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好奇心》'

"


"


重溫《好奇心》

《好奇心-保持對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熱情》是一部關於成就人類強大適應力的好奇心簡史。

世界彷彿是被專門設計,用來不斷刺激我們的好奇心的,它讓我們永不停息的去冒險,尋求新的認知,人類也因此處於不斷的突破與進化中,在這個對好奇心,回報高到前所未有的時代,如果我們選擇了好奇,那就意味著我們選擇了永不厭倦的人生。

常常有朋友表達生活一成不變,無趣透了,一成不變的豈止是生活,還有我們的思維。

思維固化、生活無趣、沒有新鮮感、沒有激情、沒有興趣、沒有愛好、沒有幽默感、親子關係僵化、親密關係不佳……如此種種,成為了一部分人的常態。

想改變,又苦於需要走出舒適區。

不想改變,又渴望有激情的生活。

時間就在糾結中慢慢消逝而去。

生活依舊是一成不變。

新的挑戰、新的生活需要強大的力量去踐行,而不是隻停留在嘴皮上。

本書作者萊斯利,喚醒了我們去發現身邊世界之奇妙的好奇心。

語言狂人阿奎列斯,會多種語言,俄語,德語,波斯語、法語、拉丁語、古希臘語、梵文、古法語、古德語、古英語、挪威語、日耳曼語、韓語、漢語、日語、馬來-印度尼西亞語、芬蘭語、祖魯語、斯瓦西里語,古埃及語、蓋丘亞語、阿拉伯語……

阿奎列斯從幼年時期開始,就有著對語言學習的無限渴望,他的父親通過自學,掌握了多門語言,阿奎列斯在成長的過程中,就一直觀察他的父親毫不費力的切換多種語言,跟說不同語言的人對話,在他的記憶裡,父親的形象令人生畏,並且父母親從不鼓勵阿奎列斯像他一樣學習語言,但是阿克列斯卻如同中毒一般,對語言熱愛的無法自拔。

阿奎列斯想要學習語言的初衷,是認為通曉多門語言似乎有著令人振奮的發展前景,他很快發現,學到的越多,可探索的也就愈多。生活處處充滿著驚喜與享受。

他享受學習多門語言的樂趣,享受和不同的人交流可以自如切換語種,享受可以讀懂原著的欣喜。

讓我們來追溯一下,人類的好奇心始於何時?

從出生開始,人類就具有了好奇心,好奇心並不是從出生開始就固定不變的,在4歲之前,如果父母給到了孩子更多的迴應,鼓勵孩子,激發他的好奇心,好奇心就會持續。

好奇心在我們4歲時開始衰減,然後,當我們成年後,提的問題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默認的設定。

因為好奇心的衰減,我們變得安於現狀,滿足於已學到的知識和兒時建立的思考習慣,而不再去補充或修正,我們變得越來越懶惰。

所以,為什麼年齡小的孩子,問題越多,那是探索世界的方式,那是好奇心的驅使,所以此階段的家長也成了《十萬個為什麼》的忠實讀者,也開啟了學習、積累的生涯。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可以自己識字、看書,不再依賴家長,我們也開始慢慢放鬆自己,開啟輕鬆帶娃的方式。

生活中因此出現了指責、不理解、嘮叨、抑鬱、叛逆、爭吵……

生活步調不一致,生活頻率不一樣,我們已無心體會孩子的煩惱、看不到孩子的努力、給不了足夠的信任、自己常常處在焦慮之中……

有人會問,怎麼解決?

你要,求心法?還是技法?

很多人回答,“技法”。

因為要急於求成,沒有耐心一步步來。

“技法”不可多用,而且起不到根治目的。

“心法”,路漫漫,卻會修得正果。

更重要的是,修得正果的同時,收穫的不僅僅是孩子這一顆碩果,還有一顆堅持、毅力、好奇心所帶來的成就感。

這種成就感會伴隨我們的一生,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影響。

有時,會和兒子聊到一些家長諮詢的問題,兒子往往一眼看到問題所在,“媽媽,和你說這些問題的人,要是像你一樣,能夠持之以恆的堅持做一件事,所有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可能,這就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我只是比大家多了一份好奇心,去探索一下自己的可能性,去探索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去探索努力了,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到。這也是我的樂趣所在。

列奧納多·達·芬奇,這個被人們稱為穿越迴文藝復興時期的奇人,更是一位好奇寶寶。他一邊關心這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事情,一邊創造了人類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因為好奇心的存在,法布爾終成《昆蟲記》大作

由於好奇心的存在,富蘭克林揭開雷電之謎

由於好奇心的存在,達芬奇創造了諸多奇蹟

由於好奇心的存在……,

伊恩·萊斯利寫了這本書

好奇心語錄:

那些終身保持,大量閱讀和寫作習慣的人,比起只有平均閱讀和寫作量的人,其智力衰退速度會減緩1/3。

為了這句語錄,堅持寫下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