀,著重教她識字?

這種該如何幫CC一把的焦躁心情伴隨了我一路,然後我突然就預見到了自己今後的十年。

  • 數學不會了,想方設法幫她學加減法…
  • 英語不會了,想方設法幫她背單詞的方法…
  • 物理化學跟不上了,媽呀,老孃是文科生,幫不上忙,只能給她報課外班….

太苦逼了,苦逼的我立馬清醒了。

這僅僅是幼兒園,我總不能從幼兒園開始,就靠課下的輔導來幫她學習吧?

養成這種習慣之後,上小學呢?初中呢?

"

最近有兩件關於CC“學習”上的事給我觸動很大,說“學習”感覺嚴肅了些,畢竟只是幼兒園,今天就隨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感觸吧。

1

第一件事,是CC幼兒園最近發起了一個“21天閱讀計劃”的活動。

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每天讀書,然後把讀書視頻發到群裡或朋友圈裡打卡。

意圖是好的,鼓勵孩子們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但實際操作起來,我才發現,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第一天的第一個視頻,上來就把我給震住了。

一個小男生,讀“您的過山車看上去真好呀,我長大了才能玩吧,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呀”?很長的一段話了,他自己一字不錯的讀了出來。但是讀到第二頁的時候“旁邊有一顆高高的大樹,玩過山車危險,我可以去爬樹,我要比爸爸…”,立馬被媽媽給打斷了,“不對不對,是,我想和爸爸比一比 …”

接下來的畫風,也都大同小異 ,總之,每個人都想把孩子最好的狀態展示出來,像極了標準的朗讀作業。

我也趕緊著手給CC錄視頻,但突然發現哪哪都不對勁啊?

朋友圈10秒小視頻的時間限制讓一切都變得很緊張,因為在這10秒內,CC可能只是在研究某一頁的某一個情節,我忍不住督促:念出來啊CC。

之前閱讀的自由心態也被功利心所代替,我雖不像剛才提到的那個母親一樣要求每個字都不出錯,但也希望她能最大程度的還原故事情節。

每次她自high亂編詞兒,我便不自覺的皺眉,要求她重念,見我皺眉她更緊張,唸的更糟。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從前為了多聽一個故事,可以無原則無底線耍賴的CC,再被我重複要求讀某一頁N次後,第一次主動跟我說:媽媽我再也不想看這本書了

我終於明白了那句話:想讓孩子放棄某件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逼她,強迫她就行。

我們閱讀的初衷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嗎?為什麼到最後變成了朗讀和背誦?

當然,最後,我還是堅持了“閱讀打卡”,但是我只是真實的還原了CC的狀態,我拋開了自己的功利心,不再強迫她達到某種高標準。

有時候她不按情節來,有時候10秒她只支支吾吾的說了一句,有時候乾脆不想說我便給她讀。

CC一定不會是班上完成度最高的孩子,但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初衷我們沒變,也並不一定非得用這21天的打卡來證明。

2

第二件事,就是昨天跟大家提到的識字問題。

上週五的隨堂測試, CC的表現不是很理想,單詞她認識了大概7、8個,老實說班上有好幾個小朋友,20個單詞可以認識19個。

老實說,我當時是有點懵逼的,然後就莫名的焦慮。

我問老師,這屬於教學要求嗎?老師說這並不是教學要求,那20個單詞,是9月份以來,從帶孩子們讀的繪本里總結出來的高頻詞彙,幼兒園不會讓孩子們死記硬背,但平時在課堂上,會用繪本和各種遊戲的方式給孩子們呈現出來。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我們只是檢測我們的教學模式是否有效,以及孩子們的接受程度。這並不是評測孩子們的標準,不需要有壓力。

好吧,老師這麼一說,我心更涼了。

所以,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學環境,人家的娃潛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很多,我家的娃,掌握的不行?

當下的第一反應便是:課下該怎麼找補找補?

手快的媽媽早已把群里老師發的圖片打印了出來,準備回家給孩子“補課”。

我一時間能想到的、最簡單的,就是從繪本中學習——指讀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論繪本,我也數不清CC讀過多少,但是我幾乎沒給她指讀過。

我知道指讀雖然能讓孩子快速識字,但也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在某一個階段會出現識字敏感期

在這之前,記憶方式完全是以圖片式的記憶為主,孩子分辨字的能力很弱,看一個字,完全像看畫一樣,並不會區別字的筆畫和結構,也不會理解字的含義。

這個敏感期因人而異,一般會出現在3、4歲之後。

3歲之後我也嘗試過指讀,但當時CC確實不感興趣。

我私下揣摩著,要不今後讀繪本,開始指讀,著重教她識字?

這種該如何幫CC一把的焦躁心情伴隨了我一路,然後我突然就預見到了自己今後的十年。

  • 數學不會了,想方設法幫她學加減法…
  • 英語不會了,想方設法幫她背單詞的方法…
  • 物理化學跟不上了,媽呀,老孃是文科生,幫不上忙,只能給她報課外班….

太苦逼了,苦逼的我立馬清醒了。

這僅僅是幼兒園,我總不能從幼兒園開始,就靠課下的輔導來幫她學習吧?

養成這種習慣之後,上小學呢?初中呢?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我能陪她走多遠?

瞬間我便拎清了重點,重點就是,她為什麼學會的比別人少?專注力不夠?上課沒用心?還是用心了也沒學會?

我今天可以教會她這20個單詞,但是如果她課上聽課質量差,專注力低,凡事都要課下父母幫忙找補,我又能幫她多久呢?

畢竟比起識了多少字,她自己學習的態度和學習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結果隔天跟老師交流,老師反饋平時聽繪本時CC精力非常集中,記故事情節特別快,但是對識字確實不敏感,沒什麼興趣,大部分的時候專注力不錯,有的時候也會玩。

所以,需要我做的重點很明瞭了——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拉回到問題本身,課堂之上。

如果孩子課堂聽課質量低,那麼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應該是靠課下補,而是想辦法提高他上課時的效率,讓他生出自主學習的動力才是一勞永逸之計。

每次都臨時抱佛腳,本階段學了什麼,回家就幫孩子猛攻什麼,只能解燃眉之急。

影響學習效率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興趣,一個就是專注力

3

識字的興趣這件事,強迫不來,有的孩子確實識字敏感期來的晚一些,他們看書的時候更注重圖畫,那麼這個階段,識字就算過早了,不必硬教。

所以現階段,我依然不會給CC指讀,不會用指讀干擾她現階段的閱讀興趣。

等今後到了正式的識字階段,如果她還是學不會,我也不會手把手的教她那20個單詞,但是我也不會袖手旁觀,我會努力做好這兩件事。

1.在家庭教育中保護和訓練她的專注力

專注力這件事,問題看似出在課堂之上,其根本卻在課堂之外。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寶寶從小就沒有享受過自己安心、專心的完成一件事的美好體驗,那麼在課堂上,他可能也不會有專注的動力。

2.激發她對文字的興趣

等她的識字敏感期到了,幫她選適合的讀物,激發她對文字的興趣,比如《賓巴和朋友們》、《棕色的熊系列》字少,關鍵詞非常突出,而且重複率高。

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在關鍵詞位置做一些停頓,提高她對文字的敏感度。

求知慾是人類的本能,掌握一項新技能,能帶給孩子極大的成就感。

如果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可以給予啟發,幫她找到學習的興趣,鼓勵她,如果認識了更多的字,以後便能讀更多的書,讀自己想讀的書,自己想讀什麼讀什麼,想什麼時候讀什麼時候讀。

但不能幫她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最近有兩件關於CC“學習”上的事給我觸動很大,說“學習”感覺嚴肅了些,畢竟只是幼兒園,今天就隨便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感觸吧。

1

第一件事,是CC幼兒園最近發起了一個“21天閱讀計劃”的活動。

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每天讀書,然後把讀書視頻發到群裡或朋友圈裡打卡。

意圖是好的,鼓勵孩子們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

但實際操作起來,我才發現,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第一天的第一個視頻,上來就把我給震住了。

一個小男生,讀“您的過山車看上去真好呀,我長大了才能玩吧,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呀”?很長的一段話了,他自己一字不錯的讀了出來。但是讀到第二頁的時候“旁邊有一顆高高的大樹,玩過山車危險,我可以去爬樹,我要比爸爸…”,立馬被媽媽給打斷了,“不對不對,是,我想和爸爸比一比 …”

接下來的畫風,也都大同小異 ,總之,每個人都想把孩子最好的狀態展示出來,像極了標準的朗讀作業。

我也趕緊著手給CC錄視頻,但突然發現哪哪都不對勁啊?

朋友圈10秒小視頻的時間限制讓一切都變得很緊張,因為在這10秒內,CC可能只是在研究某一頁的某一個情節,我忍不住督促:念出來啊CC。

之前閱讀的自由心態也被功利心所代替,我雖不像剛才提到的那個母親一樣要求每個字都不出錯,但也希望她能最大程度的還原故事情節。

每次她自high亂編詞兒,我便不自覺的皺眉,要求她重念,見我皺眉她更緊張,唸的更糟。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從前為了多聽一個故事,可以無原則無底線耍賴的CC,再被我重複要求讀某一頁N次後,第一次主動跟我說:媽媽我再也不想看這本書了

我終於明白了那句話:想讓孩子放棄某件事,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逼她,強迫她就行。

我們閱讀的初衷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嗎?為什麼到最後變成了朗讀和背誦?

當然,最後,我還是堅持了“閱讀打卡”,但是我只是真實的還原了CC的狀態,我拋開了自己的功利心,不再強迫她達到某種高標準。

有時候她不按情節來,有時候10秒她只支支吾吾的說了一句,有時候乾脆不想說我便給她讀。

CC一定不會是班上完成度最高的孩子,但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初衷我們沒變,也並不一定非得用這21天的打卡來證明。

2

第二件事,就是昨天跟大家提到的識字問題。

上週五的隨堂測試, CC的表現不是很理想,單詞她認識了大概7、8個,老實說班上有好幾個小朋友,20個單詞可以認識19個。

老實說,我當時是有點懵逼的,然後就莫名的焦慮。

我問老師,這屬於教學要求嗎?老師說這並不是教學要求,那20個單詞,是9月份以來,從帶孩子們讀的繪本里總結出來的高頻詞彙,幼兒園不會讓孩子們死記硬背,但平時在課堂上,會用繪本和各種遊戲的方式給孩子們呈現出來。算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我們只是檢測我們的教學模式是否有效,以及孩子們的接受程度。這並不是評測孩子們的標準,不需要有壓力。

好吧,老師這麼一說,我心更涼了。

所以,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學環境,人家的娃潛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很多,我家的娃,掌握的不行?

當下的第一反應便是:課下該怎麼找補找補?

手快的媽媽早已把群里老師發的圖片打印了出來,準備回家給孩子“補課”。

我一時間能想到的、最簡單的,就是從繪本中學習——指讀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論繪本,我也數不清CC讀過多少,但是我幾乎沒給她指讀過。

我知道指讀雖然能讓孩子快速識字,但也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在某一個階段會出現識字敏感期

在這之前,記憶方式完全是以圖片式的記憶為主,孩子分辨字的能力很弱,看一個字,完全像看畫一樣,並不會區別字的筆畫和結構,也不會理解字的含義。

這個敏感期因人而異,一般會出現在3、4歲之後。

3歲之後我也嘗試過指讀,但當時CC確實不感興趣。

我私下揣摩著,要不今後讀繪本,開始指讀,著重教她識字?

這種該如何幫CC一把的焦躁心情伴隨了我一路,然後我突然就預見到了自己今後的十年。

  • 數學不會了,想方設法幫她學加減法…
  • 英語不會了,想方設法幫她背單詞的方法…
  • 物理化學跟不上了,媽呀,老孃是文科生,幫不上忙,只能給她報課外班….

太苦逼了,苦逼的我立馬清醒了。

這僅僅是幼兒園,我總不能從幼兒園開始,就靠課下的輔導來幫她學習吧?

養成這種習慣之後,上小學呢?初中呢?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我能陪她走多遠?

瞬間我便拎清了重點,重點就是,她為什麼學會的比別人少?專注力不夠?上課沒用心?還是用心了也沒學會?

我今天可以教會她這20個單詞,但是如果她課上聽課質量差,專注力低,凡事都要課下父母幫忙找補,我又能幫她多久呢?

畢竟比起識了多少字,她自己學習的態度和學習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結果隔天跟老師交流,老師反饋平時聽繪本時CC精力非常集中,記故事情節特別快,但是對識字確實不敏感,沒什麼興趣,大部分的時候專注力不錯,有的時候也會玩。

所以,需要我做的重點很明瞭了——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拉回到問題本身,課堂之上。

如果孩子課堂聽課質量低,那麼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應該是靠課下補,而是想辦法提高他上課時的效率,讓他生出自主學習的動力才是一勞永逸之計。

每次都臨時抱佛腳,本階段學了什麼,回家就幫孩子猛攻什麼,只能解燃眉之急。

影響學習效率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興趣,一個就是專注力

3

識字的興趣這件事,強迫不來,有的孩子確實識字敏感期來的晚一些,他們看書的時候更注重圖畫,那麼這個階段,識字就算過早了,不必硬教。

所以現階段,我依然不會給CC指讀,不會用指讀干擾她現階段的閱讀興趣。

等今後到了正式的識字階段,如果她還是學不會,我也不會手把手的教她那20個單詞,但是我也不會袖手旁觀,我會努力做好這兩件事。

1.在家庭教育中保護和訓練她的專注力

專注力這件事,問題看似出在課堂之上,其根本卻在課堂之外。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寶寶從小就沒有享受過自己安心、專心的完成一件事的美好體驗,那麼在課堂上,他可能也不會有專注的動力。

2.激發她對文字的興趣

等她的識字敏感期到了,幫她選適合的讀物,激發她對文字的興趣,比如《賓巴和朋友們》、《棕色的熊系列》字少,關鍵詞非常突出,而且重複率高。

講故事的時候,可以有意識的在關鍵詞位置做一些停頓,提高她對文字的敏感度。

求知慾是人類的本能,掌握一項新技能,能帶給孩子極大的成就感。

如果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可以給予啟發,幫她找到學習的興趣,鼓勵她,如果認識了更多的字,以後便能讀更多的書,讀自己想讀的書,自己想讀什麼讀什麼,想什麼時候讀什麼時候讀。

但不能幫她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娃小的時候,就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娃都會很難熬

4

我不提倡過早的灌輸給孩子多少知識,但我也不信奉孩子快樂就好。

在早期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技能,遠比真正會背了多少首詩、認識了多少個字更重要。

所以小學之前,其實學多學少都不是重點,關鍵是要看孩子是在如何學習,是被動記憶,還是主動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保持著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我們不需要對孩子出現的學習問題草木皆兵,但是也不能用“他還小、看成績太功利”這種思想麻痺自己,忽視了孩子本身確實存在的、缺乏某種學習能力的問題。

還是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培養出他自主學習的能力否則後期你跟孩子都會很難熬

就像今天這兩個例子,我覺得21天閱讀計劃對CC來講,確實毫無意義,完全不必按標準去執行。

識字這件事,現階段依然沒有什麼需要干涉的,但在不久的將來,真正到了識字期如果還是落後嚴重,那在專注力和興趣方面還是有需要提高的空間的。

當然,我舉的只是我家的例子,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就像昨天一位媽媽的留言:“學習這個東西終究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孩子唯有明白學習的樂趣,找到快樂的意義,生命和人生於他而言才有意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